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民悦,在明朝历史上,不论是官评,还是民议,他都是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的一代名臣,也是河北广平地区的历史名宦。
秦民悦,安徽舒城县城关镇五里村人。在舒城,他是最负盛名的历史名人之一。舒城至今仍广泛流传着他的感人故事,特别是他作为龙舒贡席品牌第一推销大使的佳话。
舒城秦民悦画像
一、秦民悦遗迹的前世今生
《 江南通志》记载∶明“尚书秦民悦墓在舒城县金鸡墩。”“金鸡墩在舒城县西一里,下有金鸡潭,明秦民悦建书院于此。”
金鸡古墩
上世纪,大跃进年代,县里在金鸡墩前的金鸡潭上建设“三八”水力发电站。当时,我在舒中读书,学生们应邀去工地做挖土义务劳动。
趁休息时,我在墩后一片墓地里,看到秦民悦的坟墓。当年,年少无知,考察不深入,只记得,那片墓地里,他的坟墓高大、突出,引人注目,在墓道两边还各有一排石人石马。究竟这些墓前石牲有多少对,还有墓碑上的刻字何谓,都记不得了,至今也没有任何资料可查。那时他的坟墓是完好无损的,只是没有享堂之类的建筑。据说在文革期间,他的坟墓被毁掉了。
金鸡墩上,当年,秦民悦创办的金鸡书院,以及书院标志性建筑、有名的“魁星楼”,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代风雨,也已坍塌殆尽,为一家家民居所替代。
现在,秦民悦的故居和墓地,已建设成南溪公园。南溪上架设一座金鸡报晓的景观桥,演绎着“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的景象,再现当年秦民悦闻鸡起舞,励精图雄的精神。
二、刻苦自励的“万人之英”
秦民悦〔公元1436—1512年〕,字邦约,一字崇化。
他少小家贫,立志诗书立家,走科举之路,改变家庭命运。
舒城五里村有一座金鸡古墩,是舒城古代八景之一。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只金鸡栖息在古墩上,金鸡每天引吭高歌,迎来黎明,唤起人们从事新的一天劳动,激励人们警觉、自励。
秦民悦家就在五里村,当然知道古墩金鸡的寓意。上学后,他就是用金鸡精神激励自己,每天鸡鸣即起,勤奋学习。
四书五经,必修之书,他都按照熟师要求,该读的读,该背的背,从来都不打折扣,还常常抽空找一些课外书籍,诸如稗官野史之类的,简直是无书不读,好学不坠。因此,他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而且涉猎面广。
同时,他注重练笔,坚持每天作文不断,至少不下一千言,锤炼驾御语言的功力,追求布局谋篇的章法,力戒一般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人的。他的汗水和辛劳,终于得到了理想的回报。
他年少,就历经县里、府里的选拔,层层过关,成为生员〔秀才〕。
十七岁,他乡试中举。
二十一岁,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他高中进士,登上仕途。
他的读书求仕的事迹,在“五十少进士”的科举时代,是卓尔超群的。一时间,从县、府到省,从省到京都,人人赞不绝口,夸他是“年少美才”、“万人之英”。一股学习秦民悦的热潮,在舒城、在江淮大地,勃然而兴,形成风气,影响到整整一代人。
在仕途上,他宦海扬帆,顺风顺水,历任行人、工部员外郎,出为广平知府、江西参政,又入为右都副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在元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为官五十余载。
他去世后,赠太子少傅。
他有作品《敬庵集》传世。
三、“天下第一”的亲民知府
秦民悦,一生严谨勤奋。
求学时,勤学苦练,终成大器。
为官五十余载,他也一直努力不懈,勤政爱民,为官一地,泽被一方。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至十八年,他外出在河北任广平知府九年。
当时,广平的严峻的现实,就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张难度很大的考卷。
明朝初年,从暴虐的元朝政府接手的河北地区,人烟稀少,赤地千里。燕王朱棣靖难时,又在此地进行了三年多拉锯战,致使原来就少得可怜的丁户,十室九空。雪上加霜的河北大地,一片荒凉,惨不忍睹。
地处河北中心的广平府九个县,在大明立国近百年的成化时期,也仅有25251户,小县不足万人,大县也不过二、三万人。
秦民悦,上任伊始,便抖搂精神,查资料,问灾情,归纳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积极措施。
首先,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规定凡是开垦出来的土地,不论有无原主,一律归垦荒人所有,而且不增加赋税。
第二、出租政府牧马地,家国两得利。河北地广人稀,政府把大片土地圈为牧马地,为政府提供军马饲料。他在大运河两岸,划拨出52500亩牧马地,由政府提供种子,让百姓耕种,百姓只要给政府交足军马饲料和赈灾储备粮,余下的完全归自己所有。
第三、他大量招收流亡人口,增加人丁。其中本地6000多外逃户,回归故土,使广平一下子增加了四成以上户口,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有生力量。
另外,他注重社会调查,昭雪死囚,平反冤狱,追求社会和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壮大社会生产力。
他还广设学校,发展文化,在广平的历史上也留下可圈可点的业绩。
秦民悦,他的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使广平九县一改百年来的荒凉面貌,呈现一派物阜民乐的勃勃生机。
这就是他交给朝廷和广平人的一份实实在在的答卷。
朝廷,给答卷满分∶他的政绩获“天下第一”;成化皇帝明宪宗钦点他担任南京吏部尚书,主管南方官员的考核,以及升迁与黜免。
广平人民,一再挽留而不得;广平下辖县清河官民,顺应民意,为他建立生祠:“秦公祠”,并以文勒石,以慰民思。
秦公祠,在他去世后八十多年被水毁,官民们又重新修建起来,直至1943年被拆毁。
四、广平府文化繁荣的奠基人
明朝政府实行科举取仕的制度。
读书入仕,是广大黎民百姓改变人生命运的出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莘莘学子孜孜追求的美丽梦想。
秦民悦,出身寒苦,他就是走科举之路而崭露头角的。
在广平九年,他一手抓生产,繁荣经济,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一手抓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才。
当年,广平下辖九县,由于兵连祸结,半数以上县没有县学,更没有府学。
上任之后,他亲力亲为,狠抓教育文化建设。
首先,他督促、指导各县办好县学。有县学的,要巩固、发展;无县学的,要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兴办县学,并把办好县学作为县级政绩考察。
在广平,他亲自创办了府学。经费不足,校舍不齐备,他让府衙腾出部分房舍,让学子住宿。这样,既解决了学子住宿问题,也便于学子遇到问题向他请教,“士人多质经就课者,亲洽如师”。在过去,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下,一个政府高级官员能放下身段,与无功名的学子如此相处,实属难能可贵;对于学子,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他对县学、府学督办、协办、创办,往往还躬身垂教,这一切都积极地推动了广平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康熙《广平府志》记载:
明帝国276年,广平府共出进士152名,其中秦民悦到任前107年,出进士21名;到任后,169年〔成化十一年之后〕,出进士131名,特别是广平府署所在地永年县,明朝中叶以后,人才辈出,科甲不断。永年流传“洺河两岸,帽翅乱颤”,就是当年科举鼎盛的写照。
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与秦民悦开办学校,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分不开的,可以说,秦民悦是广平教育兴盛、文化繁荣的奠基人。
正德年间,秦民悦已经七十多岁了,体质也不如当年,适丁忧,皇上批准他致仕归里。
回到舒城故里,他也一直没有闲着。
当时,县丞何雍正在忙着恢复、重建宋朝前贤李公麟在城东创办的龙眠书院。他不顾年高体弱,积极邦忙筹办,还应邀写下《建龙眠书院记》,勒石刻碑,立于书院。
龙眠书院
也是受到县丞办学的启发,他在城西尚书第附近的金鸡墩上,兴建了金鸡书院,与龙眠书院,一东一西,共同承担起县学的职责。
同时,他还在书院里,建筑了一座象征文运的“魁星楼”。这是学子们祭祀“魁星”的圣殿,也是交流、聚会场所。秦民悦以自己的身教,也用这种古代风行的建筑,明确地告诉学子们,要学好圣贤书,把自己出售给帝王家。
秦民悦,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仍忙里忙外,费尽心血,把自己的余热,贡献给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这种老骥伏枥的雄心,鞠躬尽瘁的精神,都是我们后人要继承、发扬的传统的宝贵财富。
龙舒贡席
五、龙舒贡席品牌的第一任推销大使
龙舒贡席,是舒城的特产。
它是消暑生凉的精致的生活用品,也是装点雅室的精湛的工艺饰品,名扬四海,行销世界。
龙舒贡席,俗名舒席,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盛于明朝。它能如此声名遐迩,秦民悦功不可没。他,实际上就是龙舒贡席品牌的第一任推销夫使。
相传,明英宗天顺年间,在朝廷担任“行人”之职的秦民悦,回乡省亲。一天,他到县城北郊平顶山孝子庙进香,“与方丈相晤甚欢,遂留宿庙中。卧于席,觉清凉大快”。第二天临别,方丈便以此席相赠,并说,此席取自本山小叶水竹,精工制作而成,可助人入眠,愉悦精神。
那时,秦民悦二十来岁,干“行人”职司,就是给皇帝明英宗做传旨、册封之类事情,用现代话说,他就是皇帝的贴身秘书。他看到皇帝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畏寒怕热的,甚是同情,就把舒席又转赠给皇帝。明英宗享用之后,非常高兴,随即御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八个大字。
“龙舒贡席”,得到皇帝的御批名号,名声大震,身价陡增。一时,朝野争相购买,供不应求,促进了舒席生产的大踏步发展,并逐步走遍全国,远销海外。
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龙舒贡席能有今天,舒城名宦、明朝一代名臣秦民悦功不可没。他是这一著名品牌的真正的第一个推销大使。
说到这里,我还想多讲几句。
现在有些人,甚至还是有名望的人,讲到龙舒贡席的发展史,总喜欢用“尚书”、“取宠”一类词。真是有辱斯文!
明英宗朱祈镇,是大明帝国金字塔尖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他历尽人世艰辛,饱尝世态炎凉,尽管称不上是好皇帝,却是个大好人。他第二次登基,做了元顺皇帝,一上台就挑选刚由进士入仕、年仅二十一岁的“年少美才”秦民悦,担任“行人”之职,放在自己身边,而秦民悦学富五车、态度和蔼、办事稳妥,皇帝用起来应心顺手,以致于一用就是整整八年,直至自己撒手归天,该是含有颇多的不舍吧。
再说,在大明帝国最高统治阶层顶尖的八年生涯,让年轻饱学的秦民悦,就象登泰山极顶而揽尽人间春色一般,对他赖以寄身、服务的这架帝国大机器的结构与运转,都有了不是一般的认识与理解。这对他以后宦海扬帆,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更何况,他还不到三十岁,恐怕与这八年中陆续入仕的几届新进士相比,他仍然还是小青年吧。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小秘书秦民悦与他的首长明英宗,关系是亲密、和谐的,无所谓谁“取宠”谁的小人之举。
至于秦民悦任职“尚书”,已是老皇帝归天后第十八年的事了。
这就是历史事实。我们应该尊重它。
陈存选2019、12、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