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看书极有偏好的阅读者,我的书架中,多是历史类书籍。曾经随性地买了本历史演义类的书《清史通俗演义》,读完,也就放下了。
但今天,我却想介绍这本书。其实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介绍这本书。
《清史通俗演义》是一部历史类的章回体小说,既有文学性又有历史性。因此,兴之所致,买回来当闲书看看。这一看,让我对作者由衷地产生了敬佩。
蔡东藩,是一位跨新旧两朝、专写演义小说的“家”,他生于1877年,卒于1945年,从现在的地理位置上说,他应该算是浙江杭州人。
为什么说他是演义小说家呢?
因为他陆续写出了全系列的历史大部头——《中国历史通俗演义》。这套书前后共有十一部,从秦始皇立朝起,直写到中国民国,简直是一笔写出了两千多年的华夏春秋!要说没相当丰富的历史学知识作为后盾,一般人还真不敢这么写!
《清史通俗演义》就是这“大部头”里的其中一部,共一百回。讲述大清王朝从小小的部族诞生,直到宣统退位、孙文就职民国临时总统为止,凡二百数十年之情形。
说到历史,我相信,几乎每个人最早的历史知识,都并非来源于史书。
我犹记得小时候,每天捧着收音机听评书的情景,《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带给我的除了好故事以外,就是对历史粗泛的认识。
那么,时间退到一百年前的民国时期,既没有几个普通人去看二十四史这样的专著,更没有我们如今发达的图书出版事业和网络搜索引擎,蔡东藩的历史演义小说,还真担当了一定的历史普及之要任。
那么,蔡东藩先生为什么洋洋洒洒、劳神费力地写《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他写通史演义的动机,是与当时政治危机频频出现的政治危机相关的。
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起全新的共和体制,但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翻江倒海,政治局势更是变化多舛,不断陷入危难之中。情急之下,蔡东藩先生动笔写起了《清史通俗演义》,要以“非敢妄拟史宬,以之供普通社会之眼光,或亦国家思想之一助云尔”。
接着,蔡先生顺势而为,奋笔疾书逐次写出了《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系列,用这部皇皇巨著,帮助国人从历史之中获得启迪,寻找国家图存的道路。
这,就是他“书生报国”之雄心。
所谓以史明志、鉴古知今,我想必是蔡东藩所信奉的教条。这一点在他为《清史通俗演义》付梓出版所做的自序中,也写得明明白白。
有时,读书之乐,并非仅在于书中的文字和内容,当你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和周边信息后,在头脑中,你会将书(作品)与人(作者)“印”在一起。建立了相关知识链接,便觉得读书更有滋味了。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秩闻为纬,不尚虚诬。举凡华夏伊始,朝代更替、君臣事迹、历史事件尽在书中。读之可明盛衰之道、兴替之理。”这是蔡东藩老先生言之凿凿写历史演义的自我主张。
有出处,不瞎编——也正因为受自己这个条框的限制,他的书不可能像其他历史演义小说那样,以文学的笔触塑造出那般出彩的人物形象。这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但读过蔡先生书籍的人们普遍认为:他的通俗演义系列,其历史价值显然高于文学价值。
从蔡东藩先生的生卒时间可知,他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社会是多么的动荡。
在蔡东藩的一生里,家中屡遭不幸、生活倍受颠沛,常常令生活陷入困顿。而如此艰难的生活,却并未消沉他的意志和读书人的秉性。
蔡东藩(图片来源于网络,投诉立删)
这让我想起北宋年间的欧阳修,欧阳修在官场受挫、屡遭贬谪时,重修了五代史,这部书正式的书名叫《新五代史》。
在中国古代的二十四部正史中,仅欧阳修就贡献了其中两部史书,除《新五代史》以外,另一部是《新唐书》。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无论命运把你抛到任何地方,都能坚定地做自己力所能及中最好的事,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我要向这些世间真正的读书人,郑重地献上敬意!
======
热爱生活,读书写作,喝茶旅行,参观博物馆。
深读浅谈,说我理解的事物;格物致知,写我看到的历史。
我将随时更新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