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段太尉逸事状》

《段太尉逸事状》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 (1)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2) ,王子晞为尚书 (3) ,领行营节度使 (4) ,寓军邠州 (5) ,纵士卒无赖 (6) 。

柳宗元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2),王子晞为尚书(3),领行营节度使(4),寓军邠州(5),纵士卒无赖(6)。邠人偷嗜暴恶者(7),率以货窜名军伍中(8) ,则肆志,吏不得问(9)。日群行丐取于市(10),不嗛(11),辄奋击折人手足(1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13),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14),戚不敢言(15)。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16),愿计事(17)。至则曰: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8),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19),且大乱,若何?”孝德曰: “愿奉教(20)。”太尉曰: “某为泾州,甚适(21),少事; 今不忍人无寇暴死(22),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23),能为公已乱(24),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 “幸甚(25)! ”如太尉请(26)。

既署一月(27),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28),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29),皆断头注槊上(30),植市门外(31)。晞一营大譟(32),尽甲(33),孝德震恐,召太尉,曰: “将奈何? ” 太尉曰: “无伤也(34),请辞于军(35)。”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36),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37),曰: “杀一老卒(38),何甲也(39)?吾戴吾头来矣(40)。”甲者愕。因谕曰(41): “尚书固负若属耶(42)?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43)?为白尚书(44),出听我言(45)。”晞出见太尉,太尉曰: “副元帅勋塞天地(46),当务始终(47)。今尚书恣卒为暴(48),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49)?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50)?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 尚书依副元帅(51),不戢士(52)。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53)?”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54),恩甚大,愿奉军以从(55)。”顾叱左右曰: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56),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57),请假设草具(58)。”既食,曰: “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59)。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60)。旦,俱至孝德所(61),谢不能(62),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63),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64),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65),自占数十顷,给与农(66),曰: “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 “我知入数而已(67),不知旱也。”督责益急(68)。且饥死(69) ,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70)。辞甚巽(71),使人求谕谌(72) 。谌盛怒,召农者曰: “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 ”取判铺背上(73),以大杖击二十,垂死(74),舆来庭中(75)。太尉大泣曰: “乃我困汝(76)!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77),手注善药(78),旦夕自哺农者(79) ,然后食。取骑马卖(80),市谷代偿(81),使勿知(82)。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83),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 泾州野如赭(84),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85),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86),汝又取不耻(87)。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88),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89),汝将何以视天地(90)? 尚不愧奴隶耶(91)?”谌虽暴抗(92),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 “吾终不可以见段公! ”一夕,自恨死(93)。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94),戒其族(95): “过岐(96),朱泚幸致货币(97),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98)。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99)。至都(100),太尉怒曰: “果不用吾言! ”晤谢曰: “处贱(101),无以拒也。”太尉曰: “然终不以在吾第 (102)。”以如司农治事堂(103),栖之梁木上(104)。泚反(105),太尉终(106)。吏以告泚(107),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108)。

太尉逸事如右(109)。元和九年月日(110),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111)。

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112),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113)。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114),过真定(115),北上马岭(116),历亭鄣堡戍(117) ,窃好问老校退卒(118),能言其事: 太尉为人姁姁(119),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120),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121),必达其志(122),决非偶然者(123)。会州刺史崔公来(124),言信行直(125),备得太尉遗事(126),复校无疑(127)。或恐尚逸坠(128),未集太史氏(129),敢以状私于执事(130)。谨状(131)。

〔注释〕(1)太尉: 官职名,是段秀实死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追赠给他的。泾州: 地名,唐代属关内道,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一带。刺史:州郡地方长官。代宗广德二年(764),段秀实出任泾州刺史。(2)汾阳王: 郭子仪的封爵。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肃宗上元三年(762),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广德二年,又任关内副元帅兼河东副元帅及河中节度使,出镇河中(即河中府,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蒲: 蒲州。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当时为河中府府治。(3)王子晞(xi): 汾阳王子郭晞。子仪第三子。善骑射,随父征战有功。《通鉴考异》: “据《实录》,时晞官为左常侍,宗元云尚书,误也。” (4)领: 代理。行营:出征时的军营,也指军事长官的办公处,这里就指郭子仪的行营。行营节度使: 郭子仪行营的统领。当时郭子仪自行营入朝,所以让他的儿子代理军务。(5)寓军: 在本辖区之外驻军。邠(bin)州: 唐时属关内道。在今陕西省邠县。广德二年,吐蕃进逼邠州,郭子仪命郭晞率军万人前往救援。(6)无赖: 这里指横暴不守法纪。(7)偷嗜暴恶者: 懒惰、贪婪、凶残、邪恶的人们。(8)率: 大都。以货: 凭借财物(行贿)。窜名军伍中: 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

窜: 厕列,掺入。军伍: 军队。(9)肆志: 任意胡为。不得问: 不能干涉。(10)丐取于市:在市场上勒索。丐: 索求。(11)嗛(qie): 通“慊” ,心满意足。(12)辄: 便,就。(13)椎(chui): 通“槌” ,这里用作动词,打碎的意思。釜(fu): 锅。鬲(li): 鼎形烹饪器。盎: 腹大口小的容器。盈:满。(14)白孝德: 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人,李光弼部将。广德二年为邠宁(宁州,在今甘肃省宁县)节度使,后封昌化郡王。以王故: 因汾阳王的缘故。当时白孝德归郭子仪节制,因而有所顾忌。(15)戚: 忧虑。(16)州: 指泾州。状: 下级对上级陈述某种事实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白: 禀告。府: 指邠宁节度使的衙门。(17)计事: 商议公事。(18)生人: 生民,百姓。付公理: 交给您治理。(19)因:仍旧。恬(tian)然: 坦然,安适的样子。(20)愿奉教: 希望听您指教。奉:恭敬地接受。(21)适: 安闲。(22)寇:这里指外敌或盗匪。暴: 损害、侵犯。(23)都虞候: 古代军队中的执法官。某: 我,古人自称为“某”有自谦的意思。(24)已: 制止。(25)幸甚: 好得很。

(26)如:按照。(27)署: 代理、暂任或试做某一官都叫署。这里指暂任(都虞候)。(28)酒翁: 酿酒的技工。翁:通“工” 。(29)列卒; 布置士兵。列: 布置,安排。(30)注: 附着。这里指插着。槊(shuo): 丈八长矛。(31)植: 竖。(32)大譟(zao): 大肆喧哗。(33)甲: 这里用作动词,披甲。(34)无伤: 不碍事,不要紧。(35)辞: 这里指去解释。下面“尽辞去” 的“辞” ,是辞退的意思。(36)老躄(bi)者: 年老而腿脚有毛病的。躄,两腿瘸:持: 拉。(37)且:并且,边……边……。(38)老卒:段秀实自称。(39)甲: 这里用作动词。(40)戴: 顶着,(41)因: 于是。谕: 告诉,开导。(42)固负若属耶: 难道亏待了你们吗?固: 作“难道”解。(43)败郭氏: 败坏郭家的声誉。(44)为白: 为(我去)禀告。(45)出: (请他)出来。(46)塞:充塞。(47)务: 努力做某一件事。(48)恣: 放纵。暴: 凶暴不法的事。(49)欲谁归罪: 即“欲归罪谁” 。(50)几日: 意思是还能有几天。(51)依: 依仗。(52)戢(ji):管束。(53)其与存者几何,将还能保存多少呢?与: 助词。

(54)公幸教晞以道: 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道: 正确的道理。(55)奉军以从: 让全军来听从你的教导。(56)火伍: 队伍。唐代兵制: 五人编为一伍,十人编为一火。(57)晡(bu)食: 晚饭。晡:申时,就是下午三时至五时。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在上午,称“朝(zhao)食”; 晚餐在下午,这段时间称“晡时”,晚饭也就称晡食。(58)假: 借。设: 备办。草具: 粗糙的食具。这里借指粗劣的食物。(59)旦日:明天。(60)戒:告戒。候卒:负责警卫的士卒。柝(tuo): 巡夜打更时敲打的木 梆子。(61)俱: 指郭晞和段秀实一起。(62)谢不能: 谢罪,说自己无能。不能: 无能。(63)先是: 就是“先于是” ,在此之前。(64)营田官: 官名,就是营田副使。唐代兵制,诸军万人以上设营田副使一人,负责垦田。详见《新唐书·食货志三》。(65)焦令谌: 当时是泾州刺史马璘手下的将领。人田: 民田。(66)给与农: 租给农民。(67)入数: 应交纳的数目。(68)督责: 催促交纳。责:索取。(69)且:快要。(70)判: 判决。状: 状纸。(71)巽(xun): 通“逊” ,这里是委婉温和的意思。

(72)求谕谌: 请求焦令谌宽免,并把实际情况告诉他。(73)判: 指经段秀实评阅过的状纸。铺背上: 铺在(农民的)脊背上。(74)垂: 临近。(75)舆:通“舁(yu)” ,抬的意思。庭:指段秀实的衙门的庭院。(76)困:这里用作使动词。使……困的意思。(77)衣(yi): 这里用作动词,“包扎” 。(78)手: 亲手。注: 附着,这里是涂抹的意思。(79)哺(bu):喂饭。(80)骑马:自己骑的马。(81)市谷: 买谷子。(82)使勿知:不让(那个受伤的农民)知道。(83)淮西寓军帅尹少荣: 从淮西调驻泾州的将领尹少荣。淮西: 即淮南西道,在今河南省东南部,辖有蔡(在今河南省汝南县)、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光(在今河南省横川县)三州。(84)赭: 红土。(85)仁信: 仁爱、信义。大人:长者,有道德的人。(86)市谷入汝:买来谷子交纳给你。(87)取: 收下来。不耻: 不以为羞耻。(88)傲: 这里是“无视” 的意思。(89)主人: 指段秀实。尹少荣是客军将领,段秀实是泾州地方官,所以这么称呼。(90)视天地:抬头看天,低头看地,即活在人间。(91)不愧奴隶耶: 面对奴隶不有愧吗? (92)暴抗: 凶暴无礼。

(93)自恨死: 恼恨而死。《通鉴考异》:“按《段公别传》,大历八年(773)焦令谌犹存。盖宗元得于传闻,其实令谌不死也。”(94)司农: 即司农卿,掌管钱粮的朝官。(95)族: 指家里的人。(96)岐: 即岐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97)朱泚(ci): 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时任凤翔县尹,原曾任卢龙节度使,后叛唐称帝,国号“大秦” ,失败后为部将所杀。幸致货币: 幸或送来礼物。(98)固致: 坚决送给。大绫: 一种丝织品。匹: 四十尺(四丈)。(99)不得命: 没得到(朱泚的)允许,即推辞不掉。(100)都: 首都(长安)。(101)处贱: 处在低下的地位。(102)第: 住宅。(103)以如: 把(大绫)送到。如:这里用作动词,往、到的意思。治堂事: 办公事的大堂。(104)栖: 安放。(105)泚反: 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军队在首都长安哗变,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省乾县),朱泚(当时任太尉)被拥立为大秦皇帝,不久又改国号为汉。朱泚召段秀实来议事,段秀实唾朱泚面大骂,“狂贼,吾恨不能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邪! ”又突然夺取象笏击朱泚额,溅血洒地。朱泚匍匐逃脱,段秀实被杀。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106)终: 死。(107)以告: 把( “栖之梁木上” 这件事)告诉。(108)封: 指包装。识: 题志,指包装好以后题写在上面的字迹。(109)如右: 象右面所写的那样。竖写时自右向左直行书写,先写的在右边。(110)元和九年: 即公元814年。元和: 唐宪宗年号。(111)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这是柳宗元当时的官职地位。谨上: 恭恭敬敬地呈上。史馆: 指国家编写历史的机关。(112)出入: 这里指的是有出入,有差错的意思。(113)所立: 指赖以立身显名的事情。(114)出入: 这里是“往来”的意思。岐: 即岐州。周:指周朝的周原,在岐山下(在今陕西省岐山县)。邠: 指邠州。斄(tai): 通“邰” ,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115)真定: 当作“真宁”,在今甘肃省东部正宁县。(116)马岭: 即马岭山,在今甘肃省东部庆阳县西北。(117)亭: 指边防哨所。鄣: 通“障” ,在边塞险要处所修筑的防御工事。堡: 堡垒。戍: 指保卫边疆的士兵的驻地。(118)校:下级军官。退卒: 退役的战上。(119)姁(xu)姁:和悦的样子。(120)色:脸色,这里是严厉的脸色。

物: 这里指人。(121)不可: 指不合理、不应做的事。(122)必达其志: 必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123)决非偶然者: 这是针对上文“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 而言。(124)会:恰逢。州刺史: 指本州(永州)刺史。崔公: 名能,字子才。崔能在元和九年(814),由御史中丞任上出任永州刺史。(125)言信行直: 语言信实,行为正直。(126)备: 完备。得:这里指“了解” 。(127)复:又、再。校: 核对。(128)或: 有的(事实)。逸坠: 散失遗漏。(129)太史氏:指史官。集: 采集。(130)敢:表示谦敬的副词。状: 这篇行状。私: 这里用作动词,私下送交的意思。执事: 对于对方的恭敬称呼。此指韩愈。(131)状: 这里用作动词,呈上这篇行状。

〔鉴赏〕古代为大臣立传是史官专职,别的人只有把原始材料送呈史馆,供史官参考采用。这种送去的有关个人生平的材料就叫 “行状” 。柳宗元这篇不是写段秀实生平大节,而是写不为人知的“逸事” ,不同于一般行状,所以取名 “逸事状” 。这时韩愈在史馆供职,这篇逸事状就是送给韩愈的。《柳河东集》卷三十一有一篇《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可参阅。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柳宗元叙事写人的代表作,千百年后,使读者感到段秀实的音容笑貌仍然鲜明生动。

全文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三件逸事,这是主体,最后是给史官的呈文。

第一大部分叙述的详略区别很大。第一件写段秀实为了邠州人民而主动制止郭晞军队的横暴,表现出稀有的胆识。这一件最详,采用衬托、对比和正面描述,细节烘托的方式,写得段太尉栩栩如生。第一节写郭晞军队的横暴,无法无天。而白孝德慑于郭子仪的威权,不敢过问。这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背景,渲染了浓厚的气氛。而白孝德的怯懦无能,郭晞的骄横无知(纵士卒无赖)和下文叙述段秀实的勇于任事,正成鲜明的对照。这一节的写法是纯用叙述。

第二节纯用对话写段胸有成竹,志在救民,而勇于任事。“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两句写出太尉已有成算,引起下文。犹如戏剧,上一节是背景介绍,这一节开场,精采戏在后面,但这个主要人物一出场就使人精神一振。这样难对付的军队和主帅,别人逃避唯恐不及,段却主动提出请求来整顿军纪。这种勇敢的精神和超人的见识就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线。

第三节是这件事的主体部分,也是写得最为有声有色的部分。先写郭晞军士十七人的横暴,这和第一节呼应,不足为奇。次写太尉的果断,“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象是有意向郭晞军队挑战。次写两方面的反映,“晞一营大譟,尽甲” ,“孝德震恐” ,可谓紧急万分。再详写太尉的早有成算,“无伤也,请辞于军” ,上面何等紧张,这两句又何等从容! 接着是去郭晞营时的一连串细节: “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郭晞的军队如临大敌,而段太尉却行若无事: “太尉笑且入,曰: ‘杀一老卒,何甲也? 吾戴吾头来矣。’ ”我们仿佛见到段的行动,听到他的声音。下面一段对话处处为对方着想,教训郭晞,而没有一点乞求的口气。两方对垒,郭晞俯首听命:“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矛盾已经解决,太尉可以回去复命了,他却又节外生枝,要在虎口里吃饭,饭后又托词生病,在郭晞军中过宿。“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这才是最圆满的解决,自然地回应收束一二两节。这一段主要通过细节表现段的胆识。

四、五两节写段为泾州营田官的逸事,也表现他的爱民精神。四节先写焦令谌的蛮横,然后写段的忍让。五节却从尹少荣的口中赞扬段的为人,这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来表现段公。写法和上面一件事有变化。但有一点共同的,就是段的爱民之心,所谓仁者必有勇。

第六节写太尉的识见和廉洁。段秀实的大节就是在朱泚反叛时当场以笏击朱泚,文天祥把这件事写进《正气歌》: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这一节先写预戒族人不受朱泚的馈赠。次写韦晤坚拒不获,受绫三百匹。这里见到段的先见之明。再写太尉的廉洁,“终不以在吾第。”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这段结尾,尤其简练含蓄。“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至此戛然而止,不着一句赞叹。以这件事殿末,自然使读者想到他的大节。

三件逸事虽然各不相联,因作者的精心安排,却构成一个整体。从事情发生的先后说,先是营田官,第二是泾州刺史,第三是征为司农卿。但作者却采取中间开花,把任泾州刺史时的事写在前面。因为这件事最能表现段的胆识。读了第一件事,人们已为他的勇气所折服,再读焦令谌的事,知道段不是懦弱怕事,而是仁厚忍让。这样的次序,就能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第三件事联系到朱泚,遂把逸事和大节自然联系起来而不再另费笔墨。三件事的起句也是颇费思考的: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 ,“及太尉在泾州以司农征”。这样三种起句,也表明以“泾州刺史时”事为中心,一用倒叙,一用跳跃,文章也增加了波澜。

“太尉逸事如右” ,这是总述上文,也是公文程式。第二部分如果仅是公文程式,只要列个官衔下面用 “谨状”两字就可结束了。但柳宗元写第二部分却不落俗套。他先用 “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表明段秀实的奋勇击贼,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平时人格的自然表现。这句话也等于说明自己写这篇逸事状的动机。然后用自己的经历、采访,证实上句话的用意,“决非偶然者” 。而写老校退卒叙述太尉平时的形象和第二个逸事自然联系起来。这些采访也向韩愈讲明材料的来源,再用崔能证实材料的可靠,“复校无疑” 。因为这些逸事和段的大节密不可分,不能让它散佚,所以要写这篇状。也就是说明事迹的确切可信和自 己要写这篇状的原因,供对方采纳。

韩愈曾经评论柳宗元的文章: “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实际是说柳有修史的才能。可惜柳宗元没有得到这样的职位来表现良史之才。这篇逸事状从某种意义说,弥补了这个缺陷。后来《新唐书》把它采入《段秀实传》,成为该传主要内容。

上一篇: 重磅官宣!第二届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暨第七届红领巾故事会正式开启
下一篇: 洪迈《夷坚志》故事一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