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列女传》故事65

《列女传》故事65

《列女传》故事65《列女传》故事65田永明代赵夫人代赵夫人,是赵简子的女儿,襄子的姐姐,代王的夫人。赵卫子已经安葬,襄子还没有脱下孝服,便登上夏屋山,引诱代王

《列女传》故事65

田永明

代赵夫人

代赵夫人,是赵简子的女儿,襄子的姐姐,代王的夫人。赵卫子已经安葬,襄子还没有脱下孝服,便登上夏屋山,引诱代王,派厨师持斗(一种舀水的器物)请代王以及随从吃东西,边走斟酌时,暗地里让管理膳食的人,各用斗击杀代王和随从人员。借此发兵平定代地,且迎接姐姐赵夫人。夫人说:“我接受先君的命令来事奉代王,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而今代没有什么大错,而主君残害了代王。现在代已经灭亡,我将到什么地方去?况且我听说,妇人按礼仪不能嫁两个丈夫。我怎么能再有第二个丈夫呢!你想迎我到什么地方去?因为弟弟的缘故而怠慢丈夫,不义,因为丈夫而埋怨弟弟,不仁。我不敢埋怨,但也不能跟你们回去。”于是哭泣而呼苍天,在靡笄自杀。代人都怀念她。君子说赵夫人在困局中,善于处理夫妇义节。《诗经》中说:“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意为不僭越不毁法则,很少不坚守法则)说的便是这个。

故事之后的颂文是:

惟赵襄子,代夫人弟,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引节礼,不归不怨,遂留野死。

大致意思是,赵襄子,代夫人的弟弟,偷袭灭掉代王,迎接姐姐,姐姐以义理引申,按照节礼,不回去也不埋怨,留下自杀于野外。

这是一个处于人生困局,用死来证明不违仁义的故事。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义,虽然有很多解释,但最基本的意思是,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相当说坚守正义,仁,是儒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道德范畴,也有很多解释,但很多人从字形来解释,说仁,由“人”和“二”组成。就是说这个字的意思基本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达到一种平衡,换句话说,仁,就是合理的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在儒家的系统中,认为人际之间的关系有所谓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关系。在儒家看来,很好的处理这五伦之间的关系,便是仁。

在这个故事中,赵襄子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借着自己父亲丧事,诱杀了代王。而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妻子,也就是这则故事的主人公。

弟弟杀了她的丈夫,迎接她回娘家。这种情势下,赵夫人无疑是陷入了一种人生的困局。她到底何去何从,的确是个问题。如果跟弟弟回娘家,但弟弟杀了她的丈夫代王,留下来,代国已经灭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如果跟弟弟回去,她觉得便对不起已经死去的丈夫,她认为这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如果不回去,显然又是在怨恨杀了自己丈夫的弟弟,又是不能和弟弟处理好关系,这便是不仁。

她虽然陷入了一种困局之中,但她既不想对不起丈夫,也不想埋怨弟弟,所以,她要坚守义,而不背弃丈夫;又要坚守仁,不埋怨弟弟。所以,她便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现在很多人也许不赞同代赵夫人的作法,但是再仔细想一下,她怎样做才能两全呢?显然,除了自杀之外,没有两全之法。也许有人认为她选择了跟弟弟回去,至少可以活着,但是再想一下,这样的话,按照她的内心,一定会在一种对不起丈夫的自责中度日如年,甚至生不如死。所以说,代赵夫人的选择,似乎是在人生的困境中无法避开的一种让人伤心的选择。

为什么这种选择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仁义的行为呢?因为代赵夫人在困境中,并不单单想到自己能活着,她觉得自己如果苟且地活着,一定会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如果她不随从弟弟,便是在埋怨弟弟。就是说,代赵夫人虽然身处困境,她仍没有从自己的私心出发,而是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所以说,在她的心中,有一道底线,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她认为只有舍弃自己,才能不至于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只有这样做,才能既不伤害别人,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所以,她认为只有自己死了,才符合自己的道德底线。其实,她所坚守的正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代赵夫人是用自己的生命,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仁义之心的人,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舍生取义。可见,坚持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便选择死亡,也在所不顾的节气,和其中体现出的仁心,还是值得今天人认真思考的。

最后附上《吕氏春秋》对这件事情也有类似记载:

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2011年3月16日

附原文:

代赵夫人者,赵简子之女,襄子之姊,代王之夫人也。卫子既葬,襄子未除服,地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持斗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一斗击杀代王及从者。因举兵平代地而迎其姊赵夫人,夫人曰:“吾受先君之命事代之王,今十有余年矣。代无大故,而主君残之。今代已亡,吾将奚归?且吾闻之,妇人之义无二夫。吾岂有二夫哉!欲迎我何之?以弟慢夫,非义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归”遂泣而呼天,自杀于靡笄之地。代人皆怀之。君子谓赵夫人善处夫妇之间。诗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此之谓也。

颂曰:惟赵襄子,代夫人弟,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引节礼,不归不怨,遂留野死。

上一篇: 关于16个世界奇闻轶事,一个比一个不可思议
下一篇: 王齐洲等:《穆天子传》提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