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364字 | 阅读需11分钟
编者按
四月杭州,春和景明,品茶论史,大咖云集。其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众多历史学家,相聚梅家坞并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学术讨论,品茶梅家坞,把盏话历史。在沙龙活动中,各位专家对《中国国家历史》的肯定与建议,不仅让我们受益匪浅,更给我们许多鞭策和鼓励,使我们继续前行有了动力。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心中的《中国国家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陈红民教授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01
我是《中国国家历史》的老朋友、老作者。这次能与杂志共同举办“品茶论史”文化沙龙,倍感荣幸。
《中国国家历史》每年稳定出版四期,通过六年的坚持不懈,已经出版发行了24期(邮发代号:28-474),发行量和质量都在逐渐提高。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各地都有很多历史故事需要展示。在“说好、讲好历史故事”的道路上,我会继续支持《中国国家历史》。
那么,如何让人们发自内心地爱历史、爱上中国这方水土呢?刘军主编提到“学科融合”——除了传播历史知识、供大众历史阅读外,也可以增加一些与政治、语文相关的内容。我觉得这种“跨界经营”的思路非常好,在落实这个思路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是关键!
要坚持历史本位,我们只要把历史专业知识做好了,或者从历史的角度切入问题,就能对其他学科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酒香不怕巷子深”,内容好了,自然有口皆碑,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创新,《中国国家历史》的发展前景将会是一片大好。
陈仲丹教授
南京大学英国及英联邦史、世界文化史研究专家
02
承蒙刘军教授关怀,我今年(2021年)清明节有幸参加了在杭州梅家坞举办的“品茶论史”沙龙。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这一活动,身处青山绿水之间,充分领略了“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这句话的真意。此次沙龙使我得以见识诸位学界同人,有些还是久已闻名的知名学者,如葛剑雄教授。还有些是老朋友,如浙江大学的陈红民教授,与他是前后届同学,旧交已久,却多年未见,也可续上旧谊。总之,旧友新交,济济一堂,相叙甚欢,这一切都要感谢沙龙主人刘军的慷慨和好意。
感谢的开场白叙完,还是切入正题,说点与《中国国家历史》有关的话。《中国国家历史》是连续出版物,形式类同期刊,但它用的是书号,又有别于期刊。这是刘教授多年心血浇灌的产物,现已出版了24本,以后还会长久出刊。办这样的出版物是很有前途的。历史是个有趣且影响力巨大的知识领域,无论是以前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还是现在喜马拉雅的有声读物,历史都是其中最受欢迎的板块。在美国众多的专题电视台中,收视率第二高的是历史频道;此外在英国办有英国历史频道,每天播放6小时,重复播放三次,每天有18小时的节目。我在英国访学时,每天要在上午看完当天的历史频道节目,才出门去做别的事。就期刊而言,英国有《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这是个老牌历史杂志,有固定的读者群,很有影响。总之,读者对普及型的公共史学知识是有需求的。
那么如何办好《中国国家历史》这样的公共历史出版物?《中国国家历史》已办了六、七年,经多年摸索,已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和风格。如设置主题栏目,每期有对名家的访谈,显然有其明确的办刊思路和征稿构思,还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在插图上狠下功夫,全彩版印刷,使之图文并茂,可读耐读。加之通过邮局订阅,方便读者。这些都是刘教授及其团队多年努力和探索的结果,应该加以赞许。
在此基础上还有什么努力之处?我觉得可以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开拓图片上的空间。这是本通俗史学读物,图文并茂、色彩纷呈是给读者的第一观感。而且图片精美也会让人产生收藏的动机。现在随着视觉读物的影响力扩大,图的美、佳甚至超过文字给人的感觉。而现在的《中国国家历史》还不能做到每篇文章的图片都很美,有些文章因内容较为专门,找不到合适的配图,用的图尚不够精致,降低了全书的可看程度。在我看来,在选择稿件时就应考虑到用图,有些文章如找不到合适的配图,就宁可不用。我写文章首先是考虑用图,如没有合适的配图就暂时不写,直至有了合适的配图再写。
《中国国家历史》第24期
二是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有些内容如同教科书,读来提不起兴趣,有些则专业性太强,非普通读者所需。我所在单位有份公共史学的刊物《大众考古》,名义上是份大众史学读物,但其内容就有过于专业的特点,影响了它的普及率。
因此,在内容的可读性上下功夫,使文字可读,有生动的情节,有鲜活的情景,再加上插图上有特色,用的图人所未见,与文字关联度高,图质清晰,色彩明亮,且文图有机结合,这样的《中国国家历史》自然会受到大家欢迎。
王献华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古代两河流域、全球文明史研究专家
03
《中国国家历史》,我知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从一开始发现这样一份连续出版物之后,我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作。后来又有幸认识了主编刘老师,所以今天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
我谈点感受吧。《中国国家历史》作为史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供应平台,可以在一些方向上稍微做一些更大的投入。我们大家都讲文化软实力,但我理解文化软实力首先取决于文化层面的这种硬知识的供给。在这个意义上,从我自己的专业背景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会比较倾向于在中国国家历史上发现更多涉及到境外的历史、地理这种硬知识的内容,让年轻人多一个可靠的渠道,取得一些在其他地方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取得的知识。
关注方向上与刘军老师颇有点不谋而合,其中之一是面向中学甚至是小学,提供地图方面的优质参考资料,这一计划我觉得特别有必要。读图时代,一方面是照片类型的图,另外一方面就是地图。地图是往往被人忽略,供给严重不足的参考资料。我自己其实目前正在进行一个研究计划,就是关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历史地理方面的,先做文献的整理,所以特别能够体会地图资料的重要性。刘老师这个计划,我觉得这是我们大家都有一定的义务去促成的事情。
已知最早的星图是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发现的《敦煌星图》,可追溯到公元700年左右。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祝愿《中国国家历史》越办越好。
沈海涛教授
吉林大学日本政治与外交、东北亚国际关系与地区合作研究专家
04
出席“品茶论史”文化沙龙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从业三十多年来,见惯了各种论坛研讨会和工作坊,对各种高论空论甚至胡说也都耳熟能详。但参加此次文化沙龙活动,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真诚、包容和轻松的浓浓氛围,尤其是当面聆听葛剑雄先生的精辟分析和谆谆教导,还有陈红民、余桂元等各位专家的真挚发言,真是令我耳目一新,眼界开阔,受益匪浅。
在举世深受新冠疫情影响,全民生活与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势下,主办方各位能够采取如此新颖的形式为我们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实属不易。对照业内各单位学术交流的惨淡情状,此次文化沙龙就如四月的杭州西湖令人艳羡,值得大大夸赞。尤其是参观了浙江大学和内设的“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方知浙江大学不仅在规模上是中国第一,在教学和研究水平上也堪称一流。
当此四月新绿时节,自己的学术之旅又添新程,实在是荣幸之至。千里赴盛会,自然无法空手而来。我想针对以下三点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与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们交流。
第一,从杂志和系列图书等连续出版物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维持一个较好的发展曲线,必须要办刊有特色、有影响力,要给自己留有充分的发展上升空间。尽管《中国国家历史》出版发行势头良好,拥有了非常强大专业的作者团队,也拓展了广泛的读者受众群体。有实体书刊和网络公众号的多种办刊形式加持,有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但目前《中国国家历史》的发行情况和影响力与办刊方针和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还不足以充分回应广大民众了解历史,感受时代的热切需求。伪历史和各种戏说的流行,是现下民众渴求得不到满足的现实写照。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互鉴,共同体意识的觉悟与提高,都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真实可靠的史实(事实)叙述。
既然办刊宗旨是要打造一个“为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横眼望世界、纵目瞩历史提供一个释放正能量的历史文化平台”,就在事实上给自己定下了志存高远的行动目标。山就在那里,山不会自己向我们靠拢,需要我们主动去攀登。
因此,我个人认为,是否在增加视觉和内容冲击力的基础上,考虑强化连续性(连载)的问题。目前《中国国家历史》的栏目设置和内容布局,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下民众撷取知识和信息的碎片化倾向,但如何维持读者持续阅读的兴趣和兴奋点是否更需要重视呢?更何况历史是一个“连续剧”,我们向民众展示的历史文化叙述是否也应该有一个连续的形式和内容呢?例如有关历史和民族文化专题的通史性文章系列连载、固定作者固定话题专栏,等等。
第二,从《中国国家历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来看,如何处理专业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的关系,依然是我们要重视的重要问题。目前刊载的文章,绝大多数都属于“普及型”的内容,可以满足人们“史海遨游”的阅读需求。但作为严肃认真的史学研究成果,是否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呢?我接触过的一些文史知识类的连续出版物,多数都存在定位模糊、受众目标不明的情况。即便是普及性的书刊,也需要有专业详实的史学研究成果做支撑,讲好历史故事也需要有真实可靠的事实为依据。
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不会满足于一般的故事介绍,更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渴望。除了请文章作者在文体文风等方面多下功夫外,是不是还需要适当地介绍展示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或者在设置专栏综述动态等方面照顾“普及中的专业”的需求,或者专栏介绍历史大家的著作成果与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同时,目前的连续出版物的书刊形式,不利于更广泛地向民众普及。在日本等国家的实体书店甚至街边报亭,都有许多连续出版物展售,拥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因此,在照顾受众水平的普及性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加强受众专业性的问题。
第三,具体的栏目和内容设计方面,有两个小小的建议。一个是增加对国际关系史和区域史的关照。目前,多数文章都偏重于“国别史”、专门史的选题,既缺少通史类的连续文章,也较少有关于区域的,例如亚太地区、东亚、东北亚等区域和次区域的文章,更鲜有国际关系史,包括历史上的民族交往关系史的文章。这样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可读性和阅读空间呢?再一个是设立公众参与的有奖阅读栏目内容或定期不定期的征文评奖栏目,配合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历史节点进行宣传推介活动,以此来加强在青少年、中青年历史爱好者乃至专业研究者中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例如,今年是建党百周年、九一八事变及中国抗战九十周年等重要历史年份,可以在实体书刊中做征文评奖活动,也可以在公众号等网络线上进行有奖阅读,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加吸引青少年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度。
李月琴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
05
作为每年一次的学术沙龙,《中国国家历史》每次都邀请一些史学大家、出版社资深编辑、一线中学教师、历史爱好者,看似闲聊,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中国国家历史》的选题、社会热点以及杂志发展方向展开热烈研讨,学者们睿智的发言总能引起参与者的共鸣和响应。
作为普及历史宣扬主旋律的《中国国家历史》已出版了24期,丰富的内容,活泼的版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甚至这次沙龙还来了一位6年级的小朋友。同每次沙龙一样,与会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对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在与学者的交流中得到解决。比如对于中学教学时,一些学生对于元朝是不是中国的疑虑,葛剑雄教授认为从疆域、疆域上的人民和统治者三个方面去分析,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持续未断的文明国家。学者的解答能引导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从而加深我们的家国情怀。衷心希望我们的沙龙越办越好!
葛剑雄教授与李世焱小朋友
钟使君说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故事,这是《中国国家历史》开篇以来不变的初心。
在方向的把握上坚守原则,在内容的考究上永不懈怠,追求历史的客观性和共同价值,这是《中国国家历史》不变的基础。
在历史学习中找准定位,把握未来,让历史学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国家历史》不变的课题。
在阳春白雪中让历史通俗易懂地大众化,在白纸黑字中让历史图文并茂地生动化,这是《中国国家历史》不变的追求。
“谈中外古今人事,扬大众历史正气”,《中国国家历史》是中国人说好世界各个国家历史故事的平台,是中国人平视世界各个国家历史文化的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不断固本创新,说好”中国·国家·历史”,为提供大众阅读、大众互动、大众参与的学习平台而终身努力!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好牌打得稀烂,传统美食跌落神坛的秘密
漫画说五四
南京大学的“扫地僧”
自掘坟墓:一代雄主的那些神操作
居然有“五面间谍”!他们的故事,比电影精彩百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