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真
一、何谓史料学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它是专门考察史料,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
编写史书,没有翔实的史料,就没有办法进行。但史料仅仅是历史的片段记录,不论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实物,还是过去保存下来的文书,都属于史料的范围。我们可以从前人遗留下来的史料中,获得历史的消息,或是体会出当时的历史情况,如果我们搜集了很多的史料,并对其加以综合、分析、判断,找出它的意义,确定它在完整的历史过程中的地位,那么这个工作就进入到了史料学的范围。
史料学有两类:一类是史料学通论,它是专门讨论怎样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另外一类是具体的史料学,是专门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是某一史学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
史料学在历史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史”的解释是这样的:“史,记事者也。”中国古代史官的任务就是记事实,史书也就是记事实的书。过去的事实即为史实,记载当时的实际所发生的事实,也就是史料,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就必须详细地占有史料。史料不具备,就无法进行研究工作,离开史料所讲的历史,那是伪造历史,不是信史。
由于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我国古代有了历史学,也就产生了以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史料学。最初,人们研究历史,要做到言之有据,没有伪造臆说,就必须在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等方面花功夫,因此也就出现了史料学。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史料学最早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就整理过《诗》、《书》,编写了《春秋》。汉唐以后,史书越来越多,史料也就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许多史家都是亲自从事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工作,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特别是到了清朝,考据之风盛行,其原因在于清朝政府对文化方面的严格控制,其次是当时的一些学者很不满意宋明以来学者专谈“义理”之学的学风,基于以上原因,他们将精力放在考订古籍上。清朝的学者,即所谓乾嘉学派,在鉴别史料,考订史事,校勘史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尽管后期乾嘉学派有的人走到了极端,只是对一些细小的事情进行反复考证,对史学研究产生了不很好的影响,但清代的这些学者对史料的考订、校勘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他们的功夫也仅仅限于史料方面。我们研究历史的基础就是大量地搜集史料,这些史料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甚至于一些伪造的史料都要搜集,然后再对之加以鉴别、整理,搞清历史事实的真相。
众所周知,写历史是应当秉笔直书的,要根据事实来说活,这样,史料越是充分,史实越是确凿,对史实的记述便会越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当然我们研究历史不可能,也不应当以考订史料为满足,历史研究还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阐明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给人们以教益。但是,也只有根据事实,才能把历史的规律,历史的经验阐述得清楚,这样的历史书才有说服力,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为人们所接受。历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根据事实,因此史料是否丰富,是否可信,就成了我们评判历史著作质量之好坏、品位之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我们评判一本历史著作有三个标准:①观点是否正确,有否学术上见解;②史料是否丰富、可靠、可信;③逻辑结构是否严密,文字表达是否流畅妥贴。所以,史料是评判一本历史书很重要的标准之一,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工作者,从事史书编写的同志来说,学会搜集、鉴别、整理和正确使用史料是重要的基本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史料学与历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也有区别.历史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详细地占有资料,并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作出科学的结论,以阐明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思想。而史料学的任务是在历史唯主义的指导下,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校勘和考订工作,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可靠的史料,可以说,史料学是历史学的基础,是历史学的起步工作,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学,更不能代替历史学。
史料学虽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是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它所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里,史料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阶级活动的产物,它是带有阶级性的。封建时代的史家,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处理史料,他们从维护统治者利益出发,有时不惜歪曲、篡改、甚至捏造史料,这样的史料学就不是真正的科学。举例来说,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从书名便可看出是为统治者借鉴的,专门讲治、乱、兴、衰的历史,从这样一个目的出发,他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采用,是不可能客观和全面的。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常常以史料的工作来代替史学的研究,他们宣扬的观点是史料学即历史学,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他们往往就陷入了一些很繁琐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考证上面去。例如三十年代,一些历史学家曾就明成祖的母亲究竟是谁这一历史问题展开了讨论,且持续了五年之久。我认为,象类似这样的事情,将它当作一个历史问题搞搞清楚也未尝不可,但这样的问题在历史上,哪怕是在明史上也是一个很细小的问题,是不值得历史学界的那么多学者花费那么多精力去讨论的。
梁启超曾写过一本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书——《历史研究法》,也是一部史料学的名著。他在书中所宜扬的是主观主义的历史方法论,认为历史研究法就是史料研究法,照此观点研究历史,最多只能把一个个历史事实弄清楚,而没有办法把握各个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史料学真正成为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以后,即“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史料学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的方法来搜集史料,运用史料,别是要用阶级分析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审查史料,并对各种史料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史料的种类
史料是历史事实的记载和表示历史事实的实物,不管是历史事实的文字记载,还是展示历史事实的实物,都是前人遗留下来的,现在已成了史料的两大类。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史料:一种叫口碑史料,通俗地说叫做活史料,这种史料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事情,这种史料可以补充文献或是书刊的不足。这种以口相传的史料,经过一段时间,由文字记载下来也就变成了文字史料。另外一种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形象记录史料,也称电化史料,它包括历史照片、影片、幻灯片、录像、录音带等等,这种史料实际上也可列入实物的史料里面。因此,史料的分类,还是只有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两大类。
所谓实物史料是指各种遗址、遗迹和文物,如武器、钱钞、明器、眼装、刑具等等,这对我们研究历史是很有用的,通过对这些实物,我们可以知晓当时的一些历史情况。但是我们编写历史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党派社团和一些重要人物的档案、文件、帐册、函电、信札、日记、笔记、文集、族谱、家谱以及图书、期刊、布告、传单、标语、诗文、铭文等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种:
1、档案。它是政府机关、军队、党派、社团、学校、工矿企业和某一些人物在各种社会活动当中形成的、未经公布的一些资料,它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活动的历史记录,或是反映一个人在某一历史时期或一生中的思想和活动。
中国最早的档案是殷商的甲骨文档案,但使用档案这个名词却是在清朝初年。从古至今,档案和编史修志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早的档案就是由史官记录的,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即是。孔子是利用档案修史的先驱,他毕生大多在从事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和教育工作。中国早期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也都是大量利用档案材料写出来的,如果没有档案资料,就不会有二十四史。因此,历史学家都对档案非常重视。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在各种史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编修史志的第一手资料。它最能反映事实,较少信口开河,但也不能绝对地说档案是历史的完全真实的记录,因此,要以分析的态度去正确看待档案。
2、报刊。报纸是以刊登国内外的新闻、各种评论为主要内容的定期出版物,期刊是以刊登文章为主的定期的出版物,它们的利用价值仅次于档案。
报刊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有相当一部分的报刊是政府、政党、政派、社团的机关刊物,它们都要通过报刊来传播他们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来宣传他们自己的政策主张;②报刊发布消息快,所以它所发表的报道离事件发生的时间相隔不远,报道就比较准确,可以校正其它史料的差错;③报刊刊载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还有对当时某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专题报道等等。因此,报刊杂志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事件和一些人物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报刊的史料价值亦有它的局限性,这反映在报刊,特别是报纸都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说话的,或是为一定的党派所左右,所以,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它可以说假话,颠倒是非,制造假消息等;也有的记者为了抢新闻,未了解全部事实真象就写报道,或是将道听途说的东西写出来。
3、回忆录。它是当事人对往事的追忆。回忆录是保存史料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过去历史见证人的回忆,是属于第一手资料的,它可以补充文献资料上所没有、甚至是不能反映的一些历史情况。
回忆录所写的人和事应当是真人真事,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完全如此,主要表现在内容的不真实。这有很多原因,例如作者记忆不清、感情用事、受环境制约等等。还有一些为人代笔的作者历史知识太差,写作态度又不认真。更有甚者,有的为了个人的名利,冒充当事人假造。因此,参考回忆录一定要去伪存真。
4、政府公报。它是政府机关刊布国家法令、方针、政策、宣言、声明、施政计划、人事任免等的文件汇集,是一种定期的出版物。它是研究当时当权阶级和执政当局的方针政策、内政外交等各方面情况的重要依据。虽然这些材料出自于统治阶级,有一定的片面性、欺骗性,但其史料价值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研究统治阶级的一种基本史料。就上海来说,据我所知,1927年以后上海市政府是出过政府公告的,过去隶属江苏省的现上海某些郊县当时也有江苏省政府公报可查。这跟我们编写地方志是有关系的。
5、年鉴。它是某一机构汇集一年里社会各个方面,或是一个部门的各种事实和统计资料,编辑成册,供研究历史或研究某些问题使用的出版物。年鉴可以分成三种:综合性年鉴、地方性年鉴和部门年鉴。简单地讲,年鉴的特点就是记述事实和搜集统计资料。年鉴中含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研究、了解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所以,年鉴的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
解放以前,主要是三十年代,上海也出过几本年鉴,还有《中国年鉴》、《中华年鉴》、《劳动年鉴》、《申报年鉴》等其它一些年鉴也有大量有关上海的史料,编写地方志是可以参考的。
6、人物研究资料。历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而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人的活动。要研究历史人物,就需要获得与这个人有关的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的、口碑的和实物的。文字资料主要有:
①文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文集的搜集、整理和出版的传统。通过文集(特别是全集)可以了解某一个人的思想的演变过程,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她)的政治观点或他的学术观点,以及他对各种问题的态度。
②日记。中国许多文人、政治名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记载他们一天的起居言行、待人接物等。日记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备忘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日记所写、所记的就比较能够暴露作者的内心世界,包括他本人的一些隐私。因此,日记的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但也有不完全真实甚至是伪造的,作者是想通过日记的流传,为自己树碑立传,或为自己洗刷罪责,或嫁祸于人,如对袁世凯《戊戌日记》的可信程度长期有争论,至今还没有结果.
③书信。书信的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书信,往往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包括本人对这些事件的感想和态度。一般来说,书信所反映的内容和感情是比较真实的。有的信札虽然字数不多,但它可能解决研究历史上某个人物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史料的研究方法
史料浩如烟海,搜集史料会有很多困难,所以就要研究如何搜集史料的方法,这就涉及到搜集史料的顺序问题。一般的顺序是先基本史料,再增广史料;先普通史料,后特别史料、珍贵史料。
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基本史料是指为研究一段历史、或是一个历史问题打基础、作准备而搜集的史料。由于人们对历史的见解不尽相同,各人为学的起点和精力也不一样,所以研究同一问题的人们对基本史料的范围、数量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所谓增广史料是指在获得基本史料以后,扩大的史料。历史研究要求要掌握大量的史料,所以它就必须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掌握史料的数量,还要不断地扩大搜集史料的范围,努力发掘新的材料。普通史料是指过去流传下来的现成史料,经过初步整理的史料。这种史料比较容易找到,因此也叫做常见史料。研究工作仅仅靠普通史料是不够的,还必须去搜集和发掘不常见的材料,这就叫做特别史料。特别史料中有一些过去人们少见或分散在其它史料中,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得到,这种史料我们称作珍贵史料。
史料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来说,它可以是真实而不是伪造的,但是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它可能有错误甚至是虚假的。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①在阶级社会里史料难免会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全面的、客观的反映事实真相,有的甚至要颠倒过来看;②因技术上的问题或是责任心不强,如:抄错、印错、抄漏、印漏,或是标点错误和原意不符,甚至是完全相反;③由于误传而记载失实;④因撰写人的主观动机,或是必须伪造,或是故意伪造,而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历史著作的价值在于真实性。真实是一切历史书取信于人的基本条件。以失实的史料做为依据写出来的历史著作就会缺乏科学性。因此,对史料进行研究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研究史料最基本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同时还必须对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即考订工作。不仅要从外部形态上鉴别史料的真假,而且要考订史料的内容。史料的考订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
①区别史料的真伪。古人云:“考而后信”,即是如此。
②查明史料的来源、作者及其制作的年代。查明史料原始出处和其流传的经过,这是鉴别史料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工作被称为“史源学”。有些史料在未公开之前,往往是传抄或翻印的,因此也就容易出现文字上的错误,或是内容被篡改,历史工作者在研究中就应努力追寻史料的来源,并且尽可能地核对原件,证实其真实性。鉴别史料,还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工作态度和写作动机,即前人所说的:“采用史料,知人为先”,以此来判断史料价值的高低,可信的程度。
③考订史料的版本。过去的历史学家对古籍的版本是非常重视的。版本不同,内容也可能不一样。一般地说,历史学家都比较注重古本、原版,认为这种版本价值比较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一些历史资料的再版、修订版不断出现,有些书重印本的质量可能比原版更高一些。因此,古本、原版对古书的意义比较大,但对近现代的书籍的影响就不是最大。如:梁启超所著的《清代学术概论》,最初在二十年代初的一个学术杂志上分期发表,这是最早的版本。两年后,商务印书馆将其整理成一本小册子,把第一版的错误校正过来,但后来编《饮冰室全集》时,由于编者轻信原版,结果反而保留了错误。
④校勘文字。史料在传抄和印刷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错宇、别字、漏宇,颠倒或标点不准确,或由于年代久远,保管不善所造成的字迹模糊,所以文字的校勘就成为鉴定史料的一项必要的工作。文字的校勘可以根据原件、原版或不同的版本进行校正,也可根据史料的文意、上下文之间的衔接等方面来核对。
⑤考证史料内容。正确的史料内容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对史料内容的考订目的是要通过辨伪,来确定史料的实际价值,把有价值的史料和价值不大的史料区别开来,把错误的记载和正确的记载区别开来。因此,对史料内容的考订是史料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由于史料是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阶级和个人的产物,它就受到了一定历史条件的局限,以及作者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所以史料的内容并不都能够真实的、客观的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同一历史事件,可能出现不同的记载,其中必然有正确的和错误的,这就需要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对史料进行细致的鉴别考订工作,这样才能明确史料的真伪及其价值,也才能获得有用的史料。
四、整理史料需要具备的知识
为了确保史料的准确性,整理史料还必须具备各种有关的专门知识。这些专门知识有些是属于史学范围以内的,有些则不是,但与史学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与史学有关的知识,范围很广,虽然不可能门门都精通,但最好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就文字史料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读懂史料,知其意。此外,还应掌握史学范围内的一些主要知识,其中以人名知识、地名知识、年代学知识为最重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