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原名《唐书》,为了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修的《新唐书》相区别,故宋人改称《旧唐书》。
《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刘昫实际上是挂名而已,因为他当时任宰相,兼监修,就署上他的名字了。《旧唐书》是后晋时修撰,参加的史官有张昭、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王申等。因此《旧唐书》也是一部官修史书,成于众人之手。编修的时间从公元941年2月至945年6月,共历时四年多。除前监修赵莹以外,张昭(原名张昭远,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去远字,《宋史》卷二六三有传)在修《旧唐书》中出力最多。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唐统治者又特别重视编修历史。唐史馆不仅编修了前代史,如《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等,还组织人力编修了本朝的历史。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编年体性质的实录,一是纪传体性质的国史。后晋修《旧唐书》就是以这两部分材料为根据。按照唐朝制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修前朝皇帝的实录。唐21个君主,武宗以上16个君主都有实录,宣宗以后实录不存。今天保存下来的只有《顺宗实录》五卷。由于国史实录都是唐朝前期详备,后期的缺略较多,故《旧唐书》叙事也是祥于开元、天宝以前,宣宗以后较略。
《旧唐书》记事起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终于唐哀帝李李柷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灭唐,记载了唐朝290年的历史。自从宋仁宗时《新唐书》编成以后,《旧唐书》一直受到冷遇,因而流传不广,到明朝就找不到整部的《旧唐书》了。今本《旧唐书》有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本纪前后繁简不均。睿宗以前,文简而有法。明皇、肃、代以后,其文渐繁。懿、僖、昭、哀四朝,冗杂滋甚。这是因为唐初修国书,经吴兢、韦述之手,笔削谨严,宣、懿以后无实录可抄,史官采访,意在求祥,故卷帙繁重。《旧唐书》回护之处独多。如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宏之死,书皇太子宏薨于合璧宫之绮云殿,实际为武后鸩酒毒死;章怀太子之死于巴邱,也是武后令邱神勣迫令自杀的,而书庶人贤死于巴邱。又自穆宗以下八帝,有七帝为宦官所立,而本纪一概不书,这些是本纪部分的缺点。
《旧唐书》的志目比较齐备,有关当时的典章制度均有记载。而且《食货志》和《刑法志》对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两税法及刑法制度都有较详细记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旧唐书》列传一百五十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共记载唐朝一千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是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类传”名称虽然是沿袭前史,但内容上比前史要丰富得多,如民族史,特别是对突厥、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的情况以及它们与唐朝的关系,有较详细、较完整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民族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旧唐书》列传多叙官资,曾无事实,或但载宠遇,不具首尾。此外还有一人两传、一事多传并见的重复现象,说明《旧唐书》在编次上有些草率。至于曲笔、回护之处也很多。
尽管自宋以来对《旧唐书》的评论、看法也不一致,但有一点,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来看,《旧唐书》远比《新唐书》价值高。
首先,《旧唐书》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视,这是大家所公认的。
其次,《旧唐书》多抄实录、国史的原文,保存了原始材料的真实性。古代修史,修于换代之后,若确系史事,一般都能据实直书。至于实录、国史,修于本朝,因而曲笔、回护之处在所难免。《旧唐书》因全抄实录、国史原文,虽然保存了史料的真实性,是其优点,但是有些曲笔、回护之处不作更改,就是其缺点。
再次,《旧唐书》继承《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传统,在本纪、传中多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