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历史的真实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使用伪史这个概念,并加入信史和疑史的概念来讨论中国和西方历史有什么不同,才能让人看清楚,西方文字记载的历史为什么应该被称为伪史。
信史、伪史和疑史的概念应该被用于中西的历史,这才是公平的。
首先看信史,我们要问信史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这里指出,信史的标准就是中国的二十四史。比照二十四史,我们提出六个信史的标准。
第一、必须有连续的天文观测基础上的精确历法,以及记录时间的方法(天干地支年号等),用以记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索;
第二、连续不间断的历史记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的官方和民间修史;
第三、各地域的连续历史记录,和国家层面的历史记录相补充和印证;
第四、历史记录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和意识形态,还要囊括历史细节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制度典章、官制礼仪、服饰审美、器物用具、方言民俗、民居墓葬、日常用度、财会丈量、地方管理、社会动员等等;
第五、历史记录真实性不断被独立来源的文献和田园考古结果所证实;
第六、这条算是弱标准,既信史一般应该以不以地域发音特点而变化,能追本溯源的语言载体来记述,就是说应该用象形文字来记载历史。
我们来说明一下信史为何要具有上述标准。
第一条不用说了,如果时间都不清楚,几千上百年前的“回忆录”只能当故事听。曹刿论战第一句就是“(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再看“高卢战记”,偶尔也有几月几日的记录,但是哪一年呢?说是某某就任执政官的那一年。谁知道某某就任执政官到底是哪一年呢?还是不知道,都是后面“考证”出来的。“高卢战记”就和我们读过的童话书一样,每个故事开头都是很久很久以前。
第二条,如果历史记录有断裂,那么后面续写的前人的历史水分会很大。因为记录的断裂表明社会大倒退非常厉害,以至于连能够记录历史的条件都无法满足了。中国五胡乱华时代都还有连续历史记录。这说明,社会要退化到集体进入蛮荒状态。生产力低下到几乎人人文盲,贵族消失,都要劳作没有闲暇的状况。这之后再记录前人历史,不仅是记忆断代了,而是整个文化都消失之后再重生。好比人类从新进化一次。那么后来人写的历史就会有很多神话成分,毕竟是两类人了。所以对断裂上千年的历史记录,首先要怀疑,而不是相信,才是理性的选择。
第三条保证了历史来源的多样性和可真实性。地方志补充和印证官方历史,各群体记录汇入到主流记录中,体现出历史记载的真实状况。
如果第三条是不同地域对于历史记忆的认可,第四条则是社会生活的细节上对历史的防伪原则。好比针对假结婚办绿卡的,移民局一般不会问结婚日期生日之类的,而会问你老公身体有什么特征?做爱喜欢什么姿势?你们第一次约会那天吃了什么?各自穿什么衣服?什么天气?你俩第一次看的什么电影?第一次上门他给你妈带了什么礼物?这些细节一问就能大致问出真假。我们看影视里的罗马希腊的哲人们,不论是谁,历经几百年都是披一块布做衣服。没有墓葬发掘或者出土的人物图画吗?可能真没有,搞得导演都不好编了,只好一人披一块布,低碳环保生活啊。
第五条保证了官修历史的绝大部分的真实性。比如原先外国人不相信有商朝,结果出土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和“史记”记录几乎完全一致。还有一个例子,说是侵华日军大肆盗掘中国的墓葬文物,靠的就是历史文献的记录。这些记录准确可靠,日本也收获颇丰。再看古埃金字塔,没有连续可信的历史文献的佐证,这些建筑的断代就很可疑,破译楔形文字考证出埃及法老世系只能当笑话看。
第六条算弱标准,但其实也很重要。语音的变化流动性很强。拼音文字表征的发音在历史长河中很容易丧失其原有的意义,尤其在发生大规模的人口消亡和融合中,语音很难追溯其含义的渊源。好比中国的发音,有China,也有Cina。如果汉字消失,后人很有可能再也无法在两个语音之间建立联系了。
从以上标准来看,欧洲五百年以前的历史文献连一条信史标准都达不到,是典型的伪史。其考古证据得出的结论依赖的是考古工作者们的联想。中国自周召共和以来的历史,尤其是二十四史则是证据确凿资料翔实的信史。我们说的疑史是指信史中的不确定的细节部分,需要考证发掘补充。此外,在信史之前的夏王朝也可以归为疑史。夏有史料记载,但缺少确凿的考古证据。作为华夏第一王朝,夏还笼罩在迷雾之中,等待人们进一步的澄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