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内容有哪七种方法?你最认同哪一种方法?请从你学科专业的角度阐释理由
第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种: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三种: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第四种: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第五种: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第六种: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七种: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教学,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 评价不应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行为目标的某 种程度,还应考察学生的过程行为表现及其发展动 向,要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主动地审视和改进自己,提高学生 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自己的专业学科为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1、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2)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
(3)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2、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
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扩展资料
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2)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即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若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这是由于主观无法实践主观。
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所谓“直接现实性”,它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饱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是一个伪问题,而后的研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决了问题。它的生命力就是提出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
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要求。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那么它与社会大系统的其他组成系统有哪些关联?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力量。
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对生产关系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生产力系统以人口系统为基础。
第三,生产力系统及其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是上层建筑系统的基础,同时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力系统。
第四,生产力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关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影响生产力系统。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系统。
第三,人口系统中的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四,生产关系系统对自然环境系统也产生影响。
三、上层建筑系统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
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
五、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等。自然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
自然环境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系统可以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少;反之,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大。自然环境还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影响。
例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关。
在世界历史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些濒临海洋的国家往往思想文化比较开放,而内陆国家则相对较为封闭。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社会现象的矛盾分析步骤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为什么说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
人的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
其一、选择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
其二、主体选择是在多种因素形成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的,而可能性空间的形成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其三、任何特定主体的选择都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
其四、主体选择受人的素质、能力等自身状况的影响;
其五、主体选择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民的选择。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
因为只有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回答和解决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提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考。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发展着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化”。群众就是社会主义的基石,这一点就决定了群众立场的根本决定性的作用。简述社会认知及其特点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1)认知的选择性
人们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这是自我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结合自己学所的专业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现象是由无数个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
的,它既有客观事实性的一面,又蕴含着价值的维度,因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需要作出事实认知,又需要给予价值评价。
(2)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如因价值尺度各异,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如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4)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通过对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认识,找到正确评价各种价值观的准绳,正确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的真理性与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客观地认识社会的性质和矛盾运动,正确地理解并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和使命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要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季节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正如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虽然以i矛盾的辩证发展为中心线索和动力,但却表现为一种不彻底的发展观。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属于他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的最大。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额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后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
结合你所学专业,谈谈在当今知识经济年代,知识生产力是否超出马克思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
知识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凸显,既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明显地突破了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又标志着精神生产力获得新发展。随着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自身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人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新的影响。以知识生辰里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时代的发展要求致力于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
生产力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又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基础。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的崛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生产力范畴明显地突破了传统物质生产的域界而延展到了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的领地,以知识生产力的凸现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势必会为唯物史观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既是创新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需要,也是赢取新世界竞争胜利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对生产力自身的影响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对人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三、培育和发展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是赢取新世纪竞争胜利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之关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