我们永远看不到历史,只能看史官书写的史书。我们每个人都写过《最难忘的一件事》这种作文,你想想,你写的那个作文,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真的是一样的吗?
一,时间的限制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到135年之间,而他在书中记载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中华文明5000年,司马迁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人,也就是说他记叙的是近3000年的历史。
这就相当于让一个现代人去写一本从公元前1000到现在的史书,几乎没有什么文字材料可以参考,也没有高超的考古技术,只能靠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的方法去完成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即使是治学再严谨,也很难还原真实的历史状况。
二,材料获取方面的限制
《史记》中有吕后迫害戚夫人,将其制作成人彘的记载。
我们再想想,吕后身为太后,多少是要顾及点皇家脸面的,她干这件事,会找个史官在旁边看着,给记录下来,让后世骂自己残忍吗?
肯定不会,她迫害戚夫人,应该会用自己亲信的人,在一种保密的环境下进行,事后参与此事的人大概率也会被下封口令。所以当时真实的情况,司马迁是很难知道的。
他大概率是通过后人口口相传的传说,了解了这件事。然而,一件事只要经过了几个人的嘴,几乎都会变形走样。司马迁得到的史料就是真实的吗?
而且《史记》中的记载有个很大的漏洞:以汉朝的医疗条件,砍断四肢,光是止血恐怕都做不到,人很快就会死,怎么还能当人彘养起来给别人看呢?
所以《史记》中这件事的真实性实在令人怀疑。而史书上的那些帝王故事,那些涉及大臣隐私的史料,史官极难获得第一手的材料,许多也都是通过传闻或者他人的口述获取的,其中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很难判断。
三,当权者的影响
读《史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孝武本纪》非常另类,这篇文章是讲汉武帝的。前面的不管是《秦始皇本纪》还是《高祖本纪》,讲的都是皇帝干的大事,比如秦始皇灭六国,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等等。
但是《孝武本纪》通篇讲的都是汉武帝寻仙访道、四处封禅的故事,几乎没有记载什么正事。为什么会这样?当初司马迁写完了《孝武本纪》拿去给汉武帝看,汉武帝骂了一句:“这写的什么玩意儿啊,完全不符合我光辉伟大的形象!”然后就把这篇文章给撕了。
后人看《史记》,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就从《封禅书》里抄了一段文章补到了《史记》里,所以《孝武本纪》才会显得那么不伦不类。
《孝武本纪》是这样,史官写其他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总要当权者看了喜欢,这篇文章才能过审,就算有些史官真的正直,宁可被杀头也要按史实记载,但是你记载的东西也得能流传得出去啊。
而所有能够广为流传的史书,必然是经过了当权者认可的。
四,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
是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司马迁作为一个儒生,对儒家的历史人物有着极度的偏爱,尤其是那些作为儒家典范的人物,比如说周文王、周公等等,被塑造成了圣人一般的人物。
但是在历史上他们真的那么完美无缺吗?至少周公作为臣子,曾经放逐了周成王,自己管理国家。这件事放在其他人身上,大概率会被喷成乱臣贼子,而作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在《史记》中被塑造成了道德典范。
历史上,一个大臣放逐了国王,这件事真的只是大臣为了教育一下国王吗?但是作为儒生的司马迁坚定地这样认为,并将其写进了《史记》!
当历史被写成史书的那一刻,它就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变成了主观的史书创作。所以我们读史,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