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_三国志_裴松之注的史学价值.pdf

_三国志_裴松之注的史学价值.pdf

_三国志_裴松之注的史学价值.pdf收稿日期 2011 02 17 修订日期 2011 03 18 作者简介 崔 磊 1982 男 安徽萧县人 铜陵学院法政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史 雷家宏 1963 男 湖北

《_三国志_裴松之注的史学价值.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三国志_裴松之注的史学价值.pdf(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收稿日期 2011 02 17 修订日期 2011 03 18 作者简介 崔 磊 1982 男 安徽萧县人 铜陵学院法政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史 雷家宏 1963 男 湖北随州人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史 三国志 裴松之注的史学价值 崔 磊 1 雷家宏2 1 铜陵学院 法政系 安徽 铜陵 244000 2 华中科技大学 历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陈寿 三国志 和裴松之 三国志注 并行流行于世 由于 三国志 过于简略的缘故 裴松之为 三国志 作注 广征博引 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 裴松之的注开创了史注新的 研究范式 发展了历史考证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裴松之 三国志 三国志注 历史考证法 中图分类号 K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854 2011 03 0010 04 陈寿的 三国志 是依据当时官修的史书 王沈 魏书 韦昭 吴书 和私撰史书 鱼豢 魏略 以及他直接采集资料 完成 蜀书 后 与 魏 吴 两书并列而撰成的 总的来说 因为陈寿见到的史 料有限 所以三书的内容都还不够充实 但 寿书铨叙可观 事多审正 诚游览之苑囿 近世之嘉史 然 失在于略 时有所脱漏 于是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 三国志 作注 1 历来学者对 三国志 裴松之注 以下简称裴注 的价值褒贬不一 胡应麟对之深加赞赏 裴松之之 注 三国 也 刘孝标之注 世说 也 偏记杂谈 旁收博采 迨今借以传焉 非直有功二氏 亦大有造诸家 乎 若其综核精严 缴驳平允 允则史之忠臣 古之益友也 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对裴注的评价较为全 面 然网罗繁富 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 尚一一见其崖略 又多首尾完具 不似郦道元 水经注 李善 文选注 皆翦裁割裂之文 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 转相引据者 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3 贬之者如刘知几认 为 少期集注国志 以广承祚所遗 而喜聚异同 不加刊定 恣其击难 坐长烦芜 观其书成表献 自比蜜 蜂兼采 但甘苦不分 难以味同萍实者矣 4 陈振孙也说 松之在元嘉时承诏为之注 鸠集传记 增广异 闻 大抵本书固率略 而注又繁芜 5 今天看来 二人观点不免有些偏颇 裴注的缺点毋庸讳言 但也不可因此而否定裴注的价值 裴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三国志 简略的 缺陷 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 更加全面地了解三国史 三国志 和 三国志注 相得益彰不可分离 瞿林东先生说 二者 离则两伤 合则两美 一 裴注补充了大量历史史料 裴松之为 三国志 作注 广搜资料 精心撰写 所引书目数量大 内容繁富 足见裴氏用功之勤 关于 本书的体例和性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四十五史部正史类说 宋元嘉中 裴松之受诏为注 所注杂引 诸书 亦时下己意 综其大致 约有六端 一曰引诸家之论 以辨是非 一曰参诸书之说 以核讹异 一曰传 所有之事 详其委曲 一曰传所无之事 补其阙佚 一曰传所有之人 详其生平 一曰传所无之人 附以同 类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对裴松之的学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裴松之为 三国志 作注的主要原因 就在于有感于 三国志 之 失之于略 时有所脱漏 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便可确定裴松之 三国志注 的 主要方法在于补阙拾遗 补充大量史料 使 三国志 的内容更加丰富详实 首先 裴松之为 三国志 补充了大量的人物 三国志 有许多人物并无记载 引述各书补充其生平 事迹 在 三国志 魏书 注中 裴松之引鱼豢 魏略 典略 华阳国志 楚国先贤传 等书补充了孔 桂 张特 焦先 贾洪 时苗 严干 韩宣 黄郎 孟他 应余 金元休 马钧等等众多人物 在 蜀书 注中补充 10 2011年 3月 第 32卷第 3期 襄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 iangfan University M ar 2011 V ol 32 No 3 了文立 谯秀 李密 常播 卫继等等 在 吴书 注中引 江表传 吴录 韦昭 吴书 等补充了高岱 于 古 陈化 朱育 贺循等等 三国志 记载有些人物不详的 裴松之就引述其他书内容 补充人物的主要事迹及主要历史背景 史 实 三国志 对曹操的出身及少年事迹的记载语焉不详 裴松之就引述了王沈 魏书 吴人作的 曹瞒 传 司马彪 续汉书 补充了大量史实 使人们对曹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关于赤壁之战 陈寿 三国志 魏书 中只有寥寥的一些字 公至赤壁 与备战 不利 於是大疫 吏士多死者 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 州 江南诸郡 裴松之在注解中就引述了 山阳公载记 孙盛 杂同评 在 蜀书 和 吴书 注中引述了 江表传对赤壁之战前后各方的准备 谋划及具体经过都作了详尽的记载 使人们可以深刻地了解赤壁之战 的全貌 魏书 袁绍传 载 绍爱少子尚 貌美 欲以为后而未显 对袁尚受袁绍宠爱 后来未显的事实 记载简略 裴松之注引 典论 曰 谭长而惠 尚少而美 绍妻刘氏爱尚 数称其才 绍亦奇其貌 欲以为 后 未显而绍死 刘氏性酷妒 绍死 僵尸未殡 宠妾五人 刘尽杀之 以为死者有知 当复见绍於地下 乃 髡头墨面以毁其形 尚又为尽杀死者之家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次 裴松之补充了大量边疆各族及西方各国的史料 在边疆西北 西方各族各国情况方面 陈寿 三国志 只是在 乌丸传 鲜卑传 东夷传 中简略带过 裴注引 魏略 西戎传 对匈奴 氐 羌 西域 诸国 大秦及大秦属国作了补充记载 特别详细地叙述了大秦的地理 交通 风俗 物产等情况 为后人研究 当时少数民族及外国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再次 裴松之还对不同史料进行考异 裴松之将所搜集的资料一一摘录 供读者参考研究 使读者各 取所需 如 魏书 三少帝纪 记载 甘露五年己丑 高贵乡公卒 年二十 仅仅叙述高贵乡公的死 至于 死因 经过都未提及 裴注就征引 汉晋春秋 魏晋世语 晋诸公赞 干宝 晋纪 魏氏春秋 魏 末传 等书详尽叙述了高贵乡公被弑的原因 经过 各书记载基本一致 略有不同 孰是孰非 由读者自作 决断 蜀书 先主传 载 曹操官渡之战大破袁绍之后 自南击先主 先主遣麋竺 孙乾与刘表相闻 表 自郊迎 以上宾礼待之 益其兵 使屯新野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表疑其心 阴御之 刘表与刘备相 处情况不详 裴注引司马彪 九州春秋 世语 孙盛 魏氏春秋 内容 将不同说法记录于此 备读者 参考 最后 裴松之对 三国志 纰谬之处进行纠正 魏书 武帝纪 载 建安八年 冬十月 到黎阳 为子整 与谭结婚 裴松之根据当时的礼法 认为此处错误 绍死至此 过周五月耳 谭虽出后其伯 不为绍服三 年 而於再期之内以行吉礼 悖矣 魏武或以权宜与之约言 今云结婚 未必便以此年成礼 魏书 明帝 纪 载 青龙三年 帝崩于嘉福殿 时年三十六 裴松之认为此处有误 经考证 认为明帝死时应三十四岁 吴书 三嗣主传 载 五年 皓死于洛阳 裴松之认为 孙皓的卒年应为西晋太康四年十二月 裴松之根 据事实 礼法等进行判断 结论可信 由于裴松之 三国志注 引书丰富 数量远远大于 三国志 本书 不仅为 三国志 本身补充了大量的 史料 使三国史事更加丰富 完整 而且他所引书中绝大多数今天已散佚 赖其方得以保存 以此尤见其珍 贵之所在 故后世考据家多依赖裴注 由于 三国志注 具有如此显著的特点 所以裴松之上呈宋文帝后 上善之 曰 此不朽矣 宋文帝对该书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直指本质 二 裴注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 裴松之 三国志注 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在裴松之以前 先秦为 春秋 作注的就有 春 秋三传 汉代有马融 郑玄为 尚书 作注 贾逵 杜预注 左传 徐广注 史记 服虔 应劭 韦昭注 汉 书 这些注只是注原文的音义 名物 地理 典故等 至裴松之 三国志注 体例大变 裴注更注重的是补 充史实 列举考异 考辨真伪 史注中融入个人情感 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 至于裴注形成的原因 陈 寅恪认为是受到了佛教 合本子注 的影响 在 读 洛阳珈蓝记 书后 一文中说 裴松之 三国志 注 人 所习读 但皆不知其为合本子注之体 6 裴松之为 三国志 作注 采用的方式是以史注史 就是广泛地阅读征引各方面史料 正如他在 上三 国志注表 中所说 窃惟缋事以众色成文 蜜蜂以兼采为味 故能使绚素有章 甘逾本质 在此思想的指 11 崔 磊 等 三国志 裴松之注的史学价值 导下 裴松之大量征引各书 征引的数量之大 门类之广 史无前例 在注中 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 一是注 音义 典故 地理 二是补充内容和缺漏 三是补充考证史料 四是列出各家对史料和历史事实的见解和评 论 五是对其他史学家的批评 裴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三国志 的不足 使志与注相得益彰 裴注借 鉴 吸收前人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使注可以容纳更多内容 开创了史注的新的研究范式 裴注使用的主要注释形式有 一为引文 主要以 曰 云 载等形式 二为按语 裴 松之在引文前后经常添加按语 以简述引文的由来或引文所叙人物的情况 三为释文 对 三国志 中疑难 的字音地名典故等作解释 四为考证 以案的形式进行考证 五为评论 裴氏有时亲自评论 有时引用他人 的评论 如 习凿齿 孙盛等人的评论 三 裴注发展了历史考证法 考证法是中国传统史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在裴松之以前 司马迁 班固在从事创作时 虽没有明确 的记载表明他们采用了考证法 但他们也一定会对各种不同的史料进行认真的考证 蜀人谯周有 古史 考 西晋司马彪对 古史考 进行考辩 他们明确采用了考证法 孙盛的 异同杂语 中也有一部分对史料 进行考证 惜其皆佚 裴松之必定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他在作注时 关于三国时期的史书非常丰富 各种记 载迥异 错误歧异在所难免 正如他在 上三国志注表 中所说 按三国虽历年不远 而事关汉 晋 首尾 所涉 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 每多舛互 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家 裴松之对此不能置之不理 必须予以认真 的校对 订正 考辩史实 根据各种文献记载进行考证 一是依据其他史书考证 三国志 原文的错误 如 魏书三少帝纪 载 镇东将军母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反 大将军司马景王征之 闰月己亥 破钦于乐嘉 钦遁走 遂奔吴 都尉斩俭 传首京都 裴注引 世语 曰 大将军奉天子征俭 至项 俭既破 天子先还 裴松之遍览群书 发现天子并未与景王一同征伐 因而否定了 世语 的记载 蜀书 诸葛亮传 注中对空城计史实进行考 证 根据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活动而否定其真实性 魏书 荀彧传 注中对荀彧父荀绲慕中常侍唐衡之 势 为荀彧娶唐衡之女之事 根据年龄考证予以否定 蜀书 向朗传 载 朗自去长史 优游无事垂三十 年 裴松之考证说 朗坐马谡免长史 则建兴六年中也 朗至延熙十年卒 整二十年耳 此云 三十年 字之误也 二是以 三国志 考证其他史书的错误 魏书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注引 傅子 曰 太祖 既诛袁谭 枭其首 令曰 敢哭之者戮及妻子 於是王叔治 田子泰相谓曰 生受辟命 亡而不哭 非义 也 畏死忘义 何以立世 遂造其首而哭之 哀动三军 裴松之根据 魏书 田畴传 畴为袁尚所辟 不 被谭命 的记载 判断哭袁谭的仅王彧一人 傅子 合而言之 有违事实 裴松之还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或别人的调查结果进行考证 干宝 搜神记 及明帝立 诏三公曰 先 帝昔著 典论 不朽之格言 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 与石经并 以永示来世 裴松之曰 臣松之昔从 征西至洛阳 历观旧物 非两处立也 裴松之对 搜神记 中如此细微错误都不放过 足见裴氏治学态 度之严谨 蜀书 诸葛亮传 注引 魏略 庶后数年卒 有碑在彭城 今犹存焉 此处所记 乃裴氏亲 眼所见的确切事实 对于缺少文献和调查材料无法考证者 裴注则采取存异的方法 或注明未详 未详孰是 未详其故 此语 与本传不同 此语与某某所说不同等等 如 三国演义 中曹操说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实际 上此事 三国志 无记载 来自裴松之的注文 此事是裴松之在 魏志 武帝纪注 中分取了王沈 魏书 郭颁 魏晋世语 和孙盛 杂记 三种不同的记载以存异的方法出现的 对无法考证的史实 裴松之进行了全面精 细的考证 广征博引 从材料之间的关系及当时的礼法实际情况着手考证 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国志注 与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 唐李善的 文选注 南朝梁的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 并称为 四大名注 更居于四大名注之首 一言而括之 三国志 裴松之注在中国史学史和中国文献学史上占 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书的撰写是对魏 晋时期的史学发展的一次总结性研究 由其发展 以 存异 纠谬 为特征的历史考证方法 特别是将考证注入史注之中的方法 对后代的历史编纂学和中国史学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转第 31页 12 第 32卷第 3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第 3期 Combination Campaign Inspiration from the Practice ofGrassrootsDemocracy in Tengyun County LUO Jin lian 1 Center forChina Rural Studies Huazhong Nor mal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RegionalDevelop ment ofNorthernHubei Province XiangfanUniversity Xiangyang 4 41053 China Abstrac t Combination campaign which started in 1987 and ended in 2008 made great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 ment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 roots level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combination ca mpaign we know that there are somany difficulties lying in our grass roots de mocratic autonomy eg traditional culture sup presses civil spiritual grow th vertical power structure goes to rigid and horizontal entrenched power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s shows insufficiency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ing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of our country in clude respecting for differences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village relations reasoningw ith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civic spiri t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extending of mutual social transverse power network and training far mers democratic habi t Key words Combination campaign Grassroots democracy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C ivic spirit 责任编辑 江 河 上接第 12页 参考文献 1 陈 寿 三国志 M 裴松之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2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M 上海 中华书局 1958 3 纪 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M 上海 中华书局 1966 4 刘知几 史通 M 浦起龙 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25 5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78 6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57 Value ofCo mmentaries on StandardH 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 m s M ade by Pei Songzhi CU ILei 1 LEI Jia hong2 1 Department of Law 2 Institute ofH istory HuaZho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 t StandardH istory of the Three K ingdom s of Chen shou and Comm entaries of Pei Songzhi are equal spread to this day Because of si mple narration of Chen Pei Songzhi annotated it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 refer ence and valid reasons The emergence ofComm entariesofPeimark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historiographical annotation developed the historical textual approach Exactly in thisway it perfected i mpor tant academ ic values Key words Pei Songzh i Standard H istory of the Three K ingdom s Comm entaries on Standard H istory of the ThreeK ingdom s H istorical textual approach 责任编辑 陈道斌 31 罗金莲 组合竞选 一次草根民主的实践

上一篇: 10位名人的墓志铭 这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下一篇: 典籍里的中国 摘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