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把他的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类。前两类注文补充陈寿漏载之事、存录一事的不同说法,占裴松之注文的大多数。后两类注文对显然的失误加以驳正、对史事或陈寿书加以评论,一般会冠以“臣松之案”或“臣松之以为”,虽然总体数量不多,但由于更能凸显裴松之的史学意识,很受学者重视。
陈寿因为受限于私撰,所能接触的史料有限,也难以完全去辨别真伪。又是晋初这个距离三国时代太近,很多敏感话题不能谈及的。所以《三国志》写的很精简,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与“表”。甚至不同志,相同内容都有矛盾出入。
裴松之的注文很大程度上,填补了陈寿《三国志》的空白。裴注的可信度也是很高的,裴松之自己也是一名评价较高的史学家。曹操的《明志令》《举贤无拘品行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等,亦由裴注得以传世。
辨别裴注的可信度,首先还是要看其与陈寿《三国志》原文是否有冲突。裴松之有时候也会对这些矛盾的地方自己评价。比如《献帝春秋》记荀彧反对曹操杀伏皇后而被杀,《郭冲三事》记诸葛亮空城计,都被裴松之评价为子虚乌有之事。
裴松之取材的《魏略》《汉晋春秋》《魏氏春秋》《江表传》《英雄记》等大多出自距离三国年代较近的著作家之手,可信度也是很高的。
不过像是《陆氏异林》《世说新语》《列异传》《郭冲三事》等带有牛鬼蛇神,传说,编故事成分的注引,可信度就很低了。
总结,裴注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如果单看《三国志》,很多人物缺失大量记载。但裴注很好的补充了这些问题。至于裴注的可信度还要看具体的出处,注引的内容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