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承接清末传统,又包容世界潮流,中西思想激烈的碰撞下,奇闻轶事层出不穷,但堪称传奇非赵尔巽莫属!
很多人对赵尔巽(XUN)既陌生又熟悉,因为他汇编被誉为“第二十五史”的《清史稿》,竟然还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他为何痛骂枭雄张作霖?笔者带您回顾这段民国的往事。
赵尔巽
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民国受聘编撰《清史》
赵尔巽自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入仕,先后担任过湖北乡试副考官、福建道监察御史、广东道监察御史、贵阳府知府、安徽按察使、甘肃新疆布政使、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抚、盛京将军、四川总督,最后任职东三省总督。
将赵尔巽的履历全部列明,您便能够明晰赵尔巽的传奇,在清朝的全部行政范围内,赵尔巽只有少数省份未直接任职,又因署理户部尚书而间接管辖,更是弹劾左宗棠和醇亲王载沣,这份履历李鸿章与袁世凯也自愧不如。
赵尔巽只是汉军正蓝旗人,与皇亲国戚完全不搭边,完全是靠着能力过硬,既能够办教育开学堂,还能远见卓识禁烟,也能够掌经济铸货币,并能够安抚少数民族改土归流,更能识人提拔熊希龄与张作霖等人,熊希龄是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而张作霖则是北洋政府陆海空大元帅(代行总统职权)。
清朝行政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尔巽在张作霖的辅佐下稳定住东北局势,奈何革命之火势不可挡,最终清朝隆裕太后代宣统帝(溥仪)签署《清帝逊位诏书》,而孙中山主动辞让民国总统,军事实力最强的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首任总统。
袁世凯出身清廷,军事力量更脱胎于清末新军,清朝宗室虽有支持者,却没有果敢的领袖注定难成气候;反倒是南方诸省拥护革命,虽各自为政略显混乱,但若得到整合必将是难缠的对手;因此袁世凯优抚满清勋贵,甚至在政府担任要职,以制衡革命党的势力。
赵尔巽的资历无可挑剔,但他有三点难以在新政府任职:
第一,顽固维护帝制,以清朝遗老自居,违背时代趋势。
第二,在东北残酷镇压革命,受到南方革命党人的抨击。
第三,68岁当时属高龄,繁杂的政务会被质疑身体状况。
袁世凯何等精明,无法安排实权职位,便决心效仿乾隆帝修书,诚邀赵尔巽担任《清史》编撰。
清帝退位诏书
历代官修史书,通常都是由宰辅担任,如《旧五代史》的薛居正、《辽史》《金史》与《宋史》的脱脱等,为请赵尔巽出山,袁世凯得罪革命党代表,为赵尔巽之弟赵尔丰平反,《清史》的编修工作,人员由赵尔巽自行聘任,预算超额也由财政部拨付。
袁世凯给足赵尔巽面子,也给他指明了晚年的目标,但赵尔巽为《清史》设定目标过于宏大,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至辛亥革命清帝逊位止,近三百年的资料整理和编撰,需要长期的财政支持,当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病逝后,北洋政府对修史态度大变。
继任的总统黎元洪与冯国璋,只肯按照原定的额度拨付款项,不肯报销额外费用,当1917年“府院之争”爆发,民国政府财政枯竭,连1万元的财政拨付都失去,摆在赵尔巽面前只有两条路,放弃修史安心颐养天年,继续修史则前路坎坷。
赵尔巽
赵尔巽已近古稀,早已不在意世俗名利,从接手修《清史》,便成为他心中对清王朝的“忠义”,对旁人讲"失今不修,后业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
在他的坚持下,《清史》编撰速度得到提升,但内容愈加杂乱无章,连赵尔巽都发文陈述,《清史稿》只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尚未达到史书的高度。
筹措资金时,清朝宗室是赵尔巽最先求助的对象,但昔日王公贵胄,奢靡享乐依旧挥金如土,提到为祖先修史赞颂,皆称囊中羞涩百般推诿,令这位清朝老臣倍感心寒。
赵尔巽在诸多省份都有任职,与各地督抚尚有旧交,但民国时代革命是主旋律,就差没喊出“驱逐鞑虏”,谁也不愿意为清朝修史耗费银饷,最终赵尔巽将目光,落在奉天巡阅使张作霖身上。
张作霖
处境艰难的张作霖,毅然助恩师完成梦想
公元1911年,张作霖获悉奉天革命党有异动,抢在吴俊升调令之前,擅自率兵开赴省城奉天,成功镇压革命党稳住东北局势,作为回报,赵尔巽将奉天巡防营指挥权交由张作霖。
虽然15个营的兵力,在奉天是最强的军事存在,却无法与北洋正规军相提并论,加之张作霖并非北洋系嫡系将领,备受袁世凯与段祺瑞猜忌,好在张作霖够圆滑,对北洋政府表达忠心,对各派势力竞相拉拢,北洋政府也不想妄动干戈,便以拉拢和封赏为主,军事威胁相辅,至于谩骂却从未有过。
赵尔巽向身为奉天督军的张作霖,提出资助《清史》编修经费,张作霖面露难色,据说未等张作霖解释,赵尔巽便破口大骂,诸如张作霖忘恩负义,忘记清朝的提携之恩等,张学良在晚年回忆“(张作霖)被赵尔巽骂,他从来不敢吭声。”
张作霖
公元1916年到1918年,这三年是枭雄张作霖最艰难的时期,张作霖诱使冯德麟驱逐奉天督军段芝贵,使袁世凯提拔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冯德麟闻讯率五营兵马进驻奉天,奉天城内剑拔弩张,社会秩序受到影响。
奉天各界联名请北洋政府调解,而北洋政府委派的便是赵尔巽,也未达成理想结果,公元1917年冯德麟返回驻地锦州,又因张作霖改革奉天警务制度产生矛盾,关键时刻吴俊升支持张作霖,借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被张作霖免除军务帮办职,同时撤掉二十八师驻沈阳办事处告终。
奉天动荡使得经济难以发展,北洋政府委派郭宗熙任吉林督军,战略上对张作霖造成威胁,公元1917年底还兼任中东铁路督办,完全掌握铁路运输的便捷,兵少、钱少、压力大,此时张作霖甚至萌生隐退的想法。
冯德麟
直到公元1918年,奉天督军署参谋长杨宇霆,从皖系的代表人物徐树铮获悉,价值4千万的军火运抵秦皇岛,张作霖冒险截获这批军火,迅速装备7个混成旅,民国时期混成旅标配约四千人,加上张作霖本部与冯德麟,总数应在六万左右,但部分资料记载张作霖麾下约四万余人。
其实这并不冲突,全新式日本产的武器,必然优先装备亲信部众,再以陈旧落后的武器招募新兵,这种常规的替换被重叠,也就造成读者对张作霖军事的误判。
虽然只有四万军队,得益于东北的地缘优势,北洋政府难以撼动张作霖在东北的地位,1918年9月北京政府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终于走出困境,随着1919年7月,张作霖的“亲家”鲍贵卿调任吉林省督军,张作霖与吴俊升协作,驱逐敌对势力,逐渐迎来属于张作霖的“东北王”时代。
沈阳张氏帅府老虎厅
以截获日本新式武器的价格,单兵装备需要约1400银元,若订购国产武器价格更低;修《清史》成败未知,耗费银饷高达百万;张作霖财政拮据难免有所踌躇,但见赵尔巽发火,旋即令副官拨款修书。
以张作霖的性格,很难是追求“青史留名”,而他资助编修《清史》,目的就是向赵尔巽报恩,张作霖出身草莽,能够最终主政东北,离不开赵尔巽的提携,哪怕赵尔巽如今落魄,哪怕赵尔巽回绝联姻,哪怕赵尔巽谩骂自己,但永远不变的是那份恩情。
公元1924年9月,张作霖在冯玉祥的帮助下控制北洋政府,得到财政支持的《清史》得以重新修订,并在1927年完成总体的编撰,可惜赵尔巽没能得到成书刊印便过世。
张作霖遵从赵尔巽生前嘱托,继续启用柯劭忞、袁金铠等完成纂修,为现代研究清朝历史,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这便是枭雄张作霖与《清史稿》的不解之缘。
张作霖
总结:赵尔巽与张作霖,才是彼此的知音
确实如赵尔巽所说,《清史稿》后,再无人为清朝修史,赵尔巽的坚持得到证明,至少在文化传承上,赵尔巽名垂青史!
很多人敬佩赵尔巽,只有他敢骂张作霖,赵尔巽并非莽撞,而是他最懂张作霖,位高权重却也如临深渊,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赵尔巽以谩骂的形式,令张作霖始终保持清醒。
何况赵尔巽为《清史稿》,谩骂张作霖也是逼不得已,时日无多梦想近在眼前,幸运的是张作霖理解恩师的苦衷,积极配合完成这部著作,两人亦师亦友的感情,在民国的乱世更显得珍贵。
参考文献:《民国史》(蔡东藩)、《剑桥中华民国史》、《奉系军阀大事记》(胡玉海,里蓉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