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代司马光著的语录体笔记《涑水纪闻》,保存了不少正史没有记载的珍贵史料,很有“嚼头”,读后回味无穷,其中的一些秩事,至今对我们来说仍大有裨益:
有一天,宋太祖闲着没事,在后宫里用弹弓打鸟玩。忽有御史张霭说有急事要见,皇上听罢汇报,尽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很是扫兴,愤而质问为何小题大做?这老张是个直肠子,便实话实说:臣以为这些小事,也比打鸟要紧。皇上便恼羞成怒,抄起斧柄敲掉他两颗门牙。张霭慢慢俯下身去,捡起落齿揣在怀里。皇上怒问:你想以此为证,告我的状吗?张霭吐了一口血水答到:为臣不敢状告陛下,但自有史官将此事写进史书。宋太祖听了为之悚然,立马转怒为喜,对张霭好言抚慰,还赏赐了一大堆金银财帛。赵匡胤为何一听“写进史书”就害了怕?原来,封建社会里皇权虽然至上,但并不能完全逃脱一定的监督和约束。除了言官诤臣的死谏之外,由史官修史、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是又一种形式的监督。
“起居注”就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被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河。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社会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主张“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身边,当然不会有人随时记载言论行动。但是不要忘记,我们也在书写历史,在随时随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历史。一个人的历史是否光彩,是光荣还是耻辱,都由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写就,谁也逃不掉历史的检验。历史是铁面无私的审判官,就此而言,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写好自己的“起居注”。
应三省吾身,管住利益欲望。古时皇帝的“起居注”由史官来写,是被动的、他律的,我们提倡用自己的言行写好自己的“起居注”,是主动的、自律的。哲人有云:“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老百姓也说:“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你的“敌人”其实就是你自己。有了这样的自审意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写好“起居注”,我们就可以做到自尊、自警、自重、自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应落细落小,守好细节小节。小节既能成就大事,也能击毁人生。赵匡胤正是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统一中国、建立大宋王朝之后,一度滋长了骄奢之气,好游猎、喜燕饮、尚嬉戏,但一件因弹雀而轻国家,并且为此打落臣下两颗门牙的“小事”,犹如醍醐灌顶,从此改恶向善。我们某些领导干部贪图享乐,往往也是造成更大腐败的危险信号。提倡写好自己的“起居注”,时常提醒自己“祸患常积于忽微”,既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又在生活小节上经得住考验,有助于陶冶情操,砥砺品行,挡住诱惑,保持清正廉洁,修身齐家。
应谨言慎行,做到言出行随。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杜绝人前唱高调,背后搞腐败。应行得稳,坐得正,从心所欲而不愈矩,做到慎独慎微慎初,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不做“两面人”,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监督无监督一个样,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守底线,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用实际行动把践行“三严三实”,保持党的纯洁性落到实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初心,摒弃私心杂念,做到刚正不阿,敢于担当,才能塑造出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党员干部队伍形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