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重中之重:先秦文献中的“昆仑”问题作结

重中之重:先秦文献中的“昆仑”问题作结

重中之重:先秦文献中的“昆仑”问题作结在笔者《穆王西征新解新证》、《山海经证真》两本书稿中,对先秦文献中的“昆仑”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之

在笔者《穆王西征新解新证》、《山海经证真》两本书稿中,对先秦文献中的“昆仑”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之前也发布过几稿,始终有些瑕疵。

包括对原书原文的断句及理解,包括对个别字词的解释,还有一些微观地理问题的研究,都数不清是几易其稿了。先秦文献中的“昆仑”是一个困扰历史地理学界两千多年的复杂问题,想一下子就解决,是不可能的。

毕竟,正统观念都是相信《尚书·禹贡》“导河积石”,直到宋代的地图黄河源头也只是画到积石为止。黄河的确流过积石,只有当地人或实地考察过的人知道这里并非黄河源头。长期以来,士大夫读书人知识分子大多只读圣贤书,对于事实真相甚至真理并不关心。

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西安碑林 宋刻 禹迹图 黄河源头还是被认为在积石

然而像笔者这样的好事者喜欢寻根究底,所以多年以来持续研究这个问题。

本次最重要的修改是,之前一直说《山海经》里有关“昆仑”的内容是18条,现在列为19条。就是将其中一条分为两条了。

为什么要分呢?笔者依据的底本袁珂《山海经校注》的确是在一个段落。

但是笔者反复斟酌之后,发现还是应该分段。

因为所述不一,名称有别,位置不同,必须分开。否则就会混为一谈,讲不清楚。

之前文章与此文不合之处,当以后出为准。如果读者确实发现存在“硬伤”,请不吝批评指正。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如果只是拿固有观念来讨论,建议先自省。既然之前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也不应抱有什么成见,认定昆仑一定是什么。其实历来的十几种说法,都经不起检验推敲。在此不一一列举,详见书稿。

在问题面前,一切的权威都要接受事实检验。

就像数学题的答案,拿到原题验算,看看能否成立。

这里对昆仑的解答也是一样,到底对不对,要放到原书原文对照验证,

而不是跟自己脑袋里既有的观念或认识来对照。

笔者多年以来反复修改的两个“昆仑概念示意图”,是根据《穆天子传》《山海经》两书内容综合分析之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什么要采用图示的形式,因为仅凭语言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

《禹贡》则与此二书不同。“昆仑”在《禹贡》中只是部族名称。无论是山以族名还是族以山名,昆仑部族即在昆仑山下居住,对应青海德令哈一带考古发现的诺木洪文化。《禹贡》之中“昆仑”并未形成相应的地理概念系统,因而没有绘制概念示意图。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

可能有读者会说,《穆天子传》《山海经》原书并没有这个图,怎么就能画这个图呢?

正因为原书没有图,加之是文言文,不好理解,难以讨论,

所以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出概念示意图,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至于对不对,只有一个办法可靠,就是代入原书原文进行严格对照检验。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文献

《穆天子传》郭璞只是注,而非著

《穆天子传》中“昆仑”的概念很单纯,就是指西北高山,不过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更有昆仑之阿,尤其是“昆仑之丘”这个的难点中的难点需要突破。这涉及到的领域就不限于历史地理学了,至少还有古文献及古文字等等多学科知识。

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字耕农 《穆天子传》昆仑概念示意图

《穆天子传》中昆仑概念的三个层面:

广义上指祁连山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2-300千米,包含山脉数十条,山峰数百座,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跨今甘肃青海两省。昆仑之阿、昆仑之丘都在其范围内。“昆仑之阿”即昆仑山下的一个山坳今青海祁连县俄堡镇一带,当地的“赤水”即今黑河支流八宝河。“昆仑之丘”即昆仑山上的一个垭口——大斗拔谷,当今叫扁都口——俄博岭垭口。

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

祁连山原:《穆天子传》广义之昆仑

中义上指疏勒南山山脉,主体在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境内,即《穆天子传》所言“河首”所“襄”,也是司马迁所言《山海经》《禹本纪》所言“河出昆仑”,就是指大通河源出疏勒南山。

因为当时认为大通河是黄河正源,而疏勒南山即昆仑。积石河道当时水量太小,沦为湿地,不堪为正源。详见《穆天子传》第二卷内容。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字耕农《穆王西征新解新证》插图:《禹贡》昆仑地区图

另外也是《山海经》所言赤水、河水、洋水、黑水、青水、弱水的众水之源。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疏勒南山:《穆天子传》中义之昆仑

狭义上的昆仑则为疏勒南山主峰,海拔5808米的岗则吾结即团结峰,

其南有哈拉湖,亦即《淮南子 地形训》之“湍池”。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岗则吾结(团结峰) 《穆天子传》狭义之昆仑

《山海经》里的“昆仑”概念就复杂多了。因为严格来讲《山海经》并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的合集。这些书是战国楚人越遗面对历代古图册的看图说话。

因而经常出现“同名异地”、“同地异名”等等概念名称交错混乱的情况。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

笔者此前发布过关于三星堆即《海内西经》开明帝一节的几篇论证文章,指出《海内西经》开明帝一节的“昆仑”,并非高山,而是仿昆仑三成之形的祭台祭坛。

三星堆的祭坛,考古发现有三星堆二期(距今4100-3600)青关山人工土台,面积达1.6万平方米。据说在建国后全国范围内的平整土地运动中消失,资料不详。

三星堆出土有三成结构的青铜祭台,亦仿昆仑之形。

然而成都羊子山古祭坛保留下了资料,可以作为三星堆青关山祭坛的比照参考。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文献

成都北郊 羊子山 古祭坛 复原像

至于《山海经》里的昆仑,除了指西北的昆仑之外,或指山东中部的泰沂山地,或指中原昆仑嵩山,但凡高峻连绵的大山,只要具备“三成”之形,都被称为“昆仑”,与《尔雅·释丘》“三成为昆仑丘”的说法一致。

“泰山凭着三个雄伟突兀的断裂山头称霸五嶽之首,独领名山风sao。泰山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壮观的一天门、中天门和南天门是由泰前断裂、中天门断裂和云步桥断裂这三大断裂呈阶梯式降落而形成。试想,如果没有这三大台阶式的地貌景观,大概也不会有帝王去封禅敬山了吧。”①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文献

虽然泰山这种标本式的“三成”结构可以作为《尔雅》“昆仑丘”释义的天然证据,

然而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人指出这种相关性。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直到何幼琦《海经新探》一文才首次提出泰山即“昆仑”的观点。②

然而泰山是一个昆仑,反过来不能说昆仑就是泰山。即便泰山也只是对了一点点,有些是泰沂山地。更不用说中原昆仑嵩山,西北高山昆仑等等。

注释:

① 《中国国家地理》公众号2021年6月20日“中国父亲的爱,如哪座山?”

② 何幼琦,《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46-62页。

《山海经》“昆仑”系列概念

昆仑,见于《说文解字》,之后魏晋隋唐的人加上“山”写为“崑崙”以示其为山名。我们不妨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探寻这个词的本义。

古汉语双音节词比较少见,以单音节词居多。“昆仑”到底是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还是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合成词,恐怕还难以轻易下结论。

如果“昆仑”的本义指部族,则很可能是音译其自称,则为双音节单纯词。当然昆仑二字叠韵,可能类似翩跹、徜徉这样的双音节单纯词。

如果是合成词的话,我们分别来看“昆”和“仑”二字在古汉语里的义项,

据《康熙字典》总结历代字书,昆是同的意思,仑是叙的意思。

又凡物之圜浑者曰昆仑,圜而未剖散者曰浑沦。

则昆仑的含义是连绵不断轮廓浑圆的山地,不是呈条带状的山脉,与今天地理学上“山原”的概念相合。

山地地貌,最基本的元素是山峰,山峰连绵而成一线,则称“山脉”;

多条山脉相互连续延伸,形成山系;

而多条山脉聚集一处,中间也有一些较为低矮平坦之处,总体上形成向四面八方延伸面积广大的山原,由于顶上多山脉而不平,故而与高原有别。

所以“昆仑”一名,与“轮廓浑圆的山原”的特征是极其符合的。

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山海经》19条 最新昆仑概念示意图

《山海经》书中所言及昆仑、昆仑山、昆仑虚、昆仑之虚、昆仑之丘等“昆仑系列概念”相关的19条内容,按照原书先后顺序排列并解释如下——

1,《西次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䍃)崖……

此钟山即今甘肃张掖大黄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焉支山、胭脂山。

昆仑为中义,即疏勒南山。昆仑之阳即今青海德令哈一带,其部族名称即《禹贡 雍州》之“昆仑”,对应考古发现的诺木洪文化,该部族首领名葆江,其他文献亦作祖江。

钦䲹,他书或作堪坏。今甘肃张掖一带武装力量之首领,如《庄子·大宗师》所言,其人因“得道”而越过“昆仑之丘”大斗拔谷,攻袭昆仑杀葆江,受戮于帝。详见前文《山经》部分。

2,《西次三》: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

详见前文《西次三》,槐江之山即今酒泉市南的祁连山峰,历史上亦称酒泉南山。昆仑为中义即疏勒南山。

3,《西次三》: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鸟兽。

此“昆仑之丘”即疏勒南山,丘非本义,为引申义。不同于《穆天子传》“昆仑之丘”为本义指山间垭口即大斗拔谷。详见前文。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4,《北山》:“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于泑泽。

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袁珂《山海经校注》即如此断句,照此理解,似说河原即“河源”即同《穆天子传》之“河首”。而本书认为断句应为“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意思是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到达黄河拐弯的东北角,即今内蒙古黄河东北角向南拐弯的地方,是河套平原。河原指河套平原而非黄河源头。

因为根据上下文,这里是《北山》的内容,而昆仑及黄河源头是在《西山》一章的,

不可能在这里出现,所以说“河原”就是“河套平原”。

5,《海外南经》: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

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

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此昆仑虚并不是指泰沂山地,如指泰沂山地,则与上下文矛盾。

而是应指泰沂山地南部今临沂郯城一带的四方形古海湾。详见前文该处。如下图。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昆仑虚,昆仑之缺:今山东临沂郯城一带

6,《海外北经》: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此昆仑可为广义即泰沂山地,亦可为中义即泰山山脉。详见前文该处。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

泰沂山地与泰山山脉

7,《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此流沙不是河流而是西北广大地区随风流动的沙漠。

此昆仑之虚即广义昆仑,指祁连山原。

8,《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此海内昆仑之虚,指西北祁连山原疏勒南山主峰岗则吾结。

区位在西北,且与《西次三》“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之语正合,绝无疑义。

原书(袁珂《山海经校注》)此节与下一节相连,极易混淆。笔者在此亦曾反复修改多次,

最终将本句独立划分出来成段,从而与下文区别开来。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文献

疏勒南山与哈拉湖

9,《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此节为环嵩山一带的中原昆仑。如还认为与上一节相连指岗则吾结,则与古国羽民、毕方鸟矛盾。此二国分别对应考古发现的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详见笔者此前发布的“《山海经》里的中原昆仑:嵩山”一文。至于六水所出,显然是西北、中原二昆仑共同的特征,六水名称虽同,所指大不相同,详见相关前文。

先秦文献学_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

中原昆仑 嵩山

唯独“开明兽”易与下文古蜀开明帝祭祀仪式即三星堆遗址混淆。然而根据本段古国位置与六水所出这些条件的制约,可知当时中原昆仑嵩山之上,为仁羿的祭祀场所,亦有神兽“开明兽”(雕塑),而且九门皆有。不能把“开明兽”解释为古蜀开明帝独有的祭祀、崇拜或豢养的神兽。

此“仁羿”即《海外东经》所言杀掉凿齿(大汶口文化青壮年组成的军队,考古发现有所谓“拔牙”习俗)之羿,也就是通过考古认识到的龙山文化吞灭大汶口文化,时代为公元前2500年之际,早于商周之际的蜀王开明帝约1400年。

可知,先有中原昆仑嵩山上的九门神兽“开明兽”,后有古蜀王开明帝亦沿袭了羿以来的这种习俗,崇拜祭祀或者豢养“开明兽”,其族号开明,其人号“开明帝”,后裔多代仍称“开明”。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大嘴神兽,即为此开明兽无疑。这似乎暗示了三星堆与羿为代表的中原龙山文化之间有某种传承关系。

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

商周之际三星堆青铜神兽,即开明兽,传承自4500年前中原昆仑嵩山开明兽

而羿在《山海经》中又是帝俊的臣下。帝俊的后裔多“使四鸟四兽”即青鸟、玄鸟、琅鸟、黄鸟,虎、豹、熊、罴。其中“四鸟”笔者认为即卜辞与《山海经》皆见的“四方凤(风)”,亦即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所谓太阳神鸟金箔图案。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

所谓的太阳神鸟,其实即《山海经》四鸟,四方凤(风)

10,《海内西经》: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于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此一节内容同样为看图说话,指《山海经》作者楚人越遗面对古代图册所绘内容,描述了商周之际古蜀王开明帝盛大的祭祀仪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经考古发现了大量出土文物,与此处描述多合。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

如仅于古蜀三星堆及金沙遗址发现的交错堆放的大量象牙,即书中“牙交”并不见于全国各地其他遗址,具有独特的识别性。

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三星堆与金沙独有大量象牙:山海经 牙交(曼兑)

再如此处所言的各种神树,三星堆亦发现多种造型的青铜神树。

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三星堆青铜神树 多种,《山海经 海内西经》开明一节 约十种神树

至于独一无二的青铜大立人,当即《华阳国志》开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开明丛帝”无疑。

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开明王朝创立者,开明丛帝

三星堆遗址及埋藏坑为开明王朝受到来自北方(商王武丁至西周武王时期)的外部入侵,决定弃城逃走南迁金沙之际,尽毁宗庙器物以免落入敌手,从而仓促之间进行最后的祭祀,进而毁器瘗埋所留。考古发现八个埋藏坑内的残器可以互相拼接,说明为同时一次性埋藏。当然,据说考古上发现了之前祭祀瘗埋的一些器物。开明帝可能每年都举行祭祀,也瘗埋一些祭器。也不知道其统治多少年后南迁。但是南迁逃亡之际一定进行了大规模的毁坏和埋藏。考古发现后来也有一些祭祀活动,就是南迁至金沙的开明王族,偶尔有返回故地旧都进行祭祀的情况,也属正常。

三星堆祭祀的初起及毀弃,都发生在开明王朝“开明帝”在位之际。其人为开明丛帝就是青铜大立人的九世孙。

《华阳国志》:“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人尚赤,帝称王。”

又:“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

可见,古蜀三星堆建立宗庙祭祀先祖与毁弃迁都皆发生在开明帝时期。

至于托词以梦,只是为了掩盖受到外部入侵不得已逃亡南迁的事实。

此“昆仑”即仿昆仑三成之形建造的三层古祭坛,此祭坛本来遗留至现代,

平整土地运动中被夷为平地,资料不详。

先秦文献学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1954年 成都羊子山 原貌 开明王南迁金沙之后的祭坛昆仑

成都羊子山亦曾有三层古祭坛,1954年经考古挖掘,保留了较为详细的资料及图片,可参考笔者此前发布的相关文章。羊子山祭坛亦仿昆仑三成之形,或为三星堆废弃后古蜀开明帝迁至金沙后异地重建了新的祭坛,或为古蜀开明王朝之前即有的成都金沙一带的祭坛。金沙与三星堆的关系,到底是新都还是陪都。就是金沙在时代上晚于三星堆,时代上是否有重叠,有待考古上的具体资料和证据。

11,《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在昆仑虚北。

此条应归入《海内西经》,详见前文该处。西王母之邦位置在罗布泊北滨,在昆仑虚即疏勒南山西北。

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_先秦文献

戴胜的小河公主:即见过夏桀的那一位 西王母

12,《海内北经》: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此“昆仑”指狭义的山东昆仑,即泰山主峰玉皇顶。

众帝之台在今山东滨州邹平长白山北麓一带。详见前文《海外北经》对应各处。

13,《海内北经》:昆仑虚北所有:阘非(耳)。人面而兽身,青色。

14,《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以上两条前后呼应。此昆仑虚指泰沂山地。详见《海外北经》前文。

15,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

16,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

17,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以上三条在原书《海内东经》,据袁珂引前人注解调整至《海内西经》。

此两处之“昆仑虚”并非疏勒南山或其主峰岗则吾结,亦非广义所指的祁连山原。

根据下文可知,此昆仑虚在大夏、西胡白玉山乃至流沙以西。

故应指汉代以来之“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一带。

此“西胡白玉山”即今所谓“昆仑山”,先秦其他文献多称为“昆山”。

此“在西胡西”之“昆仑山”,当指今喀喇昆仑山脉。

18,《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此“昆仑之丘”为《山海经》作者战国楚人越遗混淆了“丘”的涵义,

因而也混淆了昆仑之丘的概念而直称为“大山”。

《山经》西王母所处为玉山即今新疆库鲁克塔格山而非昆仑。

19,《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

此昆仑为广义或中义的山东昆仑,即泰沂山地或泰山山脉。系昆山即泰山以北的山东长白山。

详见《海外北经》、《海内北经》等相关前文各处。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学

——以上有关“昆仑”系列概念的19条内容,

其中第1、2、3、4、7、8、11、15、16、17、18条,虽有区别,皆指西北高山;

其中第5、6、12、13、14、19条,分别指山东中部泰沂山地、泰山、玉皇顶;

其中第9条,指“中原昆仑”嵩山;

其中第10条,指三星堆古蜀王开明帝仿昆仑三成之形而建造的三层祭台,

成都市郊羊子山亦发现商代时期古蜀三层祭祀土台,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亦为开明帝仿昆仑之形制的古代祭坛。

先秦文献学_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

三星堆 青铜祭坛 亦仿昆仑三成之形

行文至此,请各位看官判断,困扰读书人两千年的“昆仑”难题是否解决了呢?懂的都懂!欢迎转发给北京、上海著名学府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评判。字耕农欢迎任何专业意见的批评指正。欢迎关注“字耕农”,打开历史考古新思路!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本号绘制的地图、拍摄的照片同样属于作品范畴。来自网络的配图,仅为优化自媒体读者视觉体验,不属于本作品范畴,特此声明。)

上一篇: 舒城名宦秦民悦轶事(名臣典故漫话之二十二)
下一篇: 《冯梦龙传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实用应用文).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