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子午谷奇谋横空出世以来,争辩便从未停止。支持者认为既未实施,成败未知,不能一概否定;反驳者则亦有诸多理由,言之凿凿,或言丞相目光如炬尚且拒绝,纯属空想,或列举其他子午谷奇谋均失败的案例来佐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子午谷奇谋真的就是空想吗,魏延真的就和高迎祥之流一样必然惨败吗?我们来一探究竟。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根本动机
《三国志》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魏延为什么如此频繁的提出出奇兵会于潼关的策略?我认为是魏延看到了蜀汉正面作战难以彻底取胜、扭转局面的窘迫。诸葛亮北伐时,虽然蜀汉已度过“益州疲弊”的危急时刻,且“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实力大为恢复。但不容置疑的是,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蜀汉无论从疆域、人口还是动员潜力、储备力量均远弱于魏国。
魏蜀吴疆域对比
孙子兵法所言: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说的是: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幅员决定军赋物资的多少,军赋物资的多少决定兵员的质量,兵员质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优劣。归根到底,土地幅员往往决定了战争胜负。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正面作战、步步为营的策略以实现“王业不偏安”的难度是地狱级的,其或希冀于曹魏统兵之人昏聩,或曹魏适逢大变无暇顾及关中,否则难于登天,更何况蜀地封闭,道路险峻,不利远征。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丞相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仍然“出师未捷身先死”。
面对这种情况,孙子兵法云:“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要最终实现以弱克强,消灭曹魏的目标,非出奇兵不能胜也。楚汉相争时,兵线韩信面对分散的关中尚且还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出奇制胜;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时,之所以出岐山而“关中响震”,也正是做到了“出其不意”。
魏延作为一名良将、老将,他必然看到了这一点。有人或许会质疑,魏延有这种眼光吗?《三国志》中虽无记载,只说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但并未说明魏延只会勇猛而无战略眼光。况且,以刘备识人之眼光,若魏延只是勇猛,又怎么会越级提拔有“性格缺陷”的魏延坐镇前线汉中。而且,史册记载魏延对丞相进言:"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显然魏延是明白的。正因为如此,魏延才多次不厌其烦的提出子午谷奇谋的策略。毕竟,“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的魏延,也在守护着刘备的大汉梦。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关键因素
既然出奇谋是蜀汉取胜的关键,那么子午谷奇谋的真相是什么?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关于子午谷奇谋,有两种记载。《魏略》记载:"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三国志》记载:“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两者区别在于,前者以取长安为目标,后者以取夺潼关,全取关中为目标。很显然,取长安而不夺潼关,则长安必失,同时亦显得计谋太过小气。因此,显然《三国志》的记载更为准确。此处不再做解释。很多人分析时依《魏略》所记分析魏延一军夺取长安多难,未免考虑不周。
子午谷奇谋
而以夺取潼关为目标的子午谷奇谋要想实施成功,必然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蜀军走的出子午谷。要满足这个条件,这次行军必须严格保密,蜀军穿越子午谷时,既不能遇到暴雨、泥石流的极端天气干扰,后勤还得跟得上,队伍不走散;又得保证出口子午关蜀军能轻易攻克;
(二)诸葛亮与魏延配合必须精妙。所谓奇兵,必须正面战场进行牵制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因此,诸葛亮必须在正面战场吸引魏军的注意,牵制主力魏军,给予魏延这支奇兵最大的活动空间。同时,魏延在满足后勤的同时行动必须迅速,战法得当奇袭得潼关,且守的住,实现“关门打狗”的目的;
(三)诸葛亮必须能及时快速的击溃正面之敌,向长安、潼关一线挺进。如不能,则魏延必然被包夹,插翅难逃;
(四)陇右凉州无法对进入关中之蜀汉军形成合围,蜀汉又能依潼关抵御曹魏之援军。这三项条件,包含了自然、后勤、士卒耐受力、双方的心理博弈、军力布置等各种因素。说实话,非常难。但是,真的难以具备、无法达成吗?
先看第一点,魏延作为名将,既然提出子午谷奇谋,史书虽无记载,但他常年经营汉中,未必没有提前派斥候深入子午谷对道路条件、气候甚至子午关情况进行探查,对后勤保障早有盘算。同时,子午关虽然险峻,但若曹魏无重兵把守,蜀汉大军突然杀出,守军惊惧之下焉能不慌,或是蜀军攻克之良机。岂不闻,邓艾偷袭阴平,难道有必胜之把握?阴平小道比子午谷又简单几分?其出其不意出现而迫降江油守将马邈,又岂在计划之内。因此,蜀军走出子午谷,虽然惊险悬危,但未必没有胜算。
魏延
再看第二点,在保密工作做好的情况下,诸葛亮率蜀汉主力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前来迎敌应不在话下。关键在于魏延进入关中后,能否解决后勤且快速占领潼关,这亦关乎此战之成败。魏延所率蜀军若能在子午关获得补给,或许能解决一部分后勤问题。同时,子午关至潼关约400里地,正常行军10天左右到达潼关,若“倍道”行之,则4-5天可至。同时,潼关身处曹魏腹地,且曹魏占据关中已久,其驻军未必很多。魏延舍长安而攻潼关,亦出人意料。或夜袭或先遣人乔装入城后攻取能有意外收获。但不得不说,难度很大。
第三点的核心在于恐吓,其实亦是此战之核心。此时都督关中者为夏侯楙,其“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即没有谋略,钻研经营家产。而曹真正于洛阳“受遗诏辅政”;张郃在魏明帝即位后被派遣“南屯荆州”与孙权交战,曹魏于关中地区缺乏谋略过人之主将,正是魏延可作为的时间窗口。若魏延可得潼关,或学董卓进长安虚张声势以混淆视听,散漫谣言营造乱局之气象。夏侯楙本无真才实干,未必能明辨有所作为,甚至可能调遣主力回守长安;而与诸葛亮对峙之魏军主力亦可能军心受影响,使诸葛亮所率之蜀军有获胜之可能。毕竟,历史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者亦有是。
关于第四点,陇右凉州区域自纳入曹魏版图以来叛乱不断,与蜀汉亦多有勾连。此刻知蜀汉入关中,必然生乱,自顾不暇,仓促间恐难以支援得当。但潼关方面,曹魏再反应迟缓,此刻也已组织精兵猛将驰援关中,猛攻潼关。此时关中地区之魏军残余尚未清剿,蜀汉军将面临两面作战,胜算渺然,一旦失败,必将全军覆没。即便关中之曹魏军被溃灭,但蜀汉军长途奔袭、连续作战,能否抵挡曹魏之援军亦很难说。
魏明帝
以上的分析,都是从很幸运的角度进行推算。即便如此,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也得需天降大运才有一丝可能,极其凶险。但是,并非说子午谷奇谋毫无用处。若结合诸葛丞相攻取陇右之计时,派遣一偏师出子午谷而造乱于关中,虚张其势,或能分担魏军之注意力。
其他的子午谷奇谋
其他的子午谷奇谋,分别有明末闯王高迎祥子午谷兵败、司马勋子午谷兵败等。因此,子午谷奇谋被人们认为是必败的。但细分析,闯王高迎祥率主力孤军进入子午谷,完全偏离了魏延提出的主力吸引敌人、偏师奇袭的本意,以致于被孙传庭知晓行军路线而伏击致被俘,可谓是东施效颦。
司马勋子午谷兵败发生于桓温北伐之时。当时桓温率步骑4万进攻武关方向连败秦军进驻灞上,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进攻长安。秦主苻健发3万长安精锐前往抗衡桓温,长安空虚以致关中动荡,关中百姓争相投降桓温。顺阳太守薛珍劝桓温直逼长安,但桓温依旧驻屯灞上,使秦军有余力而派遣七千骑击败了司马勋使其退兵,之后桓温粮尽退兵。此次子午谷奇谋是最接近成功的。但此次桓温进军路线与子午谷距离较近,而桓温未咬住秦军主力使其回援而功亏一篑。
桓温北伐子午谷奇谋
虽然子午谷奇谋操作难度极高,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子午谷奇谋不具备任何可能性。或许只是未逢其时、其人、其势罢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