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个好皇帝,是个有政绩,有德行的好帝王。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共出现近500位帝王,好皇帝者,李世民堪称佼佼者,位居前列。李世民能文能武、有智有谋,更有高尚的德行与为人所称道的待人处事之风,这也使得贞观一朝,万众归心,人才济济,唐朝开疆扩土,傲视天下,贞观之治,盛世荣耀。
李世民作为好皇帝,不仅表现在他的“民本”思想上,他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迟早将被民众遗弃。因而,政治上李世民主张从民之欲,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宽缓刑政,以仁义治国;还表现在他的政绩之上,统军四方征战奠定大唐江山之基,励精图治,创下“贞观之治”盛世等;李世民作为好皇帝,也表现在他重用人才,任人唯贤,善待功臣堪称帝王典范。
当然,李世民作为好皇帝的范例很多,比方说他尊重历史,不篡改历史,不怕后人评论。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历史上其形象是比较完美的,凡谈及他时,皆不惜溢美之词,但要说他瑕疵之处,恐怕也只有“玄武门之变”了,通过这样的方式登上皇位,这也使得被有些后人所诟病,可平心而论,皇权斗争,不是李世民死就是李建成亡,谁能确切的说李世民就做错了呢?
在古代帝王中,对于自己的言行,许多帝王很看重,甚至不惜插手史书,逼迫史官篡改记载,粉饰帝君德行。那么李世民有吗,想吗?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其实也很想知道史官是如何记载的,是如何评论的?但苦于帝王不插手史书之记载惯例,久久难以随了心心愿。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终于按捺不住,找来了时为谏议大夫兼任撰写帝王言行的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他找了个好借口(当然他平日里确实这般做的)对褚遂良问道:“爱卿的起居住,都写了些什么呢?能不能让朕看一看。我希望通过看起居住知道我的得失,并以此记载的得失来警示自己。”
对于李世民的要求,褚遂良自然不会答应,他对李世民劝阻说道:“陛下,起居注就是古代记录帝王言语的左史和记录帝王行为的右史。无论帝王的好坏都会全部记录下来,以此期望帝王不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可是臣,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位帝王会要求观看自己的史书的。”
李世民又问道:“那我有什么不好的言行,你们都会如实的记录下来吗?”褚遂良回答道:“臣闻,常言道‘坚守道义不如尽忠职守’,臣的职责就是记录历史,怎么可能不把一切记录下来呢?”一旁的黄门侍郎刘洎进一步说道“皇帝的过失,就犹如日月会出现日食、月食一样,谁都看得见,即便褚遂良不记录,那天下老百姓也是都会记住的。”听了两位大臣的话语,李世民查看史书的想法就被打消了。
然而,贞观十四年,李世民又想查看史书,这次他不找褚遂良了,他直接找宰相房玄龄,他对房玄龄说:“爱卿啊,我每每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这样足以规劝警戒后人。可是,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为什么不能让帝王亲自看到呢?”房玄龄想了想回答道:“陛下,国史既然是惩恶扬善必书,可以警戒帝王让其不做非法、不利国家的事情。只是担心国史记载与君主意见有相互抵触的地方,所以当朝国史不给君主本人看到呀!”
李世民说道:“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不大同意古人看法。君王要亲自查看国史,如果记录的是好事,自然不必说了;如果记录了不好的事情,看了,我可以引以为戒,并及时改正错误。这样吧,你们就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给我看吧!”
房玄龄剧照(图)
皇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不给看也不可能啊。于是房玄龄就召集史官们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并使其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国史,将之上表呈献到太宗手里。李世民拿着国史仔细地看了起来,当他看到书中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的事迹说得很含蓄,他就对房玄龄说道:“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玄武门之变的行为,是和古人一个道理,都是为了社稷安定,利国利民。史官在记录这件事情上为什么要隐晦呢?你们应当立即复原删除、改掉修饰之词,把这件事情原委真实的写清楚。”
后来,宰相魏征听说了这件事,对于皇帝的看法很是赞同,他上奏说道:“我听说,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无所顾忌惧怕,只有国史,足以惩恶劝善,如果写得不真实,那么让后世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实录》,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都说李世民篡改历史,其实,正史上未有所见,反倒是他看了史书,史官却没有如实写而被其责备,且要求史官秉笔直书,毫不隐晦的记录“玄武门之变”等事迹之事而见诸于诸多正史之中。李世民的这种“以史为鉴”,让史官如实记录其言行,他对“国史”采取公正严谨的态度,不沉湎于“粉饰太平”的颂扬之词,而是希望从客观、真实的史料中汲取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的精神思想体现了李世民的自身非凡胸襟气度与领导才能,为世人所称道,这也是他是好皇帝的被认可的标杆事迹之一。(文:悔昔道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