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见于记载的67位后妃中,宜妃与德妃是被人提起和讨论最多的两位,小编经过盘点和对比后发现,两人在近50年的后宫生活中,有太多的交集和相似之处,很有意思。
康熙德妃乌雅氏(康熙德妃生了几个皇子)
德妃乌雅氏,家族世居哈达(今辽宁开原),曾祖父额亦根率领族人国初时来归,原属于满洲正黄旗包衣。
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曾随皇太极征战朝鲜,因追获斩杀用鸟枪偷袭射杀扬古利额驸的朝鲜小卒被授为男爵,后又多次从征,屡立战功。加一等都尉,任佐领,缘事削爵。
父亲魏武(又作威武)任包衣护军参领(正五品武职)。叔叔岳色任司祚官,内务府掌仪司属官,掌供祭祀所用俎食。
而宜妃郭络罗氏,家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国初时宜妃的曾祖父阿凯随同常舒、杨舒两兄弟率领族人来归。努尔哈赤对他们非常重视,还把自己女儿嫁给杨舒。在建立八旗制度后,常舒、杨舒等族人也都归入镶黄旗。
宜妃的曾祖父阿凯曾是皇太极的侍卫,祖父安塔穆自顺治三年到康熙三年一直担任盛京佐领,并掌盛京关防印。宜妃的父亲三官保自康熙四年起一直任盛京佐领(正四品)。
虽然就家世而言,两个人出身都不高,但因盛京是清朝龙兴之地,是清朝的后方根据地和大本营,清军入关后,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在盛京担任重要职位官员的也基本都是皇帝的亲信。
所以相对而言宜妃家族应该与皇帝的关系更密切。
德妃乌雅氏名玛琭,出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十九日,(与康熙生日三月十八仅差一天)。
据相关满文宫廷档案记载,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在一年一次的内务府选秀中,16岁的乌雅氏入选成为宫女,同期被选中的还有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妞妞(即康熙定妃万琉哈氏)、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双姐(即康熙良妃觉禅氏)。
宜妃郭络罗氏名纳兰珠,是康熙十六年正月选秀入宫的,这一年宜妃也是16岁,而她的姐姐布音珠五月时也被选入宫中,当时已是个25岁的寡妇。
清初皇帝纳寡妇不是什么稀罕事,皇太极最宠爱的海兰珠当时也是个26岁的寡妇,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之前也嫁过人,而郭贵人和宜妃姐妹同年入宫,很可能是因为姐妹俩长得都很漂亮,都是大美女,康熙自然就都笑纳了。
乌雅氏虽在康熙十四年入宫,但一开始并没有获得康熙青睐。反而是康熙十六年入宫的郭络罗氏姐妹则一开始就颇得圣宠,在当年八月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时,妹妹纳兰珠被封为宜嫔,位于七嫔之六。
入宫当年就能获封一宫主位,在康熙的后妃中是非常少见的,姐姐也被封为贵人。
宜嫔姐妹的盛宠和风光肯定会引来后宫众人的嫉妒,而且一向注重后宫和谐,希望皇帝雨露均沾的孝庄太皇太后自然也不会允许宜妃姐妹独占盛宠,而向来注重平衡之道的康熙自然也会注意这一点。
容貌秀丽、谨慎规矩的乌雅氏便进入了众人的视线,受到康熙的青睐,并一朝有孕,开始登上后宫的舞台。
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封后才半年的钮祜禄氏皇后去世,佟佳贵妃成为后宫中位份最高的女人。十月三十日,乌雅氏生皇四子胤禛,入养佟佳贵妃名下。第二年十月被单独册封为德嫔。
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二十七日,郭贵人生康熙第六女,后序齿四公主,即固伦恪靖公主。十二月五日,宜嫔生皇五子胤祺,入养仁宪皇太后宫中。
一个养在佟皇贵妃名下,一个养在皇太后宫中,皇子能被这两位宫中地位超高的二人养育,虽说是莫大的恩宠,但自己亲生的第一个孩子,却不能由自己亲自养育,德嫔和宜嫔也算是同病相怜了。
只是宜嫔比德嫔更幸运,因为皇五子胤祺入养太后宫中,但还是称呼自己额娘的,母子关系一直也很不错,而皇四子胤禛被佟佳贵妃抚养,只称佟氏为额娘,德嫔成了外人,这成了她心里的痛。
就在宜嫔生下皇五子胤祺两个月后,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时,德嫔又生皇六子胤祚,养在自己名下。从此德嫔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胤祚身上,因此和胤禛的关系也日渐疏远。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康熙第二次大封后宫,贵妃佟佳氏晋封佟佳皇贵妃,孝昭皇后之妹钮祜禄氏封贵妃,惠嫔、宜嫔、德嫔、荣嫔四人一同晋升为妃,也就是康熙早期有名的惠妃、宜妃、德妃、荣妃四大后妃。
惠妃和荣妃都是康熙早年的嫔妃,分别是皇长子胤褆和皇三子胤祉生母,与此时正得盛宠的宜、德二人情况不同,而且封妃时德妃已有6个月身孕。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十五日康熙第二次东巡盛京,驻跸宜妃之父三官保家,这对宜妃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和荣耀。
康熙一行五月返回京城,六月初一日,德妃生皇七女,八月即殇。但很快德妃又有了身孕,而且这段时间怀孕的还有佟佳皇贵妃、钮祜禄贵妃、宜妃姐妹,一年之中5人怀孕,康熙的雨露均沾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一年是宫里最热闹的一年,六月十九日,佟佳皇贵妃生皇八女,闰六月殇。七月二十三日,宜妃姐姐郭贵人生皇子胤?,小皇子11个月后病逝,未序齿(实际康熙第十九子)。八月二十七日,宜妃生皇九子胤禟,养在自己名下。九月二十二日,德妃生皇九女。十月十一日,钮祜禄贵妃生皇十子胤?。
因为皇七女、皇八女的连续夭折,所以康熙才决定将德妃所生皇九女由仁宪皇太后抚养,皇九女健康长大后序齿为五公主,即固伦温宪公主。
在康熙众多的儿女中,只有宜妃所生皇五子胤祺和德妃所生五公主是仁宪皇太后抚养长大的,对宜妃、德妃而言也是颇有些微妙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初七日,宜妃生皇十一子胤禌。七天后,德妃所生皇六子胤祚夭折了,年6岁。德妃伤心不已。
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德妃又生皇十二女,一心希望是个小皇子的德妃颇有些失望,十月初一日参领海宽之女章佳氏生皇十三子胤祥,深知德妃心思的康熙将胤祥交给德妃抚养。
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章佳氏又生皇十三女,康熙将其交给已有三子却没有一个女儿的宜妃抚养,小公主长大后序齿为八公主,即和硕温恪公主。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宜妃、德妃年龄偏大,宫里开始陆续涌现年轻的新人,章佳氏就是其中较受宠的一个,而康熙将她的一双儿女分别交给宜妃、德妃抚养,可见对两人的重视和宠信。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德妃又生皇十四子胤禵。此时的德妃已经29岁,胤禵是她生育的第六个孩子也是最后一个,而她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自己亲生的小皇子。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病重的佟佳皇贵妃封后第二天就去世了,谥号孝懿皇后。而自幼养在她名下的皇四子胤禛已经12岁,此时又回到生母德妃身边。
但母子二人多年的疏离和冷漠已经很难再彼此亲近了,更何况德妃此时所有的精力都在幼子胤禵身上,更无暇顾及已经长大的胤禛了,对养在自己名下的胤祥也常常忽视。
而对于胤祥的遭遇,胤禛应该说是同病相怜,感同身受,于是比胤祥大8岁的他担负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也因此自幼喜怒不定,和其他皇子关系一般的胤禛却和胤祥关系密切,成为死党。
而仁宪皇太后抚养长大的五阿哥胤祺,生的英气俊美,又心性善良,待人平和,对待祖母孝顺懂事,对待母亲宜妃敬爱有加,对待同母弟弟胤禟、胤禌友爱照顾,很有长兄风范,在一众兄弟中人缘也很好,颇得康熙的喜爱。
而皇九子胤禟因为与皇八子胤禩、皇十子胤?年纪相仿,三人从小玩在一起,也渐渐结成了死党。
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廿五日,宜妃所生皇十一子胤禌不幸夭折,年仅11岁。同年二月时德妃所生皇十二女也夭折了,年12岁,序齿七公主。
在康熙夭折的子女中,他们也是相对年龄比较大的了,同年失去子女的宜妃、德妃再一次同病相怜,不得不说两人的缘分还真是奇妙。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大封皇子,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都被封为贝勒,开始为康熙分忧解难,帮助处理一些政务。
七月时康熙第三次东巡盛京祭祖,再次驻跸宜妃之父三官保家,三次东巡,两次驻跸母家,对宜妃来说可算是莫大的荣耀。
第二年七月章佳氏病逝,康熙追封为敏妃,她的三个儿女:德妃所养皇十三子胤祥、宜妃所养八公主温恪公主以及敏妃所生十公主敦恪公主均都长大成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罢黜太子胤礽,第二年又被复立。
在这次废立风波中,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牵连其中,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
其中皇长子胤褆因为魇镇太子,被永远圈禁,皇八子胤禩也因被斥责妄蓄大志,勾结党羽,妄图谋害太子,被革去贝勒,锁拿拘禁,后来无罪释放,复封贝勒。
皇十四子胤禵因为替胤禩求情,情急之下出言无状,使得盛怒之下的康熙甚至拔出佩刀要诛杀胤禵,幸得皇五子胤祺紧紧跪抱劝止,皇四子胤禛及诸皇子们叩首恳求,才使康熙怒气稍解,避免了一场父子相杀的人间惨剧。
宜妃、德妃所生皇子在这场变故里深陷其中,相信二人心里也是惊惧又无奈。
康熙五十二年,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皇子们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夺嫡之争愈演愈烈。主要就是以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组成的四爷党,和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组成的八爷党。八爷党此前因受打击,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于是德妃亲生两个皇子便成为了夺嫡的热门人物。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
此次重用,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胤禵要被封为皇太子的预兆,甚至胤禵生母德妃也深信不疑。
康熙六一十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病逝于畅春园,承继大统的却是皇四子胤禛,让众人大为惊讶,甚至胤禛生母德妃都觉得不可思议。
《清世宗实录》记载,德妃听说胤禛即位后曾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永宪录》也记载德妃说:“我自幼入宫为妃,在先帝前毫无尽力之处。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
连德妃对雍正继位都如此看待,其余众人对雍正的态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没有心机、心肠直率的皇九子胤禟,因他多年来一直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筹谋多年却是一场空。
不甘心称臣的他,在康熙治丧期间,曾多次表现出对雍正的不敬与怠慢,甚至还忿然相争,这更加深了雍正对他的忌恨和不满。
只是甫登大位的雍正还不能立刻处理胤禟等人,毕竟八爷党在朝中还是颇有实力的。心有不甘的雍正便开始向胤禟的生母宜妃进行发难。康熙去世时,身患重病不能行走的宜妃乘坐四人抬的软榻前往奔丧,情急之下走到了德妃的前面。
但雍正认为自己的母亲德妃当时已经算是皇太后了,因此下旨斥责说宜妃此举“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同时还指责说“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此等处,尔总管理当禀阻,乃并无一言道及,亦难免罪。”并且扬言,“若仍前不改,定按国法治尔等之罪”。
虽然旨意是下给宜妃总管太监的,但指桑骂槐的意味是人都看得出来。
不久之后,雍正变本加厉,下令直接逮捕宜妃的翊坤宫首领太监张起用、何玉柱等十二人,籍没家产,发配边外。甚至宜妃姐姐郭贵人所生固伦恪靖公主的太监王士凤也被发往土儿番耕种,太监王明被发配齐齐哈尔与披甲人为奴。胤禟的太监李尽忠被发往云南极边当苦差。
雍正还降谕,如果他们不肯前往边疆之地,就去自尽,护送人员要报明他们自尽的地方,随行官员验看后烧毁尸体,将骸骨送往发遣之地。
此后不久,雍正以命胤禟前往西宁驻扎。胤禟托故数次申请缓行,雍正未准,并再次下旨谴责胤禟所属太监等身边人,胤禟无奈只好前往西宁。
临行时,胤禟请旨进宫与母亲宜妃道别,但却被雍正阻止相见,仅在宫外叩了几个头后含恨离去。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对宜妃母子真是痛恨到了极点。
虽然履受责难,宜妃对雍正的态度依然不卑不亢,没有半点妥协。而除此之外,雍正之母德妃也是处处和儿子唱反调。
新皇帝在举行登极大典之前,按规矩先要给皇太后行礼,然后再升御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但德妃根本不配合,拒不接受新皇帝的行礼。
《清世宗实录》记载,德妃推托说:“皇帝继承大统,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和祝福,但跟我毫无关系,来向我行礼,实在没有必要。况且先帝刚刚驾崩,我不穿丧服而穿朝服来接受新皇帝行礼,实在心中不安,所以,向我行礼的事儿,还是免了吧。”
但如果不按程序走,雍正的帝位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雍正只好亲自出面,再三恳请,众王公大臣又从旁苦劝,乌雅氏最后才勉强同意,总算顺顺利利的完成了登基典礼。
接下来,按规矩便是给皇太后上徽号了。雍正给母亲上的徽号是“仁寿”,这二字的分量不可谓不高,德妃也推辞不受,说:“安葬先帝的大事正在举行,我心情沉痛,没心思考虑别的东西,只希望新皇可以体会先帝治国的心思,众王公大臣忠心爱国,以保江山永固,四海升平,苍生有赖,我也感到光荣,远胜于接受什么尊号。”
除此之外,德妃既为皇太后,按照规定要搬到专供太后和太妃养老的慈宁宫或宁寿宫居住。然而,德妃却坚决不搬,一直住在自己的永和宫中。
不受礼、不接尊号、不移宫,德妃的三不行为使得雍正很是无奈和难堪,而这一切除了胤禛的登基出乎她的预料,更主要原因还是皇十四子胤禵的关系。
听闻康熙病逝的消息,远在青海的胤禵匆匆赶回奔丧,雍正谕令胤禵去看护康熙景陵,不许返回京师,甚至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不难看出,这是变相的软禁。
对此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的德妃,因此抑郁成疾,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崩逝于永和宫,终年64岁,最后谥号:孝恭仁皇后。她也是惠、宜、德、荣四妃中去世最早的一位。
雍正继位后,在整理康熙遗留的朱批谕旨中发现“料理宫闱家务事宜一纸”,其中谕令“有子之妃嫔,年老者各随其子归养府邸,年少者暂留宫中。”而且这样的谕旨还不只放在一处,可见康熙对此事的重视。
虽然对宜妃不满,但雍正也不得不按照康熙遗旨,允许宜妃出宫搬到儿子恒亲王胤祺府上居住。同时出宫的还有惠妃、荣妃、成妃、定妃共五人。
雍正三年七月,胤禟被革爵圈禁,第二年被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八月,定罪状28条,送往保定,戴枷监禁,并改名塞思黑。九月在狱中受尽折磨而死,年43岁。
皇五子胤祺因自幼养在太后膝下,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又秉身中正,始终未卷入九子夺嫡的政治风波中,雍正也挑不出他的错处来。
但即便如此,母亲和同胞弟弟连遭责难,而且胤禟被削除宗籍后,雍正甚至让胤祺一起参与为胤禟改名字,此时胤祺心中的悲凉可想而知,于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病逝,谥号“温”,年54岁。
两个儿子相继离世,尤其是胤禟的凄惨下场,让宜妃痛心不已,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宜妃病逝于恒亲王府上。在康熙朝荣宠一生的她,带着对新皇帝雍正的悲愤与不满含恨而终,年74岁。
宜妃去世第二年,雍正为前一年去世的胤祺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并将他葬于蓟州郊外的贾家山下。宜妃的灵柩直到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才被移葬入康熙景陵妃园寝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