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还是高中时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心潮澎湃。只能感叹一句兴旺谁人定,胜败岂无凭。一本史记,翻罢,俯仰人间千古。
史记是按人物传记来的,我也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按时间顺序了。
1、尊妹为母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馀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於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吕太后本纪》
当初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反复读了好多遍,又翻资料又查文献,最后确定,我没有理解错——刘肥,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的庶出哥哥,为了自保,不得不尊奉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妹妹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太后”二字,大家都太熟悉了。没错,就是认妹妹当娘。
对于这种做法,吕后的态度呢?喜,许之。司马迁只用了三个字,这一出荒唐可笑的闹剧,都有了解释。
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有时候,真的不是一句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空话。
2、喜而泣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太后本纪》
说为通假字,同悦。
当时年纪小,不理解为什么吕太后忧愁时哭不出泪了,心中高兴了,反而泪下来了。以为是司马迁的bug。
而今识尽愁滋味,见惯了各种人间冷暖、世事炎凉,一声叹息,欲说还休。
3、为楚守节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项羽本纪》
读史至此,泪下潸然。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壮哉项羽,身死之后,竟有故人父老为之守节至此;壮哉鲁人,肯为西楚霸王坚守最后一丝威严;壮哉刘邦,无伤鲁人和项氏遗族,也称得上一代帝王的胸怀了。
4、姐妹情薄
始(薄)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兒相爱,约曰:“先贵无相忘。”已而管夫人、赵子兒先幸汉王。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外戚世家》
后宫之中,人情世故自古如斯。微时的富贵之约,转眼便如云烟。
5、手足情重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馀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馀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於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他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於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於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外戚世家》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小说中的故事更打动人。窦广国的故事,真的触动了我。年幼被拐卖,辗转十几户人家做奴仆,又经大难而不死,终于与成为了皇后的姐姐相认。
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插一嘴,皇后姐弟俩相认,人家喜极而泣,群臣在下面跟着哭,助皇后悲哀,这场景真的很搞笑啊。以后再也不敢嘲笑电视剧里瞎演了,历史真的就是这么搞笑。
6、偏怜爱女
窦太后後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外戚世家》
窦太后最心疼最喜欢的,还是幼子梁王和长公主刘嫖啊。一个费劲心思想帮他搞到皇位,一个把自己的遗产倾其所有全都给她。可怜天下父母心。
P.S.求景帝的心理阴影面积。
7、武帝寻姊
王太后在民间时所生一女者,父为金王孙。王孙已死,景帝崩後,武帝已立,王太后独在。而韩王孙名嫣素得幸武帝,承间白言太后有女在长陵也。武帝曰:“何不蚤言!”乃使使往先视之,在其家。武帝乃自往迎取之。跸道,先驱旄骑出横城门,乘舆驰至长陵。当小市西入里,里门闭,暴开门,乘舆直入此里,通至金氏门外止,使武骑围其宅,为其亡走,身自往取不得也。即使左右群臣入呼求之。家人惊恐,女亡匿内中床下。扶持出门,令拜谒。武帝下车泣曰:“嚄!大姊,何藏之深也!”诏副车载之,回车驰还,而直入长乐宫。行诏门著引籍,通到谒太后。太后曰:“帝倦矣,何从来?”帝曰:“今者至长陵得臣姊,与俱来。”顾曰:“谒太后!”太后曰:“女某邪?”曰:“是也。”太后为下泣,女亦伏地泣。武帝奉酒前为寿,奉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甲第,以赐姊。太后谢曰:“为帝费焉。”於是召平阳主、南宫主、林虑主三人俱来谒见姊,因号曰脩成君。——《外戚世家》
初登大位的武帝真乃至情至性之人,对待流落民间的同母异父姐姐,竟如此重视;对待母亲,更是如此至孝。
谁又想得到,几十年后,同样的人,猜忌自己的亲生儿子,逼杀结发妻子,大造巫蛊之难,后又做出杀母立子的事情。
记得《琅琊榜》中,老皇帝对林殊说,坐上这个位子的人,都会变的。
8、子胥奔吴
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子胥列传》
子胥奔吴,牵着年幼的太子胜过韶关,一夜白头。这段被演义成戏文和传奇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唱至今。当我们真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犹如传奇一般的故事时,都不敢相信是否是真的了。
9、吴楚之战
楚平王以其边邑锺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於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锺离、居巢而归。——《伍子胥列传》
这条是来搞笑的。古人打仗,理由就是这么神奇……
10、包胥救楚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许。包胥立於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伍子胥列传》
申包胥只是一个活在别人传记里的小人物,但历史,往往就是被这些不改风骨的小人物撑起来的。
11、贤人子贡
後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於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其後四年,孔子相鲁。
後五年,伐越。——《伍子胥列传》
司马迁真是一句废话也不愿意多写。我是先读的伍子胥列传,当时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正写着吴国称霸,忽然冷不丁来了句孔子相鲁。直到看了《仲尼弟子列传》。
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彊。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仲尼弟子列传》
原来,司马迁那句“孔子相鲁”是这个意思。
孔子众多弟子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子贡。孔子死后,众弟子结庐守灵三年。唯独子贡独自守灵六年。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仲尼弟子列传》
他一生追随夫子,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践行着老师的教诲,也是夫子门下称得上大有作为的弟子之一。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孔子世家》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玦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於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孔子世家》
颜回死后,知孔子者,赐一人耳。
12、老子后人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是有后人的啊。这个不算细节,估计对有研究的人来说是常识,但我在读史记之前真的不知道。
13、韩非之死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後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的史记为何如此打动人,就在于他的悲天悯人。
14、廉颇老矣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至死念念不忘的,依旧是早已抛弃他的赵国。
15、蒙恬自尽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蒙恬列传》
读史,我见过怕死的,见过不怕死的,见过死得其所的,也见过含冤而死的,但还没见过像蒙恬这样死得如此不甘的。他不愿死,不知为何而死,但却又必须死。死前,他沉默了半晌,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估计自己也不相信的必须死的理由。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的死,和地脉有什么关系。
16、魔鬼交易
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於是斯乃听高。——《李斯列传》
李斯的一生,从这里撕开。前半生的他,是大秦帝国的股肱之臣、栋梁之柱;后半生的他,出卖了原则和正义,沦为强权暴政下苟延残喘的走狗。
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一场与魔鬼的交易。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列传》
17、故人之恨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驩。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刺客列传》
太子丹与秦王政,曾经有过年少交欢的时光啊。他早在秦国对燕国造成威胁之前,就已经有了杀秦王之心。
唉,个人爱恨恩怨,为何牵累如此多人,燕国之亡,亦始于斯。
18、李陵之祸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将军列传》
我一直在想,司马迁写下上面这段话的时候,心中会有怎样的波澜。对于别人而言,这只是一句话就说完的“别人的故事”,而对于他而言,自己的一生都因此改变了轨迹。
他是否想到,即使在自己的史书里,他自己,不过是这么一行小字里面被牵连的无名无姓的人罢了。万千历史事件中,字里行间又省略掉了多少人的生死存亡、悲欢离合。
19、贾生才调更无论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後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沈汨罗後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和贾谊,两个不得志的楚人,就这样被司马迁用时隔百年的凭吊联系在一起。(经提醒,贾谊不是楚人,我的bug)
20、天子之心
自骠骑将军死後,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後二岁,冠军侯国除。其後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已经开始动卫家的人了。天子之心,昭然若揭。
21、太史公曰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苍狗为菑。——《吕太后本纪》
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就懂得大功大过之人因如何评定——功不饰过,过不掩功,一码归一码。这也是我爱看太史公评论的重要原因。
然而,两千年后,至今很多人仍不懂得。
22、杀母立子
其後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故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岂可谓非贤圣哉!昭然远见,为後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谥为“武”,岂虚哉!——《外戚世家》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其幼子,司马迁评论:武帝您这是高瞻远瞩、颇有远见啊,那些迂腐的文人怎有您的见识啊,您谥号是“武”,真不是虚名啊。
不管你们怎么看,反正我没觉得这是在夸汉武帝。
待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