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篮字“风物滑州”阅读滑县1019个村中故事
王庄镇耿庄村
村中文化座谈,集体合影
【村名来历】
说法一:
据传,明洪武年间,朝廷推行迁民政策。耿氏先祖耿伯达、耿伯高、耿伯昌集合在洪洞县大槐树底下,即将奔赴中原。先祖伯昌性情刚烈,不听官役遣唤,被现场砍颅杀害(小铺乡大武庄西地耿氏祖坟中,有铁头勘考为据),剩下的两位先祖,随迁民大军来到了中原,大先祖耿伯达定居在中寺,二先祖耿伯高定居在中寺南。
至明周世宗年间,中寺集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侵扰,耿氏先祖耿久前(耿氏后裔称之为“秋爷”,与最初迁民先祖耿伯达相隔八、九代)一家从中寺迁居来此,单一姓氏形成了村落,故村名取为“耿庄”。因与多乡镇的村名有重名,1981年,经安阳行署47号文批准,更名为“西耿庄”。
说法二:
在很早以前,一条官道从村中穿过。在官道两侧,有两座庙宇,西边是老奶庙,东北是关爷庙,人们习惯称这里叫“双庙村”。
一天,有一州官从这里路过,问曰:“此处叫什么村庄?”
有人回曰:“这里是双庙村。”
这两座庙宇,至今犹在
州官又问:“双庙村?这名字不雅!村中姓氏几何?”
民答曰:“皆为耿姓!”
闻此,这位说道:“那就叫耿庄吧!”在场的村民皆耿姓人氏,村民们见官人赐了新村名,皆拜谢官人。州官及大队人马离村而去,自此,“双庙村”就改为“耿庄”了。
【村情概况】
耿庄村,位于王庄镇政府西北一公里处,北与小铺乡中寺接壤,南与莫庄村连村,东与窦庄相连,西与邢行村相望,全村人口1280人,党员47人,5个生产小组,耕地1100亩,姓氏有耿、李、郭、张、四个姓氏。
历史沿革:自明初迁居以来,隶属直隶省大名府浚县中寺所,清雍正后,属于卫辉府浚县道口递运所,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平原省濮阳专区滑县十三区,1954年归河南省安阳专区滑县王庄乡,1984年归属濮阳地区滑县王庄乡,1986年后重归安阳滑县王庄乡(镇)管辖。
学校:
王庄镇实验小学
王庄镇实验小学
王庄镇实验小学,位于莫庄村西部,始建于1989年,学校占地面积9465平方米,由耿庄村、莫庄村村民集资兴建。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该校的建设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标准。该校生源来自耿庄村、莫庄村、窦庄村、邢行村和莫洼集,服务半径2.5公里,教学覆盖8500余人。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43名。学校配备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每班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空调。
该校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县“优秀家长学校”、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镇“全面检查一等奖”、省“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市“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奖”、县“绿色学校”、“安阳市数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镇“庆六一文艺汇演一等奖”、“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河南省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央教科院课题研究单位”。“滑县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先进单位”,“滑县节能减排先进单位”,滑县“书香校园”,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评估先进单位”,“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特色项目学校”。“县级卫生先进单位”,“滑县健康促进学校”等。
王庄镇金起点幼儿园
王庄镇金起点幼儿园,位于王庄镇耿庄村西南部,园所占地七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是一所由教育局批准成立的民办幼儿园,办园人耿电川。该幼儿园配有幼儿多功能活动室、多媒体放映室、游戏活动室、幼儿住宿室、卫生间、办公室、会议室、保健室、门卫室等,园内一切设施设备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设置。各班级均配备了空调、标准的幼儿桌椅、睡床,电子琴、玩具柜、图书架、多媒体,有符合卫生标准的毛巾架、茶杯架、保温桶和紫外线消毒灯等,能同时容纳180名幼儿。
村中手工业:耿庄的传统手工业种类较多,大部分兴起于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很长时间以来,这些手工业,是许多家庭的经济支柱产业,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民生。这些手工业和传承人分别是:
油坊:始于清朝中期,传承人耿家义(现年80岁);
粉皮:始于清朝中期,传承人耿电川;
药铺:始于建国前的抗战时期,村医耿树秀,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其弟耿树录传承家风,直到现在,长期坚持给村民义务就诊;
铁匠剪炉:始于民国时期,传承人耿尚雨;
马车铺:始于民国时期,传承人李合成;
馍铺:始于清末,传承人耿尚新;
油条铺:始于民国时期,传承人耿家想;
织布物件:杼、梭绑制,始于民国,这项手工业,全村人都曾长时间参与,是村中一项较长时期的手工业;
豆腐:始于民国时期,直到现在,传承人耿家庆还在做着,耿庄豆腐老招牌,深受附近相邻喜爱。
村中名人
“名医世家”:耿纪堂(1897年——1954年)、耿树秀(1924年——1985年)、耿树录(1933年出生,现年87岁),耿树秀为长子,耿树录为三子。他们三位,是村中德高望重的医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传承家风,深受村民爱戴颂扬。
耿朝柱:清末浚县县衙班头。
耿树楼:滑县人民医院前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泌尿专家,毕业于郑大。
村中文化娱乐
耿庄青狮
耿庄青狮,俗称“门狮”,是一种古老淳朴的民间文化娱乐表演。相传,乾隆年间,在耿元翰的倡议下,与村人共创造青狮一对,高二米五,长六米,狮头直径一米二,腰围三米三,狮头形象逼真,狮身栩栩如生,每只重量四十公斤,方圆百里,被尊为“狮会之冠”。后来,耿庄村成立“青狮玩会”,始游八方,串演四邻,与周围多个村庄联合发起“中寺会”,时称“火神盛会”。
耿庄门狮
火神庙从中寺迁至邢行后,耿庄门狮表演,有五人配合操作,配以牛皮大鼓,大锣,大鎬,大钗,号角,三响枪等,外配十六面镶边飞龙飞凤大旗,乐器声响,惊天动地。
耿庄门狮,为开道先锋,狮之起舞,以擂鼓为号,行走如猛虎下山,挫扫群雄,口衔绣球,如蛟龙吸水,气吞山河。火神盛会,威武雄风,独占鳌头,舞狮者,个个身手敏捷,骁勇善演,演出盛况,精彩空前,一时名震四方。耿庄门狮表演,气势磅礴,巍巍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时光荏苒,耿庄门狮,历经几次盛衰,至今有二百六十年的历史。
村中庙宇:老奶庙、关爷庙、菩萨庙。
村中古会:二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邢行火神盛会,包括耿庄在内的十几个村庄的各种文化娱乐表演齐聚邢行,各村表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古会盛况,堪称“滑县二月庙会之最”!
【村中故事】
名医世家的故事
在耿庄,人们至今缅怀着两位村医,他们父子,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提起他们父子,村民们都激动不已,感恩之状,行于言表。
耿纪堂,1897年出生,他自幼学习医术,通晓民间多种偏方治疗,年轻时开始行医。他医治好过许多病危患者,村里人都称他为“民国神医”。最让人们称颂的是,他给穷人看病,不收药费。
有一年,麦收刚过,中寺集的耿连如赶着马车,拉了一大车麦子,朝耿庄驶来。
中寺集的村民,见耿连如赶着马车往村外驶去,有人说道:“他在耿庄耿纪堂那里看好了病,欠下了许多药帐,那一车麦子,是去还药帐的!”
马车来到耿纪堂的药铺门前,停了下来,耿连如朝药铺里喊道:“耿大夫,我来还你药帐了!”
耿纪堂听到喊声,从药铺里走了出来,他指着一车的麦子,问道:“今年麦子丰收了,你打了多少麦子?”
“除了这一车,家里还有几担。”耿连如回耿纪堂说道。
“剩了几担,妻儿老小能吃一年否?你家的情况,我又不是不知,你的药费帐,我早就勾掉了!”耿纪堂摇摆着手,说道。
“那怎么能行?你救了我的命,我全家人感恩戴德,药帐欠了那么久,深感亏欠啊!”耿连如语音颤颤地回道。
“你拉回去吧!这一车麦子,是你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你的药费,我不收了!”耿纪堂说道。
耿纪堂免收药帐,令耿连如诚惶诚恐,感恩之言语,哽塞于喉。耿连如拉着耿纪堂的手,扶耿纪堂立于药铺门前,“噗通”一声,耿连如双膝跪倒,哭说道:“三年医治,救我性命,欠药帐多年,我已感不安。今年开春,我就对家里人说了,一家人要省吃俭用,今年,一定要还了您的药帐!今年的麦子,收成还行,一共打了三场,没往家里拉一个籽,刚我说剩了几担,是怕您顾念我妻儿老小不肯收帐。耿大夫,您的医术精湛,医德令人折服,救穷人性命,免收穷人药帐,我们没齿难忘!”
耿纪堂搀耿连如起来,嘱咐道:“不收你的药帐,是为了你的家人,一年里免受饥荒,回去吧,照顾好你的孩子和妻母!”
耿连如赶着马车,回中寺的路上,一怀感恩,他扬鞭催马,满脸是泪。
救了穷人性命,免了穷人药费,耿纪堂如此的高风亮节,被众人称赞,村民们都称他为“名医耿大善人”。
1951年冬,耿纪堂病重。躺在病床上的耿纪堂对长子耿树秀、三儿子耿树录说道:“把药房里的账本拿来,给我看看!”
药房里的账本,足足可以装满几个麻袋。耿纪堂翻阅着泛黄的账页说:“这里头,多是穷苦乡民,催他们还账,等于夺了他们的饭碗,刚刚建国,百姓生活、经济民生亟待恢复,他们的药费,就免收了吧,那些账本,在我离世之前,统统烧掉吧!”
遵照父亲安排,耿树秀、耿树录把药房里的账本用麻袋装了起来,拉到了耿庄村东头的坑塘边。泛黄的账本,堆积一片,耿树秀一把火燃着,烧了起来。
药账本燃烧着,那熊熊火焰,页页星火,飞扬闪烁,那火光,如一座丰碑,暖在了乡民心间。免收许多家庭的药帐,极大促进了村民的生活安康。许多围观的村民,捧头掩面,涕泪泣殇。
1954年,耿纪堂病逝。出殡那天,耿庄全村百姓,家家出供,吊唁耿老。据村中老人讲,送殡的人群,排着长龙,哭声痛彻,声声嘶竭。
父亲去世后,长子耿树秀子承父业,他秉承家风,世袭父辈医德,潜心研究民间偏方医术,名声日渐远播。来自周边村庄、浚县杨堤、延津等地的看病者,络绎不绝,门庭如市。在经历了老县城洋人分院诊所以及车店联合诊所的长期学习历练之后,耿树秀的医术更上一筹,他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村民们都称他为“耿二代神医”。
1985年,耿树秀去世。在耿树秀行医期间,延津有一病号,经过一月治疗,身体康复。这个病号,家庭贫困,在耿树秀这里欠下了一大笔药帐。多年之后,延津病号的家里经济好转,他做了一面感恩的锦旗,赶着骡车,来耿庄感谢恩人。骡车上,两个人抬着锦旗,几个人在敲锣打鼓,锣鼓喧天,路人纷纷围观。
他来到耿庄,得知耿树秀已经去世,在去世前,所有的药帐也都全部毁掉了。
延津病号很是伤怀,他来到了耿树秀坟前,三叩首二十四拜,虔诚感谢之情,行于言表,一旁村民,无不垂泪赞叹。
此后,三兄弟耿树录(现年87岁),接手了“耿家药铺”,他传承家风,世袭医德。直到现在,将近90岁的耿树录老人长期坚持着给村民们义务就诊,村民们尊称他为“义诊先生”。家庭有困难的,多年行医中,积攒下来的药账,他也一笔勾销了。
耿纪堂父子三人,行医百年,救死扶伤,免收穷人药费,被传为“耿庄佳话”。至今,依然备受颂扬。
村党支部书记:耿电川
撰稿:王海晓
审定:刘泉
督导:王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