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历史”一词,学术界多认为乃清末由日语引进而不见于中国古籍。其实不然,“历史”一词于中国古籍出现不止于一处,下面详细说明。
上古名著
中国古籍在先秦时期,尤其是早期的史书,并不常使用“史”字来冠名。根据传说,在先夏时代,中国就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史籍,它们分别是《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
据称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有云:“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考虑到广义之“史”乃人类一切活动之记录,由此而论,“坟”、“典”、“索”、“丘”可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见,早在2500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所憾者乃是《左传》对上述四部上古名著之内容与形式未予说明。
关于《尚书》的成书年代,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但整本书的编纂可能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这本书的作者众多,具体的作者不可考证。
孔子作《春秋》
春秋时,孔子作《春秋》,乃古来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其后遂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效颦之作,“春秋”亦成史书之名;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则记、书皆可为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
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数名曾可并用,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者,则始于隋唐之际成书的《南史》、《北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出身于史学世家,他在编纂《史记》时,充分利用了家族几百年来积累的史料和大汉王朝广泛征收的资料。
在进行史书和文献的考证时,司马迁首先着重研究了史书中延用的历法。他通过详细研究历法的演变和使用情况,建立了一致的时间对应关系。这个工作的完成使得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得以明确,同时也能确定具体的时间点。司马迁的努力将中国历史公认的确切纪年延伸到公元前841年。
历史记载多以编年体形式存在,缺系统性和条理性。司马迁的《史记》通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纪、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六个部分,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为了确保叙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运用了多种史书的记载,并对各种版本进行对比和校勘。他严格区分了史实和传说,并在书中明确标注,以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事实和虚构的部分。
《史记》成为了一部具有最高学术价值的历史著作,为后来的史书编写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借鉴。
司马迁的《史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开创了中国历代王朝修史的传统。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部史书成为了世界上最高权威的官方史书体系——《二十四史》的一部分。
“历史”即“历代之史”《说⽂》释⽈:“历,过也。”经历、阅历都有此意。我国经历过许多朝代,习惯上称为“历朝”或“历代”。⼀些史学⽅⾯的⼯具书和⽂学⽅⾯的总集,照例都在书名上冠以“历代”⼆字。如《历代纪元编》《历代职官表》《历代名⾂奏议》《历代诗话》都是此意。
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始见于《三国志》之《吴书》,中有“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但较之于“史”字之随处可见,“历史”一词则属凤毛麟角,难觅其踪迹于典籍之中。
至明代万历时,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用于书名,影响较大。约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后如获至宝,携至东瀛。后日本学界翻刻该书,流传遂广。至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
在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的初期,曾采⽤《历代史略》作为教科书。这套书共六卷,每卷各分篇章,叙述⾃上古⾄明末的史事。由于此书编法新颖,在当时颇有影响,后来陆续出版的章节体古史教科书也⼤都以它作为蓝本。“历史”⼆字便是《历代史略》的省略说法,它本来是就⼀部教科书或者⼀门课程⽽⾔的,后来则相连成词,⽤来泛指⾃然界和⼈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历史一词并非外来词,而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