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史料学概论史料学的概念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运用方法,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吸取相关的考古学、古文字学、版本学、金石学、档案学等学科的方法及其成果,通过搜集、考订、校勘和编纂,以辨明史料的真伪、谬误、源流、价值和形成时间的一门学问。二、史料学的涵(一)史料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编写史书,没有翔实的史料,就没有办法进行。但史料仅仅是历史的片段记录,不论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实物,还是过去保存下来的文书,都属于史料的围。我们可以从前人遗留下来的史料中,获得历史的消息,或是体会出当时的历史情况,如果我们搜集了很多的史料,并对其加以综合、分析、判断,找出它的意义,确定它在完整的历史过程中的地位,那么这个工作就进入到了史料学的围。史料学在历史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史”的解释是这样的:“史,记事者也。”中国古代史官的任务就是记事实,史书也就是记事实的书。过去的事实即为史实,记载当时的实际所发生的事实,也就是史料,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就必须详尽地占有史料。史料不具备,就无法进行研究工作,离开史料所讲的历史,那是伪造历史,不是信史。
所以在历史研究中史料占有重要的地位。史料学与历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也有区别。历史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详细地占有资料,并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作出科学的结论,以阐明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思想。而史料学的任务是在历史唯主义的指导下,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校勘和考订工作,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可靠的史料,可以说,史料学是历史学的基础,是历史学的起步工作,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学,更不能代替历史学。(二)史料学的发展情况史料学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史料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换句话说,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促成了以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史料学的产生。最初,人们研究历史,要做到言之有据,没有伪造臆说,就必须在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等方面花功夫,因此也就出现了史料学。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史料学最早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就整理过《诗》、《书》,编写了《春秋》。汉唐以后,史书越来越多,史料也就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许多史家都是亲自从事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工作,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特别是到了清朝,考据之风盛行,其原因一是由于清朝政府对文化方面的严格控制;第二是当时的一些学者很不满意宋明以来学者专谈“义理”之学的学风,基于以上原因,他们将精力放在考订古籍上。
清朝的学者,即所谓乾嘉学派,在鉴别史料,考订史事,校勘史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尽管后期乾嘉学派有的人走到了极端,只是对一些细小的事情进行反复考证,对史学研究产生了不很好的影响,但清代的这些学者对史料的考订、校勘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他们的功夫也仅仅限于史料方面。我们研究历史的基础就是大量地搜集史料,这些史料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甚至于一些伪造的史料都要搜集,然后再对之加以鉴别、整理,搞清历史事实的真相。(三)史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史料学虽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是在不同时代,人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里,史料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阶级活动的产物,它是带有阶级性的。封建时代的史家,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处理史料,他们从维护统治者利益出发,有时不惜歪曲、篡改、甚至捏造史料,这样的史料学就不是真正的科学。举例来说,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从书名便可看出是为统治者借鉴的,专门讲治、乱、兴、衰的历史,从这样一个目的出发,他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采用,是不可能客观和全面的。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常常以史料的工作来代替史学的研究,他们宣扬的观点是“史料学即历史学”,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他们往往就陷入了一些很繁琐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考证上面去。
例如三十年代,一些历史学家曾就明成祖的母亲究竟是谁这一历史问题展开了讨论,且持续了五年之久。我认为,象类似这样的事情,将它当作一个历史问题搞搞清楚也未尝不可,但这样的问题在历史上,哪怕是在明史上也是一个很细小的问题,是不值得历史学界的那么多学者花费那么多精力去讨论的。梁启超曾写过一本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书——《历史研究法》,也是一部史料学的名著。他在书中所宣扬的是主观主义的历史方法论,认为历史研究法就是史料研究法,照此观点研究历史,最多只能把一个个历史事实弄清楚,而没有办法把握各个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史料学真正成为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以后,即“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史料学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的方法来搜集史料,运用史料,特别是要用阶级分析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审查史料,并对各种史料做出科学的判断。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工作,对我们挑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研究历史不仅应当以考订史料为基础,历史研究还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阐明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给人们以教益。但是,也只有根据事实,才能把历史的规律,历史的经验阐述得清楚,这样的历史书才有说服力,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为人们所接受。
历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根据事实,因此史料是否丰富,是否可信,就成了我们评判历史著作质量之好坏、品位之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我们评判一本历史著作有三个标准:观点是否正确,有否学术上见解;史料是否丰富、可靠、可信;逻辑结构是否严密,文字表达是否流畅妥贴。所以,史料是评判一本历史书很重要的标准之一,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工作者,从事史书编写的工作者来说,学会搜集、鉴别、整理和正确使用史料是重要的基本功。(四)史料学的分类史料学有两类:一类是史料学通论,它是专门讨论怎样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另外一类是具体的史料学,是专门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是某一史学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史料是历史事实的记载和表示历史事实的实物,不管是历史事实的文字记载,还是展示历史事实的实物,都是前人遗留下来的,现在已成了史料的两大类。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史料:一种叫口碑史料,通俗地说叫做活史料,这种史料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事情,这种史料可以补充文献或是书刊的不足。这种以口相传的史料,经过一段时间,由文字记载下来也就变成了文字史料。另外一种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形象记录史料,也称电化史料,它包括历史照片、影片、幻灯片、录像、录音带等等,这种史料实际上也可列入实物的史料里面。
因此,史料的分类,还是只有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两大类。所谓实物史料是指各种遗址、遗迹和文物,如武器、钱钞、明器、服装、刑具等等,这对我们研究历史是很有用的,通过对这些实物,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历史情况。实物史料的价值与对它的释读有很大的关联。某个墓葬被发现,是否有现代考古技术的参与,与其能提供史料的程度有直接的联系。一件遗物,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那它仅仅是单纯的历史物品,但如果有它附着于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说明,那它的史料价值就不同于其他同类物品;如果以现代科学技术对之进行分析(如热释光、碳14),那它还能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史料。例如,对 马王堆女尸的现代医学分析,发现了当时有吸血虫病的证据以及她死亡的原因, 如果没有现代医学技术,女尸在这方面的史料涵义是无法解读的。实物史料中还 包括一个特殊的门类,即以动态留存下来的史料,例如辗转流传到现在的某些古 代生产、生活技术,它们没有固定的实物形态,但又确实活动在社会生活之中。 这种特殊的“实物”史料,有点类似于日本人所谓的“无形文化财”,或者称之为“活 化石”。如果不注意及时保留,它们将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而迅速消失。 但是我们编写历史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是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包括各个 历史时期的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党派社团和一些重要人物的档案、文件、帐册、 函电、信札、日记、笔记、文集、族谱、家谱以及图书、期刊、布告、传单、标 语、诗文、铭文等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种: 1、档案。它是政府机关、军队、党派、社团、学校、工矿企业和某一些人 物在各种社会活动当中形成的、未经公布的一些资料,它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活动 的历史记录,或是反映一个人在某一历史时期或一生中的思想和活动。 中国最早的档案是殷商的甲骨文档案,但使用档案这个名词却是在清朝初 年。从古至今,档案和编史修志就有着密不可分割的联系。最早的档案就是由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