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几年前的江口沉银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76,000多件文物,其中包含大量的金银器、锭,数量众多的金、银和铜币,以及十分罕见的国宝级文物金册和金印等。这一发现不但印证了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民间传说,同时也佐证了张献忠宝藏的存在。
江口沉银
张献忠性情勇猛且狡诈,嗜杀而贪财。他每到一地,除了杀土豪劣绅和大明宗室,就是收集金银财宝,在短短几年时间就积累了巨量财富。
张献忠塑像
据传说,他曾经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不算普通金银,光是奇珍异宝就装满了24栋屋子。历史学家估算其财富至少为白银千万两,按照粮食的购买力换算成现代货币,这笔财富则至少相当于30亿元人民币。
江口沉银
清军入关之后,流寇本性的张献忠,自知守住蜀中已是不可能,于是派部下将自己的大量财宝藏于四川各地。其中有文献记载的张献忠宝藏有锦江水藏锢金宝藏、岷江宝藏、黎雅二十万金宝藏、峨眉山普贤峰宝藏、青城山普照寺宝藏,一共五处宝藏。
江口沉银金锭
二、成都锦江水藏锢金
《明史·流贼传·张献忠传》“ 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
此处宝藏,载于正史。江口之败后,仓皇败退的张献忠将自己的一部分金银财宝藏于成都锦江之中。根据《明史》的记载来看,他藏宝的办法类似于江口沉银的考古办法,在枯水期截断锦江,在河床上挖坑藏宝,并用九具石牛定位,然后再放水冲平。
江口沉银蜀王金印
这一处传说中的宝藏,可以说在江口沉银发现之前名气是最大的。1939年,大军阀范绍(范哈儿)曾出资两万银元成立“锦江淘江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发掘这处宝藏。经历两三个月的发掘,除了出土少量文物和一只石牛之外,只有两三筐铜钱。结合结合历史资料来看,这处宝藏有很大概率是存在的,且这处宝藏至今依旧没有被发现。
江口沉银银锭
二、岷江宝藏:新津渡说、青神江说、江口沉银说
由于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张献忠宝藏沉于岷江的说法得到了考古证实,但是江口沉银实际上是被动的,是因为运载宝藏的船沉没才形成的。但根据文献记载,在新津至青神近百公里长的岷江江底,不只有江口一处藏宝地。
江口沉银遗址
《蜀难纪略》:“所聚金银,以千余人运之江干,三月始毕。至是,测江水浅处,多支流以杀其势,一如决河法;水涸,于江底作大穴,投以金银;而杀运夫于上,后覆以土;仍决江流复故道。后续有所得,俱刳木成鞘,运至新津江口,载以千余艘,将为顺流计至巫峡投之。”
明朝末年,沈荀蔚在他的《蜀难叙略》里记载了新津渡藏宝的相关线索。在江口之战发生之前,张献忠派遣三千民夫,将自己的一部分金银运到了距离成都府九十里的新津渡江边,以分水法使江水干涸,在江底挖坑埋银,并将民夫全部处斩,以防走漏消息。
木鞘
清初蜀中三杰之一的费密,曾经在华阳侯杨展麾下任职,亲历江口之战。费密在他的《荒书》里说:“正月,献忠尽括四川金银作鞘,注彭山县江。杨展先锋见贼,焚舟,不知为金银也。其后渔人得之,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川南为饶。”
木鞘
这段话所记述的正是后来震惊考古界的岷江江口沉银遗址。清顺治三年三月,张献忠和华阳侯杨展在此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水战,张献忠败于火攻之计。许多载有金银财宝的战船被焚毁,沉入江中。杨展得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充作军费,上川南也因此成为富饶之地。
疑似火烧痕迹的西王赏功金币
根据后来的考古发掘来看,这段记载基本是准确的。虽然费密认为张献忠的宝船沉没在青神江段,但是在岷江江口沉银出土的许多文物多有火烧痕迹,杂乱无章在于河底岩石缝隙之中,张献忠盛放金银财宝的银鞘也被发现。故而笔者认为江口沉银和青神江宝藏实为同一处。
蜀世子宝
另外,既然能够证实江口沉银是意外而不是故意为之,那么张献忠为什么会把这么多的金银财宝装在船上呢?我想他的这次意外沉银,很可能是为了把宝藏运往埋藏地,而这个埋藏地可能在依旧还在岷江之中。
三、峨眉山普贤峰顶宝藏
船山先生王夫之,在他著的《永历实录》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张献忠辇金银至峨眉山,瘗之普贤峰顶,宜敕展发窖赍送赴阙,以供国用”。
峨眉山
根据《永历实录》记载,南明永历朝重臣刘尧佐,曾经给永历皇帝上书,他听说张献忠曾用大车拉着金银财宝,藏到峨眉山顶的普贤峰顶上,希望朝廷下旨,让广元伯杨展发掘这批宝藏并送来广东肇庆,兵部左侍郎王化澄也赞同这个想法,后来估计是没有找到。
关于这处宝藏,笔者认为其真实性不大,根据历史记载来看,张献忠所藏的宝藏大多在水下,或者穿石为洞。明目张胆的用大车金银财宝拉到山顶上,似乎不大可能。况且《永历实录》是引述刘尧佐的话,不具备可信度。
永昌元帅印
四、黎雅二十万金宝藏
蜀王刘文秀遗表:“北兵日逼,国势日危,请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可以充饷……臣兵二万在黎雅间埋金二十万,臣之将郝承裔知之,请驾幸蜀就十三家之兵,出营陕洛,庶可转败为功!”
顺治十五年四月,蜀王刘文秀病逝于云南,临终之前曾经上表给永历皇帝提到这个藏于“黎雅间”的宝藏。所谓“黎雅间”,其实就是指今天的四川汉源县和雅安市之间的某个地方,至于后来永历皇帝有没有发掘出来,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记录。
从这段话可以获知两个信息,第一个是张献忠宝藏确实存在,而刘文秀发掘出了其中一个,否则“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就无法解释;其次在黎雅间还有一个宝藏。依笔者看来,这个黎雅二十万金的宝藏应该是确实存在的,但恐怕已经被南明发掘出来。
五、青城山普照寺宝藏
虽然青城山普照寺宝藏,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但是结合地方县志和民间传说可以合理推断,这个宝藏应该是确实存在的。
普照寺前身是一个由殷姓家族废弃祠堂改建的“金花庙”。房不过一间,僧不过过两三人,实在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庙,后来被张献忠所焚毁。康熙年间,九世祖心莲和尚云游至此,修整断壁残垣,重新立庙。
普照寺
从乾隆三十年开始,在此后的百余年时间里,普照寺耗资巨万,大兴土木,扩充田产,至道光二十九年已成为川西地区最大的寺庙之一。
《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经楼记并赞》:“道光庚子,接代鉴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诚所结,可格苍穹,即于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劳雕琢,不烦辇运,自致良材以显名胜。灵峰于是因旧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广厦数十楹。”
从《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经楼记并赞》来看,普照寺的修建过程显得相当奇怪,耗资二十万两白银的寺庙修建工程,既没有朝廷拨款,也没有信众布施,这个资金到底从哪里来?又说“山裂石出,不劳雕琢,不烦辇运,自致良材”,也就是说在修建普照寺过程中所使用的石头是天然生成的,这也不符合科学道理。更加巧合的是普照寺之所以能发扬光大,与当时的寺院住持九世祖心莲和尚关系密切,而心莲和尚实际上早年曾是李定国部下。
普照寺
据《灌县县志》所说,在张献忠兵败被杀之前,曾经派遣自己的义子张可旺驻扎于灌县,并征召民夫石匠于大观镇青峰山采石,达半年之久。民间盛传张可旺这次采石实际上是穿石为洞,修建了一个藏宝密库,用来存放张献忠宝藏。
我们依照常理推断,张可旺可能确实在青峰山藏了宝藏,而普照寺被焚毁则是为了掩人耳目。后来张献忠兵败被杀,李定国南征缅甸,抗清形势已经极其不乐观。作为李定国的部下,心莲和尚来到普照寺其实是为了起获宝藏。但是出于某种未知原因,选择了出家为僧,并没有返回李定国军中。时过境迁,心莲和尚将这批宝藏起获,并用来发展建设普照寺。所以才会出现“山裂石出,不劳雕琢”和“不加募助,添修广厦数十楹”的情况。
六、结语
由以上文章可以得出结论:张献忠宝藏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其中一部分已经被发现或发掘。结合历史资料来看,张献忠宝藏价值不菲,规模较大,江口沉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在当时就已经被杨展获得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否则难以达到“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川南为饶”的规模。在后来的300多年时间里,或民间或官方都曾组织过人力发掘,又陆续获得了一些金银财宝,等到前几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还能获得76,000多件文物,可见其规模之大。有历史学家统计之后得出结论,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甚至还没有到张献忠宝藏的百分之一。
综上所述,“江口沉银”仅是张献忠宝藏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宝藏或藏于某处等待发掘;或随大西军的覆灭而不知所踪;或已被人发掘出来重见天日……但无论如何,这些宝藏都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现和发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真相和还原历史原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