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读者说的非常好:史书的记载未必都是真的,但真相都在书里,就看你能不能看出来。
公元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睿病死,时年36岁,遗诏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其养子齐王曹芳。魏国朝堂上一场历时10年的明争暗斗、腥风血雨就此拉开帷幕。
斗争的两个主角,正是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说到曹爽,现在基本已经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可谓三国最大的草包。可是细细翻阅史书,你会发现,好像这不是真的。
而一个让子孙后代都羞愧的司马懿却被现代人越来越吹捧,很多热播过的电视剧比如《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简直就把司马懿洗白成了忠孝仁义的道德楷模,纯洁无暇的小白兔。另有很多人吹捧司马懿是要学习他的厚黑术。这难道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吗?所以在现代人越来越吹捧司马懿的当下,给曹爽翻案,抹去司马家族泼在他头上的脏水,是很有必要的。注:东晋晋明帝司马绍有一次问王导司马氏得天下的情况,王导就讲了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听后极为羞愧,便把脸埋覆在床上。
本系列讲述的就是曹爽与司马懿之间长达10年的斗争,本文为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司马懿败。
一、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被明升暗降?
从古到今以来,人们都在说,曹芳即位没多久,曹爽就先下手为强,上奏曹芳,尊司马懿为太傅。这一步棋是明升暗降,架空司马懿,夺了他的大权。
这整个就是胡说八道。
我们先来看下两个辅政大臣的职务。
曹爽,大将军,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
司马懿,太尉(后改太傅),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曹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
先看第一个,曹爽是大将军,班在太尉之上。也就是说辅政大臣的排名是先曹爽后司马懿。
侍中是加官,意思就是正式给予两位辅政大臣跟随皇帝左右的名义。
假节钺和持节,用普通人最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赐予尚方宝剑,代表皇帝亲临,其中假节钺的权力最大。
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就厉害了,在曹魏,出任将军者光有个将军名号是没有用的,手上要有兵权必须要有都督这个职务。都督中外诸军事,用普通读者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
录尚书事,这个也厉害了,尚书指的是尚书台。本来西汉时尚书台只是负责草拟诏书,后来成为了实际的国家中枢机构。所谓录尚书事,用普通读者能看懂的话来说,就是代表皇帝总领尚书台,尚书台首先对其负责,中枢机构所有的文书往来先报告他。
什么叫辅政大臣啊?掌握内外军政大权,这才叫辅政大臣。
看到这大家是否看明白了什么呢?
如前所述,曹魏和汉朝可不一样,光有官职不代表有权。比如卫青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后面没有都督中外诸军事,因为那时没这个制度。
那么在曹魏时期,想要和卫青权力相当,光有一个大司马大将军的职务是不够的,后面必须有都督这个加衔,否则就是有职无权。
看到这大家就明白了,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跟明升暗降没一毛钱关系,因为司马懿是以太傅身份,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曹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
权力一点没少,反而地位改为在曹爽之上。
想要司马懿明升暗降,必须把后面这一长串官职全给他撸了。没撸掉,怎么能叫明升暗降?
看起来曹爽是不是很傻呢?本来你是大将军,班在司马懿之上,你这样一搞,排名得换一换了。
注:曹爽开始是想让司马懿当大司马,要是用汉朝的眼光来看,那更不得了,大司马才是汉朝头号大官。但魏国朝政的秘密根本不在官职的班次,而在所掌职权。所以对曹爽来说,大司马、太傅,一回事。
二、围绕太尉官职的明争暗斗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升迁为太傅之后,他原本担任的太尉职务就空缺出来了。太尉虽然在汉朝那会就成为虚衔,但毕竟是三公之一,地位尊崇。
三公出缺,那可不行,那得补。那么什么人合适呢?出任太尉的人选倒也众望所归,乃是四朝元老满宠。但是蹊跷在后面,满宠本是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这可是魏国最重要的战区,可是满宠出任太尉后,征东将军这个位置空缺了一年之久。
让满宠出任太尉,只可能是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中一人的主意,但没有继任者,这充分说明事发仓促,明显是临时动议。因此是司马懿的主意可能更大,因为让他当太傅是曹爽的主意,曹爽必定想好了谁来接任太尉,以下的职务安排也必在考虑之内。
征东将军出缺,充分说明曹爽原有的考虑未能通过,司马懿猜到了曹爽的动机,临时把满宠顶上来应付。
于是,一时间风平浪静。司马懿当他的太傅,曹爽当他的大将军,满宠当他的太尉,倒也“相安无事”。
但是满宠年纪已经很老了,三年后满宠病死,太尉一职再次出缺。这一次世人终于知道了曹爽属意谁来接任。另一个四朝元老蒋济被推上这个位置。
曹爽选择了曹魏的功臣,曹操的小心腹,但又和司马懿关系极为亲密的蒋济,似乎殊为不智。这不是在加强司马懿的势力吗?
蒋济出任太尉,不论名望还是资历都是合适的人选,这倒也罢了。关键是既然蒋济当了太尉,那么他原本的官职也就空了出来。而曹爽要的就是这个。蒋济本来是什么官职呢?领军将军。
领军将军是干什么的?用大家都能懂的话,禁军的一把手。
三年前满宠出任太尉,征东将军空缺一年。但蒋济出任太尉,空出来的位置马上就有人补上,那就是曹爽的弟弟曹羲。
曹爽在239年就想得到的东西,在242年终于得到了。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当年满宠出任太尉是司马懿的临时动议。为什么这么说呢?满宠和蒋济同是为数不多的四朝元老,既然满宠已出任太尉,现在他死了,那么这个三公的位子给蒋济以示尊崇是名正言顺之举,司马懿是没有理由反对的(而当年曹爽动议蒋济当太尉,司马懿可以提出满宠资格更老、战功更大这个理由)。
为什么曹爽想要掌握蒋济这个官职?这就得从魏国军制说起。
三、都督中外诸军事
魏国军制是中外军制。
中军即中央禁军,由曹操的亲军发展而成。魏国建立后,既是皇帝的宿卫军同时也是战略机动部队。统领中央禁军的将领为中领军和中护军,资历较深、地位尊贵者可为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比如上文提到的蒋济就是领军将军。这两个职位是曹魏军队的要职,向来由曹魏亲族或嫡系担任,下面有五校、武卫、中垒诸营(中军编制并没有定制,短暂有过中坚、游击、骁骑等营)。顺便说一句,这其中就包含了人们所熟知的虎豹骑。
外军其实也是中央禁军,即中军的派出部分。随着魏蜀和魏吴之间战争的增加,中军纷纷外调,外军规模越来越大。以前我们就讲过,曹魏有四大战区,东边的淮南,南边的荆州,西边的关陇,北边的幽并。负责四大战区的分别是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将军,当然啦,后面必须加上都督扬州诸军事,都督荆州诸军事,都督雍凉诸军事,都督幽并诸军事。
因为蜀国和吴国的存在,这些战区的统兵大将,事关魏国根本,曹爽和司马懿再怎么明争暗斗,首先不会从这方面下手,必须得先争夺对中枢的控制权。先中枢后四方,这本也是题中之义。
另外就是州郡兵,规模远不能和外军相比。
所以我们就来看一看魏国的中军。曹操设立霸府后,其原有亲军规模扩大,从仅仅是曹操的宿卫军变成了作战的主力。于是曹操设立了两个官职来统领中军,即中领军和中护军。首任中领军是曹休,其后曹真接任。魏文帝和魏明帝时,夏侯尚,朱铄、陈群、卫臻,夏侯献、薛悌、荀霬、桓范先后出任过中领军和领军将军。
第一任中护军是曹洪,魏文帝和魏明帝时,陈群、蒋济先后担任过中护军(护军将军)。曹芳即位,蒋济改任领军将军,毕轨出任中护军。
可以看到中领军和中护军的任职特点就是曹魏宗室(含夏侯氏),嫡系亲信,姻亲,非此不能担任这两个要害官职。
司马懿颇得重用,但从来没担任过这两个职务。
曹爽和司马懿两人都是都督中外诸军事,理论上中军都要听他们指挥。但是指挥一支军队并不仅仅是职务和理论上,首先得看统军大将听不听你的话。
当时领军将军蒋济偏向于司马懿,而中护军毕轨是帝室姻亲、明帝亲信、又是曹爽的铁哥们。但是中护军本身就隶属于中领军,位在其之下,更不要说蒋济还是领军将军了。
所以曹爽想要拿掉蒋济那是预谋已久。但和司马懿升迁太傅不同,蒋济升任太尉,反而失去大权,他才是真正的明升暗降。这也是蒋济本只是偏向司马懿,后来在高平陵之变中却变成最主要支持者的原因。
对于曹爽的“釜底抽薪”之计,司马懿心知肚明,但他没有任何理由反对。蒋济四朝元老,升任太尉理所当然。曹魏中军向来由宗室亲贵掌握,这既是曹操祖制,也是曹叡夙愿,更会得到皇帝曹芳的支持。曹羲出任中领军,司马懿根本不敢反对,就算反对也不敢提出曹氏和夏侯氏之外的人选,既然不能提曹氏和夏侯氏之外的人,这种反对毫无意义,不是司马懿会做的。
看到这里,有些脑子比较好的读者要问了,可是之前出任中领军和中护军的人也不都是曹氏和夏侯氏呀。问题问的很好,但需要再拐个弯。那些非曹氏和夏侯氏的中领军中护军都是曹操、曹丕、曹叡在世时任命的,都是他们自己的嫡系。现在的皇帝曹芳是个小孩,实际的任命权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上,这么要害的职务他们两个必须都任命一个姓曹的。
你司马懿敢反对,那就是表明了自己有谋逆之心,你反对曹家的人统率禁军保护皇帝,意欲何为。更何况你司马懿是都督中外诸军事,无论谁当中领军,都在你统领之下,你司马懿反对啥呢?
司马懿自己心知肚明,这是釜底抽薪,名义是在我统领之下,但能不能指挥得动,那是另一回事。这个哑巴亏只能吃。
公元242年7月,曹羲出任中领军。曹爽和司马懿之间,历时三年六个月的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以曹爽获胜而告终。
四、评析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曹爽布局还是极为精妙。更难能可贵的是,曹爽作为一个新手,面对四朝老臣司马懿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1、在曹芳即位不久,曹爽就上书表示自己年纪轻。司马懿本来官位就高于他,又功勋卓著,更是万里凯旋后再受遗诏。论年纪论资历论功劳论德行,自己都不及。应该给司马懿晋位为大司马、太傅,班次在自己之上。这是第一步,以退为进,通过公开诏书的方式向全天下表示自己谦虚谨慎、尊老爱贤的态度,来掌握道义的制高点。
2、曹爽没有像其他辅政大臣相争那样,试图直接削弱司马懿权柄,司马懿加官进爵但手中权力丝毫不减。这就给人造成印象,曹爽是真心实意的。同时,试图以此迷惑司马懿。
曹爽是不能直接把司马懿后面那一串加官给拿掉的,这样干会直接引起朝局的大动荡,是极不成熟的表现。只能表面一团和气,背后再下黑手。这是因为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并不是他们两个人私人争斗,而是他们两人代表的势力,曹爽代表的曹魏皇室和司马懿代表的世家大族之间的一种平衡。
3、为了检验自己是不是迷惑了司马懿,曹爽马上提出要提拔蒋济当太尉。但是曹爽的用心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识破,用了桃代李僵之计,把满宠从前线召回。
4、在经历挫败后,曹爽三年多来不再试图削弱司马懿权柄,而是隐忍着等待机会。司马懿在这段时间内利用东吴进攻,不顾朝野上下反对强行率军出战,并击破吴将朱然,勋德日盛、声望日增,风头完全盖过曹爽。这是司马懿试图用当年获得曹魏兵权的老办法,利用敌国入寇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注:司马懿当年能破格获得魏国军政第一大权,正是因为诸葛亮北伐,魏国无人能挡。司马懿自己不敢在中军上做文章,他是外臣,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要出事的,所以用敌国自重,这是司马懿最好的选择。)
而曹爽却不露声色,他知道自己哪方面都不能和司马懿比,唯一的优势就是姓曹。所以曹爽耐心等待满宠死后,再次动议提拔蒋济。这一次司马懿再也不能阻拦,满朝大臣没人能和蒋济比资格出任太尉了。
5、蒋济出任太尉后,曹爽马上抓住时机,提出由曹羲接任中领军。这是他早就算定的,司马懿绝对不敢公开阻挠。
第一个回合,司马懿吃了点小亏,并不伤根本。但是让司马懿没想到的是,接下来一个回合,他进行了精心的布局,最终却是一败涂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