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字古朴典雅,遣词造句精炼,往往很复杂的关系,它用一个字就概括了。
比方说:晋献公去世后,小朋友奚齐继位,大臣里克将杀奚齐,先告托孤大臣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 这里的“三怨”指的是死去的太子申生、出逃的公子重耳和夷吾他们的党羽。这三股势力在晋献公后期饱受打击,心怀不满已经很久了。“三怨”用来形容他们,简直是神来之笔。
相比较,《国语》里说的是“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倒是很准确,但就不如“三怨”传神。
三怨将作,“将作”一词,把所有可能的报复手段都概括了。不单单是“杀孺子”这么具体的行为。也是很有深意。而且符合里克的心态和身份。
左传时代,中国是封建社会,贵族世袭为官。基本上没有关于太多平民的记载。上层贵族之间多少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呈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社会风貌和今天有比较大的差别。
一、是骂娘的话少。基本没有像“大胆鼠辈,还不快下马受死”、“老爷今日非捅你五百个窟窿不可”这种话。大家说话基本上比较礼貌,尤其是一些外交辞令,像管仲和楚国使者的对话;鞍之战,韩献子对齐国国君的话。都堪称经典。
二、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多少有点傲气,有点酷,甚至有点滑稽。比方撕自己裙带给索贿者、战败后不愿逃跑而优哉游哉地慢走……
三、第二点的延续,就是人物个性极其鲜明和强烈。这和这帮人为贵族出生,以家族为重心,以荣誉为中心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以明清和当代中国人的观念来看,里面有很多“过份”的人。但这些过份的人,包括像巫臣、伍子胥这样攻击母国的人,让你恨不起来,不会觉得他是现代意义上的汉奸。他们带给大家的那种强烈的个性,是后世很少出现的。比方说,吴三桂就让人反感,但伍子胥就不。
总的来说,那个时期的人奴性比较少,血性比较多。当然,因为书里记载的就是那些没怎么被奴役过的上等人。
左传整体给人的感官,真的是“礼崩乐坏”的趋势。前期,各国都还有很多以国家为重的大丈夫。后起基本上都是以自己家族利益为重的精致利己主义。
拿晋国举例:从赵盾开始,历届中军将都以外战为己任,以建设国家为核心。到了赵氏孤儿赵武去世之后,韩宣子、范宣子这帮人基本上就是以自己家族利益为核心了。
这个过程仔细阅读,非常明显。这也是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就是那种“趋势”你能感觉到,它真的慢慢的就势不可挡地来了。
国与国之间类似于今天的中、美、俄、欧盟合纵连横。
小国宋国、郑国如何在两强晋、楚之间摇摆。主要是郑国在摇摆。二号大国,秦、齐是怎么和自己的老大哥相爱相杀。基本上每隔五六十年,晋国就要打一次齐国,让它摆正自己“北约”老二的位置。
从秦晋之好,到最后秦楚联盟。从晋国扶持吴国,到楚国扶持越国。斗争从中原扩展到江南。最后,吴国攻破楚国首都,再到秦国、越国救楚。吴国骚扰北方诸国,到和晋国争“北约”一哥,再到北方各国静静地看着越国灭吴。
血淋淋的国际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晋齐争霸,君主之间相互谦让,到吴楚越三国相互杀死对方的国君。斗争形势看得见的越演越烈。
个性鲜明的人物、优雅恰当的辞令、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堪称《左传》三绝。
就这,还没提它里面的战争呢!
左传里的战争,还有啥好说的呢?从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情况、将领心态、策略谋划,再到战时的双方对比,战斗中细节的拿捏,战斗意志的较量,军事组织的比拼……
一场场大战之后,你会明白,什么是冥冥中自有天定,什么是成功往往就出现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什么是细节决定成败,什么是多谋者胜,少谋着者不胜。
各种相互矛盾的观念纠结在一起,让人渐渐明白了,生活,不是由简单的观念构成,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脸谱式的人物在生活中并不存在。
我个人对左传的感情很深。
读大学二年级时,我买了本左传全译,一遍原文带注解、一遍译文、又一遍原文不看注解。就这样,看了一年,把整本左传过了一遍。然后,到网上看各种跟春秋有关的文章。那会儿天涯论坛有个虎公,写的《晋国诸卿家史》特别好。什么宋国的、郑国的我也都查了。
后来买了杨伯峻的左传注,也看完了。
总之,左传真的是值得一看再看的书。
我是这样理解的,三本书,了解三个最重要阶段的中国人。
左传,了解春秋时代的中国人。
唐书,了解唐朝的中国人。
明史,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人。
当然,汉代、南北朝、宋朝的中国人也很有特色。但最有特点的,就是春秋、唐、明这三个时代。
左传还可以配合诗经、易经看。里面有大量的诗经引用和易卦的分析。
《史记》,太史公的文笔流畅,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最见功夫。还有淮阴侯列传和李将军列传。
史记有大量的“历史故事”之外的内容,这是左传和资治通鉴没法比的。
史记我看得不多。不敢妄言。
《资治通鉴》相对来说,比较规范严肃。文学性相比前两者要差点。
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我本人没有从中读出强烈的各个时代人物普遍又典型的特点。可能是读得不够仔细的缘故。
但,一个剧本,不同演员反复上演的这个感觉,相当强烈。
左传灭国很少,家族兴亡比较多。但通鉴里尤其是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各种灭国是把我看抑郁了的。
资治通鉴我只看过一遍,感触不如左传。所以不敢多言。
整体感觉,读编年史不容易形成个人崇拜。因为即使是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在编年史里也给人一种过眼云烟的感觉。而且,有时候我们津津乐道的他们的功绩,比方说统一、比方说灭匈奴,你在漫长的历史中,会发现,他们的功绩其实没有教科书里说的那么大。统一,从形式到心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甚至还有点运气的结果。车同轨书同文之后,还有一大堆诸如仁政的实施、独尊儒术、开科举等事情要做才能形成闭环。而且外族一来,车同轨书同文就被打乱了。北魏时期,又再一次执行过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
无论多么牛逼的人物,在编年史里,打着酱油就出场了,翻几页,就没他什么事了。
赫赫中华,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
还有一点是自我感受,说出来大家批评:读了这么多史书,我个人感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基本上都来自于底层的努力。而朝廷,大多数时候是拖后腿的角色!
改朝换代、兴亡更替,这些麻烦基本上是由朝廷作出来的。而解决的方法都是底层精英提出并实施的。
以前我对揭露西方伪史,疯狂抬高华夏文明的说法不以为然。
但随着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我现在改变了。我对西方了解不多,伪不伪史的不敢妄言。但我确信,中华民族如果不是因为某种东西遏制,我们中下层的仁人志士是相当厉害的。不管是原创的文化还是技术,不管是学习先进的和运用改进学来的,都堪称世界顶尖。
只可惜,有个东西一直遏制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这个东西就是:腐败无能的朝廷及其官僚集团!
回到原来的话题,这三本书,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
左传,主打的是春秋贵族范儿和国际斗争。
史记,主打是个人魅力,看的是各种本纪、世家、列传里的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底层精英。
资治通鉴,主打两个字:兴、亡。
《左传》静下心来读,一般也就三年看完。
《史记》直接先读白话本,再看原文。断断续续看也就四五年。
《资治通鉴》也一样。有了史记的基础,也就十年左右。
加起来,十五年左右。
都看一遍,也耽误不了什么,年轻人,绝对对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