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清朝的小皇子有多苦?吃不饱、穿不暖、见不到妈、学业重,换你你愿意吗?

清朝的小皇子有多苦?吃不饱、穿不暖、见不到妈、学业重,换你你愿意吗?

清朝的小皇子有多苦?吃不饱、穿不暖、见不到妈、学业重,换你你愿意吗?在魔都,多数孩子的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到了幼升小又是一层考验。许多小学,一年级都默认拼音或者算术这些孩子应该提前在幼小衔接补习班里学好了。这意味着

在魔都,多数孩子的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到了幼升小又是一层考验。

许多小学,一年级都默认拼音或者算术这些孩子应该提前在幼小衔接补习班里学好了。

这意味着,如果让孩子在幼儿园啥也不学,那么在升入小学后,孩子会被班上其他起步早的同学远远甩在身后,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多数家长还是会选择从小班开始就给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学习多门课……

有的网友看了就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但是,古往今来,越往上看越会发现,越成功的家庭越早重视教育。

远的不说,就来看看那些清朝皇子的课表!他们在学业上的刻苦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当平民娃还在睡懒觉,皇子们已经在读书

清朝的小皇子们似乎一生下来就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点,然而,他们光芒万丈的外表下,其实也掩藏着千锤百炼的现实生活……

清朝皇室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和培养皇子独立自主的性格,皇子或皇女从呱呱落地起就需要断绝母子亲情,要离开他们的生母而交由乳母抚养,新出生的皇子只能在母亲身边待一两个月,之后就会被送到专门的机构抚养照看。

顺治皇帝就曾经在谕旨中抱怨说:“自己自幼和母亲孝庄分开居住,几个月才能见母亲一面。”

然而母子俩相见时,也要按照规制来——言语交谈不能过多,更不要说像平常人家母子那样亲亲抱抱举高高。

档案清宫太监_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命运

不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也就算了,更惨的是皇子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待遇也和我们老百姓想象的相去甚远。

皇子并不是锦衣玉食宠上天,衣食都实行严格的半饱、半暖政策。吃饭上一天吃两顿饭,每顿七分饱。穿衣上四季服饰也只穿七分暖。

据溥仪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中说,他觉得自己的胃病就是小时候挨饿饿出来的。

档案清宫太命运_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监

到了六岁,别人家小孩可能还在玩泥巴,但对于从开口说话就在学礼仪、学规矩的皇子来说,他的童年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几日,皇子便要在钦天监算出的开学吉时,穿戴上谙达准备的小冠小靴小袍褂,去上书房上学了。这跟现在六岁上小学一样。不过皇子们是算虚岁而非周岁,其实比现在上小学提前一年。康熙皇帝上学更早,五虚岁就入学了。

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监_档案清宫太命运

清朝皇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开始,就无比重视皇子教育,对皇子进行了多方位的培养。从乾隆开始,便把皇子们上学的书房定在乾清宫东侧的“尚书房”,道光以后改称“上书房”。

档案清宫太命运_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监

皇帝在乾清宫处理政事时,便能听到皇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时不时地还可以去上书房溜达一圈,偶尔还带着大臣一起去,检查一下皇子们有没有好好用功,兼任了教学巡查组和教导主任的差事。

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皇帝对小皇子们要求最严格,他甚至每天去两趟书房,亲自抽查皇子们的背书写作业情况。谁要是背不上来,或者作业里面有错别字,那就要挨罚。如果被看到上课打瞌睡,或者敢跟老师顶嘴,那这个小皇子可就更惨了,直接上体罚。

通常皇帝不会亲自动手,而是让太监们,用教鞭打皇子的手心,或者用手拧皇子的脸。总之要让他们记住,不守规矩,不好好学习,哪怕你是皇子,也得吃苦头。

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命运_档案清宫太监

清朝规定,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时至下午3时,共计10个小时。但实际上,皇子们凌晨四点便要到书房复习前一天的功课了。康熙皇帝曾规定,每一篇功课必须诵读120遍。而放学时间,有时候老师会拖堂到5点。

放学了,也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了,只能说是文化课这部分结束了,接下来皇子们还要去上体育课,学习骑马和射箭……一直学到太阳落山才算真正放学。

档案清宫太监_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命运

皇子们一年四季,天天要上十几个小时的课,至于什么时候放假休息?那也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五天,除夕也不放假。

皇子们从六岁要一直上学上到十五岁左右,他们除了学习满文、汉文、骑射之外,其他内容也会依情况调整。

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命运_档案清宫太监

一般规定皇子年满6虚岁时,每天天不亮,就需要穿上朝服和王公大臣们一起到乾清宫上朝,小皇子们甚至连乾清宫高大的门槛都跨不过去,只好让太监抱过去。

此外皇帝也会带皇子出巡,增广见闻,也让皇子有各种办理政务的实习机会,德宗载湉在翁同龢的安排下读西学,太后也曾请身边的女官裕德龄教载湉英文。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切严格的教育,都是为了确保皇子们成长为一个有德之君。事实也是如此,清代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整体素质很高的一批皇帝了。

皇帝是最有权力的人,皇子是未来的皇帝,他们都这么努力读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懈怠呢?

一句话,不怕别人比你优秀,就怕别人比你努力。

无论哪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教育都不轻松

从前我们小时候念书,经常会听到说:国外的孩子们没有作业,没有考试,童年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学会玩!

那时,内心充满了羡慕……

直到后来我们也有了孩子,才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国外有没有这样的童年?

有的,但……

只是底层的孩子才有岁月静好,中产及以上的孩子都是负重前行。

了解美式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在美国,所谓的宽松教育都是留给穷人的,而精英家庭则在子女教育上显得“野心勃勃”,“鸡娃”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的作者安妮特·拉鲁和她的研究团队,曾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前后断断续续地采访了88个家庭,跟踪观察了12个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后发现:美国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父母,在育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档案清宫太监_档案清宫太命运_清宫档案

美国工人阶层及住在贫困街区的孩子对待学习确实更轻松、也更“快乐”,他们的小孩放学后往往无所事事,要么在家看电视或者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耍;作者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自然成长”。

而富有家庭的小孩,日程从早到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周末也极少有休息的时间。这些家庭会有组织地去培养孩子的认知、天赋、团队协作及领导能力,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协作培养”。

看看20年前的美国父母,已经在为孩子安排这种“超级日程表”了。

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命运_档案清宫太监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调查也发现,精英阶层的家庭薪资待遇更高,也更重视子女的教育。

富裕家庭的父母会花大量时间陪子女读书,并完全按照日程安排子女跳芭蕾、踢足球、学编程、参加课外项目等等活动。要是遇上多子女的富裕家庭,光是处理孩子们上下学的接送,就是一项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作业。

档案清宫太命运_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监

美国高校在录取招生时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而个人能力的体现就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这些活动普遍需要较高的费用。一个夏令营、一场小活动、一次辩论赛,累计起来,费用高昂。

而针对贫困家庭,他们可能连居住的地方都十分偏远,除了手里的课本,他们见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

中产家庭的孩子,在学生时代拼命地学习,拼命地积累知识,拼命地培养各种特长。

而当他们和穷人孩子今后一同踏入社会,从知识储备、眼界到教育经历,将会自然而然形成鸿沟。

档案清宫太命运_档案清宫太监_清宫档案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的作者,十多年后又选了同样的调研对象做调查,写出一本《不平等的成年》,书中描写了当年那群孩子的现状。

小时候,玩得很开心的穷人孩子,和被爸妈逼着不停学习,不停到处参加课外活动的中产小孩,这些孩子长大后还是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中产的孩子大部分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一人受雇于专业部门,且都背负着相当大的经济压力,和中产孩子相比晋升机会非常有限。

由此可以看出,强者利用教育的力量,令子女(至少在学业上)更强,富裕的家庭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他们的下一代只会越来越优秀,从而阶层越来越固化。

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太监_档案清宫太命运

有家长说,我始终觉得他们这样活得太累,自己累,孩子也累!要知道我们又没有皇位要继承,从小学那些有的没的有啥用?我根本不要求我的孩子长大后取得多么高的成就,我只想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高高兴兴的随心所欲的长大……

如果家长能坚持这种心态也未尝不可!那就让孩子有个快乐的一生,一辈子不要给他负担和压力。

千万不要等孩子上学了跟不上了,又开始着急上火,一旦被老师叫去学校了,又开始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人家行你不行?不要孩子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好大学时,天天在家骂骂咧咧!

因为你要明白,你希望孩子能够有快乐的一生,不能说你想让他快乐的时候就让他快乐,不想让他快乐的时候就听你的吧?

小的时候让他自由成长,该为他考虑的时候不为他考虑,等到大了,却又把责任都推卸到孩子的身上……怪他不争气,却从未反思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档案清宫太命运_档案清宫太监_清宫档案

教育拼的不仅是父母,更拼的是一个家庭的格局。

一个家庭,他能站得高,看得远,那他的孩子便能在宽阔的视野中,拥有更多的人生选项。

并不是放任自流玩泥巴的童年才是“快乐童年”,那些在上着各种兴趣班的孩子,那些放学之后去画画、学乐器、练舞蹈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未必就不快乐。

其实有很多孩子非常喜欢去上各种兴趣课,因为从中他们能发掘到很多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从中他们也获得了快乐和自信。

要知道,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是自己学业的主人。家庭是会影响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但最终孩子会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取决于自己。

越努力的孩子,未来越有出路。

上一篇: 清宫轶事:帝王将相的二三往事
下一篇: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条分缕析,眉目井然(下)韦力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