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年度盘点!高点击量出版物《中华国学经典系列》,有趣的描述令人叹为观止!

年度盘点!高点击量出版物《中华国学经典系列》,有趣的描述令人叹为观止!

年度盘点!高点击量出版物《中华国学经典系列》,有趣的描述令人叹为观止!今日推荐:《中华国学经典系列(套装共3册)》 作者:胡适朱自清汪震王正己。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精选段落-----国学大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今日推荐:《中华国学经典系列(套装共3册)》 作者:胡适;朱自清;汪震;王正己。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国学有什么好处_国学有_国学有哪些内容

-----精选段落-----

国学大纲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历法的事情,都记述在《史记·历书》及《汉书·律历志》里,当时制定的方法都可由书中考察出来。不过其中也有真相不明的地方,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太初元年时,最初施行的历法,叫作太初法,自其内容言之,又称为三统历。后至前汉末年,刘歆整理历法,附加超辰纪年法于三统历内,后人误以为三统历是刘歆著的。不久到了后汉初年,更拋弃岁星,废超辰法,单用顺次计岁法,即是现在以干支纪年的旧历。

(六)日月食

古人不明日食、月食的道理,同现在的庸人一样用迷信道理来解释,《诗·小雅》云: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食,则惟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月食是常见的,日食不常见,而且月食在夜间,无论如何阴惨,因为人类过惯了阴天的关系,不恒觉察。至于日食时,实在容易引起庸人恐惧的凄惨来。关于古时日食的记载,略举下列几种:

《左》昭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晋侯问于士文伯曰:‘谁将当日食?’对曰:‘鲁、卫恶之,卫大鲁小。’公曰:‘何故?’对曰:‘去卫地,如鲁地,于是有灾,鲁实受之,其大咎,其卫君乎?鲁将上卿。’公曰:‘《诗》所谓“彼日而食,于何不臧”者,何也?’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

《左》昭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于是叔辄哭日食。昭子曰:‘子叔将死,非所哭也。’八月,叔辄卒。”

又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将积聚也。’”

(七)小儿辩日

古人对于天文学的知识虽差,而对于现象却抱有很大的怀疑,《列子》中有小儿辩日的故事,颇足表现这种精神。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

后人解答此事,有几种说法:

1.桓谭《新论》:“日之去人,午远而朝近,星宿昏时出东方相离丈许,及夜半在上方,相离仅二三尺,故知日在天上时远于四方。”

2.张衡《灵宪》:“日之薄地地訚,暗视明是以大;及中,天地同明,明还相夺,是以小;如火之当夜而扬光,在昼而不明也。”

3.晋束皙以为旁方与上方等,始出时色若白,则虽大不甚,赤则大加甚,此乃人之惑也。

这些解答都不对,其实日与地球的距离,并无早午的分别,人与太阳的距离,乃有早午之差。地球离太阳三万万余里,地球的半径是一万三千余里,晌午时太阳距离地球和距离人是一样的,受日光正射,所经过的空气层不过一百英里,所以热;仰视时没有东西来比较,所以小;朝夕时,人同太阳的距离和地球同太阳的距离多差地球的半径,受日光斜射,经过千余里的空气层,所以凉;平视之有许多景物的比较,所以大。又早晨时候,因为昨夜的寒气未退,是以凉;午时较早时水蒸气蒸发很多,人体散热比较不容易,所以热。总之在实际上人与太阳的距离,在晌午是比早晨为近。

四、物理学

中国古代物理学,已有相当的成绩。只是因为几种原因,当时不能发展,以至于后世失传,这几种原因是:

1.古人重本业轻杂技。《礼·王制》云:“作奇技淫巧以惑众者杀。”所以奇肱氏的飞车,周公毁坏了,偃师的机器人、墨子的木鸢等等都在应禁之例了。

2.古人重伦理轻物理。孔子观欹器时,不但不言物理上的构造,反而推出“夫物恶有满而不覆”的道理来。

由于以上的原因,中国古代科学不但没有发展,在发明的时候,反而受了摧残,所以不曾传到后世。现在从古书见到的,分力学、光学、音学胪举于后。

(一)力学

关于力学的器物,现在一样也没传下来,只好用想象去测度了,分以下几种:

1.重心——《家语》载孔子在太庙见欹器,有“中则平,满则覆”的话,必是重心的道理,古代乐器中的磬,形式不很规矩,直悬时,就不能不求重心了。

2.重力集于一点——《墨经》说:“均悬轻重而发不均也,均其绝者莫绝。”物之绝处,常在重力所注之点,如果重力不集中于一点,互相牵引,就是头发般细,也未必断的。

3.杠杆——子贡教汉阴用桔槔来引水灌溉,这大概是用杠杆起重的原理,其实墨子也说过:“衡加重于一旁必棰。”平衡以后,再于一旁加重,一定是要下垂的。

4.力由摩擦而消损——庄子说:“风之过河也有损焉。”当然,风过河时,与水面摩擦,风力要减少的。

5.水能吸热——太阳光线的热力,注射到水上时,水要被蒸发的,好像太阳的热力是潜入水中似的,所以庄子说:“日之过河也有损焉。”

(二)光学

墨子对光学是很有系统研究的,可惜这种学问,因为没有传授而绝种了。今就《墨经》所言,举例于下:

1.光线直行——“景光之人煦若射。”人字恐为入字之讹,煦是日出温也,若射就是光线直行。

2.光的复射——“光至影亡。”至,极也,这很合乎照相时镜头的道理。镜门光圈越小,照的影越清楚;光圈大,光的复射多,影便较模糊,所以说是影亡也。

3.光的焦点——“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障内也。”

障是库字,内是纳字,景库就是焦点,或叫作正、内。把透视镜远近移动,光有时聚于一点,就是焦点。

其他如凸镜面生虚像,凹镜之影是倒立的,及凹镜像之正倒,墨子都有相当的研究。不过古人往往蔽于迷信,像虹是光线屈折的道理,而郑康成以为是天地的淫气;渤海里常因光线反折而映出来的海市蜃搂,古人便当作神仙境界。

(三)音学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很难推考出正确的论断。或者以为葛天氏时八人操牛尾投足,叩角而歌,是音乐的起始,这话太武断;又以朱襄氏作瑟,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是乐器的创造,这话也不能凭信。不过中国诗歌起源很早,歌唱的声音,当然要算是音乐了,而乐器的创造,一定在后。究竟谁创的,这些发明家的名字,恐怕淹没了。

五音是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的记载,始见于《周礼》。宫音相当现今音乐中的Do(1)音,商音相当Re(2)音,角音相当Mi(3)音,徵音相当Sol(5)音,羽音相当La(6)音,七音是在此五音外加变徵、变宫二音,变宫、变徵与西乐的Fa Xi二音则不相合。

后来不知何人把五音改用工尺字来代替,《楚辞·大招》说:“四上兢气,极声变只。”所以用工尺字的年代当在秦以前。明人郑世子以上字为宫,尺字为商,工字为角,合字为徵,四字为羽,一字为变宫,凡字为变徵,可是现今国乐先生们,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亿仩伬仜,完全相当西乐的5,6,7,1,2,3,4,5,6,7,1,2,3,4,5。

十二律的名称,始见于《周官·大司乐》。原来七音的变化是很单调的,要把音律的范围扩大,音乐才能有变调,因为这样才有十二律。十二律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是十二种管子,长短随着音率是一定的,以黄钟作十二律的标准。

古人对于音乐,确乎是高眼看待的。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乐占第二位,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有《乐经》。音乐在中国古代学术界上,很占一席重要位置,孔子曾把它当作学科中的一种,大概由于音乐能引起美感,以减少暴惰的习惯;调和性情,以养成闲雅的态度。

至于音能共鸣,古人也曾发现过。《淮南子》有言:“鼓宫则宫鸣,鼓角则角应。”又唐人《嘉语录》载:“洛阳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僧惧而成疾。曹绍虁素与僧善,往问疾,僧具以告。虁出错,

五、结论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已如上述,其他像生物学、生理卫生、农业学、工艺等也都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尔雅》《周官》《礼·月令》《家语》等多生物学的知识,《素问》《灵枢》是古代的医药学,可说是与生理卫生近似。至于工艺中的染色、铸造,早有成绩了,酒的发明最早,因为商代的甲骨文上,有许多关于用酒来祭祀的字。其他像孟子说:“禹恶旨酒”,墨子说:“禹造粉”,《周礼》司煊氏供贲烛,都是工艺上的发明。

陆文学

中国文学的定义可以有狭义、广义、最广义、最狭义四种。兹分述于下:

(一)最广义《论语》上说:“文学:子游、子夏。”孔门弟子分作四科,文学占一科。大约文学即是研究书本子的学科,内容有历史、礼乐、典章制度之类。看后来子游、子夏教学的成绩,大约可以断定是学的这些东西。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里给下了一个能概括的定义,就是“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大约孔子所谓文学,连磕头作揖的礼、琴瑟笙竽的乐也在内,尚不限于竹帛文字。

(二)广义广义的文学大约等于现在文学院所学,有经学、历史、文艺以及载道之文。可以以《史记·儒林列传》所说的“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史,斌斌多文学之士矣”。这个文学只包含一艺——即五经之一经。大约再有点文字及历史的常识,再可以写一点,不一定又当学者,又当教育家如子游、子夏,才谓之文学。

(三)狭义狭义的文学包含美文及载道之文。章太炎先生说:“论其法式,故谓之文学。”最古的谢无量及曾毅作的文学史,即指的这一类文学。这一类研究文章形式结构之变迁,即是文学。

(四)最狭义最狭义的定义是近十三年来从欧洲介绍来的,把文学看作“人生之表现”(Arnold)

前两种的范围都已不能知道,因为三代两汉距今太久,不可考了连章太炎先生都把(一)(三)混在一起,以第四范围最确定。我们就以(四)为标准,再增上(三)。现在叙诗。

一、诗

诗是人类的心情用语言直接表示的呼声。《毛诗·关雎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上文表现出来一个情感,一个节拍或律动,本已经把诗的意义都发挥出来了,但不幸汉朝又有一个“美”“刺”的学理。《关雎》本是一首爱情诗,三家诗偏说“刺康王宴起”;《静女》也是美丽的爱情诗,《毛诗》偏说是“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一个错误埋没了多少诗人,照这学理作不出好诗,并且好诗之中也掺有没有情感即不成诗的分子。

诗即以情感为主,直接发抒灵感,有韵无韵,几个字,都不是重要条件。《诗经》是诗,《楚辞》也是诗,一部分西汉初年的赋,只是抒情的长短句,当然也是诗了,后来李煜、苏轼、辛弃疾的词又何尝不是诗呢?到了现在,白话诗中有散文诗一种,作诗直如作文,如鲁迅的《野草》,作诗更自由了。诗分抒情与叙事两大类,抒情诗是直接发抒灵性的,叙事诗是所叙之事间接发抒灵性的。以下我们叙述中国的诗。

(一)《诗经》以前

在《诗经》以前,中国当然已有许多的诗,但是未经采集,遂至失传。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即是说的这些失传的诗,不过本不是孔子所删。孔子教学生的就是订了本子的《诗经》,这样,《诗经》流传更广,那些逸诗更不存在了。

(二)《诗经》

《诗经》分《颂》《大雅》《小雅》、十五《国风》。《颂》有《周颂》《商颂》《鲁颂》,大部分都是朝廷用的祭祀的歌颂。《大雅》是《西周》的诗,《小雅》是平王东迁以后的诗,内容也有叙事的史诗,也有抒情诗。十五《国风》则采自各国,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又有《周南》《召南》《邶》《鄘》,其中民间歌咏最多。自文学上说,《颂》不如《雅》,《雅》不如《国风》。《国风》当中包含了很多的有价值的抒情诗,其中有些是恋诗。

《诗经》的作者大部分都不知名了。体裁自由,情感浓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唯一的柱石。

(三)《楚辞》

《楚辞》,就是楚国的文学。旧说是楚国有贤臣屈原名平,楚王的同姓,公元前343—前277年,尽忠事楚怀王,被上官大夫所谗,作了《离骚》。楚怀王被囚在秦国,屈原在朝廷被驱逐,投于汨罗江现在湖南岳州附近而死。他被驱逐之后,作了《九章》,又修改了祭祀的歌《九歌》。后有宋玉、景差等人继续摹仿。汉朝天子也是楚人,继续仿作,所以有《楚辞》的文学。

新说谓《楚辞》就是楚民族的文学。楚民族与周民族非是一族,所以在西周的时候就称王了。《楚辞》远在孔子时就有。《论语》:“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这就是《楚辞》。《九歌》纯是祭祀之歌,本来优美,并没有经屈原改过。屈原也大概是传说中的英雄,其人如何,有无其人还是问题。主张这一说的有胡适、陆侃如陆冯合著《中国诗史》。

《楚辞》包含了多少美丽的诗,以美人香草为譬喻,内容全是贤臣思君忧国的情怀。文字比三百篇优美,想象比三百篇更丰富。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是《楚辞》的评语。

(四)乐府

乐府是民间的歌谣,政府采去配了谱子,用来歌颂成雅乐。这事起源于汉高祖,他在沛郡作了《大风歌》,令沛郡的群儿和习。歌辞如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土兮守四方!

惠帝时把高祖时会唱的小儿都使在沛守高祖庙,演为细乐。其后汉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武帝时跟外国交通,此后不断有外国音乐到中国来。乐府的分类如下:

1.朝廷及贵族特制的乐府——郊庙歌、燕射歌、舞曲。

2.外国输入的乐府——鼓吹曲、横吹曲。

3.民间采来的乐府——相和歌、清商曲、杂曲。

以上的分类根据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是最新的分类。

乐府的文学,里面有许多在歌唱着好听,情感比较少的;也有不少优美的叙事诗,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孤儿行》《妇病行》《东门行》《羽林郎》《陌上桑》之类。其后东汉到魏晋的文学家仿效了乐府的体裁来作抒情诗。

乐府诗的形式即是有长短句。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谓我为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乐府诗中亦有三言、四言及五言者。五言诗兴于汉,且看下文。

(五)五言诗

五言诗的起源,旧说以为起源于西汉,李陵、苏武的相应答,即是五言诗的最早者。

新说以为起源于东汉,乃是西汉末年的民间歌谣逐渐进化而生看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至于李陵、苏武的应答本为古诗,后人硬派到苏李头上的。

五言诗的产生是诗的一个大进步,文字也优美,情绪也委曲婉转地表达出来。现录《古诗十九首》之二于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窹。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五言诗到东汉末年,为黄金时代,一直经过魏、晋、南北朝,唐朝七言诗才出世。

(六)七言诗

七言诗的产生,一条道路是由《楚辞》去掉“兮”字正留七个字,一条更要紧的是罗根泽先生考据出来的歌谣及铭志。七言诗东汉已很通行,至南北朝五言诗到了极端,七言诗便出来夺位了。初唐四杰,他们的杰作大部分是纯粹的七言诗。四杰是:

王勃:字子安,648—675年。

杨炯:650—692年。

骆宾王:约638—684年。

卢照邻:不详。

七言诗代表的情绪,比较浓厚;五言诗比较冲淡。达意抒情,委曲婉转,仍以五言诗为胜。七言诗发达之后,诗的形式已死,以后才有词代兴。词,今人看来也是诗,不过有长短句罢了。

(七)古诗、律诗、绝句

句数不一定,二四六八十……偶句押韵的叫作古诗。一首诗八句,平仄有一定的规律,叫作律诗。四句平仄有规律的叫绝句。

古诗最自由,也最早;绝句是最精彩的断片,成立较迟;律诗最重规律,最美丽,最难作,所以最晚。今将先后成立时期列表如下:

沈是沈佺期650—1715?,宋是宋之问650—712年,他们比四杰略迟一点。沈宋的诗过重形式,不为人所重,但七言的两种体裁却是由他们成立的。

五言古诗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言绝句

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五言律诗

王维《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言古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风高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七言绝句

王维《送殷四葬》

送君返葬石楼山,松柏苍苍宾驭还。埋骨白云长已矣,空馀流水向人间。

七言律诗

杜甫《夜闻觱篥》: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八)词

词是一种长短句的诗,起源是由于南北朝时歌妓唱了些小调儿,这些小调儿是有词无意的。到了唐朝,文人学士也学了这些小调,也歌也奏。文人学士懂了音乐,自己作的当然很好了。其后文人学士用了这些调发抒自己的情感,于是词才有诗的作用,这已经是残唐五代了。这时出来了一位大诗人李煜,即所谓李后主者是也。

词到了宋朝,已经成了文学的正宗,旧体诗已经衰老了,词夺了诗的正统。其后到了南宋,词渐渐走上了形式主义,死了。现引李后主两首词于下:

《虞美人》曲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有两派:一派是正统派的温庭筠、韦庄、南唐后主、欧阳修、柳永、李清照、姜夔,这一派称作花间派,亦称南派。这一派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温柔而敦厚,保留音乐的分子。一派是苏轼、辛弃疾的任意挥毫,不问是否仍有音乐性。这一派称北派,胡适之先生称之为散文诗。前一派已有李后主的做例,后一派今以辛弃疾的《西江月》一首做例: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

(九)陶潜与王维

中国最古的大诗人屈原,时间相隔太远,一切已不能详知。较近一点的诗人,以陶潜、王维、李白、杜甫为最大。

陶潜是一位大哲学家,他的诗装潢自然不如唐诗的美丽,但是指示出来人生的真义。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形赠影》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神释》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饮酒》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神释》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田园居》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酬刘柴桑》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

他的思想是佛教东来后的老庄思想。他的思想总计:(一)宇宙真实;(二)人生极暂,名利均假;(三)人生行乐;(四)自食其力。他在《桃花源记》里写出他的理想社会来。他的诗给人具体的田园趣味、民间生活。

王维他是想学陶渊明的。他的诗有: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

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普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但是王维是佛家,他有很深的佛教的修养,他的心境是超人的,这一点又非陶潜所及。如: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饭覆釜山僧》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

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宫槐陌》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王维的哲学即是佛家的哲学。王维的贡献在于以禅家的清静,描写风景,给人一种清凉的画境。昔人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诗的自然与优美,唐人中无能过之者。

(十)李白与杜甫

俗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他们两人的作风影响后人极大。李白出身于豪富之家,自己又出入朝廷,他的诗可以说是贵族的。他到了五十多岁因政治的关系才受了挫折。

李白的诗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才,想象丰富,文字又异常优美,因此受了几百年的崇拜。现在写他两三首诗在下面:

《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则早年既不能登第,仕宦又不得志,一生颠沛流离,受尽了人生的苦痛。他的诗有人生的真味,他的诗是他的血和肉,因此他被尊称为独一无二的大诗人。在诗的真义上,杜甫的诗价值高出于李白,不能比较。现写出《石壕吏》一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再举《逃难》一诗: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二、戏剧

中国的戏剧起源于春秋时代之侏儒倡优,晋有优施,楚有优孟,都以滑稽为乐于君,并且有时以滑稽之语讽讥时政,尽谏君王。《史记·孔子世家》夹谷之会,孔子相鲁定公出席,齐景公使“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派人杀了一个,这才告终。倡优的职务在助音乐,侏儒是矮子,也是表示滑稽的。中国戏剧的起源在于悦人君,跟宗教没有关系。

正式的戏剧起源于北齐。北齐有一位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戴假面具杀敌。后人作了一个《兰陵王入阵曲》,歌舞以描写其指挥击刺之状。

外国的戏剧在南北朝时也输入中国,有《拨头》一剧,内容为舞蹈,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吃,其子求兽杀之。

宋代戏剧分为:(一)滑稽戏,诙谐并讽刺时事,(二)歌舞剧,亦有(三)敷衍故事之剧。元代加以科白,遂成完全的戏剧。

元剧作者代表,有:

王实甫:元末大都人。著有《西厢记》等。

关汉卿:元末大都人。著有《窦娥冤》即《六月雪》剧及《续西厢》。

马致远:元末大都人。

白朴:元末大都人。

郑光祖:平阳襄陵人。

乔吉:太原人。

以上六人称“元曲六作家”。

上一篇: 为什么《国学小名士2》又“成”了?
下一篇: 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