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出版的一本叫做学史入门的小册子,里面收录了各位历史大家指导青年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的小论文,其中就包括胡如雷先生的巜如何研究隋唐五代史》一文,答主阅后觉得写得非常好,虽然他写的是研究隋唐五代史,但研究断代史,前一个朝代的历史同样重要。后边朝代的历史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但也应该有较深的认识。因此胡先生的这篇文章非常适合这个问题,里面还包括如何阅读史料等方法论。现选录如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必 须划清精读和粗读的詠围。我觉得《资治通鉴》、《隋书》、《旧唐 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亦称《五代史记》)和 《大唐六典》是应当精读的基本史籍,其中尤其是《资治通鉴》 一书,更应当经常反复地读,案头不可一日或缺。在精读上述 基本典籍的基础上再涉猎一些诗集、文集和笔记之类的书籍。 象《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五代会要》、《唐律疏议》及 《唐大诏令集》等书,如一时无暇通读,但起码也要经常翻检, 熟习各书的体例和大体内容,以便在进行考释和从事专题研 究时知道到哪一本书的哪一门中去查找史料。没有对上述有 关史籍的基本掌握,不但无法研究隋唐五代史上的重大课题, 就是想诠释几件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也会感到无从下手。
隋唐五代历时三百余年,而唐代就占二百八十年,所以阅 读上列几部精读史书,重点在于精读两《唐书》和《通鉴》。今人除能看到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 三卷外,已读不到唐朝建国后的“起居注”。除《韩昌黎集》保留 《顺宗实录》五卷外,其余历朝“实录”和''国史”已全部散佚。但五代人修《旧唐书》、北宋 人修《新唐书》和《通鉴》时,就是主要从唐朝“国史”和“实录” 中搜集史料的。今人虽然看不到历朝 “实录”和“国史”,但却能从古人的记载中知道各朝“实录”的 编纂人以及编写和修改“实录”的大体情况,这样就能根据编 写者的政治态度、党派立场,政治斗争的演变来判断这些需要 精读的基本史籍在哪些问题上有所回护,在哪些地方歪曲了 史实,对哪些历史人物进行了过份的溢美或有意的中伤。
此外,为了弄清唐、五代、北宋修史时隋唐二代史料在当时保存 的情况,不妨参考一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 斋书录解题》和王尧臣等人所编的《崇文总目》,知道一点古籍 著录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尤其是《读书志》和《书录解 题》二书,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此外如《隋 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 史•艺文志》也都是这一方面必读的史书。
我在开始读史书时,只是片面地留心搜集史料,而对史籍 本身注意得很不够,更谈不上进行研究了,后来才在这方面有 意识地进行补课。因此,青年史学工作者〜开始读某一部史 书,就要注意前人对这一部书有哪些研究成果。譬如读两《唐 书》时,不但要参考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陔余丛考》.王鸣 盛的《十七史商榷》及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等书,而且要 读近人岑仲勉先生的《唐史余沈》等书。此外如吴兢的《新唐书 纠谬》和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也应该加以参考。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其中有很多重要的 研究成果,更当着意吸取,不能有所忽略。除接受前人研究古 籍的成果外,自己还应当继续发现和力求掌握各部史书的特 点,只有尽量做到此点,才能在选择运用史料方面有所准绳。 譬如隋唐之际的很多跨代人物,在《隋书》本传中一般只写到 隋亡,入唐以后的经历就只能到两《唐书》中去查找了,这就是 《隋书》的特点之一。另外,《隋书》各志本来是《五代史志》,记 载内容远不止有隋一朝,实际包括了北齐、北周、梁、陈及隋各 代的史实,有时甚至远溯晋代。读《旧唐书》和《新唐书》,应当 每纪、每传、每志都两书对照起来钻研,掌握各书的优点与缺 点。
譬如《旧唐书》多照抄"实录”,虽然修史的人加工较少,但 保留了史料的原始面貌对我们却非常有利,尤其重要的是许 多诏令、奏疏、书信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对我们使用史料 可以说是利莫大焉。修《新唐书》的欧阳修是宋代的古文家,由 于过份强调“事增文省”,所以很多有价值的诏令、奏疏、书信 或则被完全删去,或则被略写得面目全非。李密讨隋炀帝檄 文是一篇农民起义的重要文献,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 传》中均付阙如,只有在《旧唐书》中全部保留下来了。再如 《新唐书》过份强调“文省”的结果,甚至连很多必要的年月也 都失载,而我们运用史料却首先就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性,在这一方面就只能求助于《旧唐书》和《通鉴》了。当然《新 唐书》列传也不是全不如《旧唐书》,如《黄巢传》就是新胜于 旧。此外,《新唐书》的“志”一般说来都优于《旧志》,尤其是 《兵志》部分为正史的首创,更具有突出的地位。《通鉴》一书的特点之一是附以《考异》, 司马光在《考异》中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考辨,而且引用了很多 后人已无法看到的典籍,这些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此外,胡三 省的注也有很高的价值。因此,读《通鉴》不能只重正文,必须 同时细读《考异》和胡注,有的时候,我简直还把《通鉴》当作工 具书使用,譬如两《唐书》的记载有难懂难通之处,一查《通鉴》 相应部份,不仅文义大白,而且有时能够发现两《唐书》的脱 误。有些偏僻的古地名在一般工具书及《地理志》上无从查考, 不知相当于现在的何处,一查《通鉴》胡注,就知道在元代的地 名,然后根据元朝地名按图索骥,就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了。因此,掌握了一部史籍的体例特点,是妙用无穷的。
研究隋唐五代史,还需全面掌握近世权威史学家的研究 成果和基本论点。陈寅恪先生是当代治隋唐史的泰斗,他的 “关中本位”论、“党派分野”论、“种族文化”论,在史学界都有 很大的影响。现在有的史学家继承、发挥和发展这些观点,有 的史学家提出一些实际是陈先生诸论的变态观点,也有一些 后起的史学工作者对陈先生的部分论点提出异议。不管怎 样,首先了解、掌握陈先生的成果是追踪学术发展历程的起 点。如果不知道《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 稿》这两部书的基本内容,就会对现在的一些学术争论感到茫 然。此外,读陈先生的书,还应当学习他那种索隐探微的治学 方法,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极端敏锐的洞察力,如果我们在 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又能象他那样细致地进行论证,一定可以 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果。
我开始自学隋唐五代史,在研读基本史籍方面走过一段 大的弯路,应当介绍给青年同志们,以便从中吸取教训。我第 一次是一部书一部书地顺序读下去,先把《通鉴》彻底通读一 遍后,再回过头来读《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这样的 安排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缺点:即当读完《通鉴》五代部分后再 读《隋书》时,《通鉴》隋朝部分的读书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当读 完《旧唐书•黄巢传》后再回头读《新唐书•高祖纪》时,也发 生了同样的问题。而且每部书单线读下去,对每一个问题都是 蜻蜓点水,印象不深,更谈不上深入钻研了。总结了这样的教 训以后,我又开始第二次系统读书,新的安排是先把隋唐五代 史划分成若干大的段落,然后分段同时读有关的基本史书,譬 如先读《隋书》和《通鉴》的隋朝部分,同时涉猎《全隋文》及《大 业杂记》等书。其次读有关唐初武德、贞观时期的史书,并且 每个人物都同时对照两《唐书》的本传来读。这样一段一段按 时间顺序读下去,其好处是:首先,印象较深,便于记忆;其次, 便于精读,能够仔细考虑问题,读书的同时就随手可做一些研 究;最后,顺手考校一些史料。”
节选自《学史入门》74-79页,胡如雷《怎样研究隋唐五代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