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后汉书·皇后纪》中孝仁董皇后 谥号问题?

《后汉书·皇后纪》中孝仁董皇后 谥号问题?

《后汉书·皇后纪》中孝仁董皇后 谥号问题?应题主@比格沃斯先生的邀请,回答一下。《后汉书》没有误记,因为:董后没有谥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后汉书·后纪》里面就有,只要题主把《后纪》看全

应题主

@比格沃斯先生

的邀请,回答一下。

《后汉书》没有误记,因为:董后没有谥号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后汉书·后纪》里面就有,只要题主把《后纪》看全,尤其是看完《后纪》的《论》,就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论曰:汉世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后汉书·后纪》

可见,汉朝皇后本来是没有谥号的,虽然东汉开始,皇后有了谥号。但是董氏只是一位侯夫人,因为儿子入继大统才追尊为后,这一类追尊的皇后,都“因帝谥以为称”(注:严格来说,她们的丈夫生前没有即位,只能称“皇”而不应称“帝”),没有自己的谥号。

东汉因为子孙入继大统而获得皇后称号女性,一共五位,分别是:

安帝生母左氏——因安帝生父(清河孝王刘庆)追谥孝德皇——称为孝德皇后。

桓帝祖母赵氏——因桓帝祖父(清河孝王刘庆)追谥孝穆皇——称为孝穆皇后。

桓帝生母匽氏——因桓帝生父(蠡吾侯刘翼)追谥为孝崇皇——称为孝崇皇后。

灵帝祖母夏氏——因灵帝祖父(解渎侯刘淑)追谥为孝元皇——称为孝元皇后。

灵帝生母董氏——因灵帝生父(解渎侯刘苌)追谥为孝仁皇——称为孝仁皇后。

这五位追封的皇后,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都随夫使用“孝某皇后”的称号。生前拥有这种尊号的,除了董氏,还有桓帝生母匽氏。不妨对比一下桓灵二帝对本生父母的待遇:

孝崇匽皇后讳明,为蠡吾侯翼媵妾,生桓帝。桓帝即位,明年,追尊翼为孝崇皇,陵曰博陵,以后为博园贵人。和平元年,梁太后崩,乃就博陵尊后为孝崇皇后……宫曰永乐……在位三年,元嘉二年崩。——《后汉书·后纪·匽皇后纪》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为解犊亭侯苌夫人,生灵帝。建宁元年,帝即位,追尊苌为孝仁皇,陵曰慎陵,以后为慎园贵人。及窦氏诛,明年,帝使中常侍迎贵人,并征贵人兄宠到京师,上尊号曰孝仁皇后,居南宫嘉德殿,宫称永乐。——《后汉书·后纪·董皇后纪》

可见,灵帝追封父母,简直就是桓帝的翻版:

首先,即位后,先追尊生父为皇,取陵号。然后,根据生父陵号,以生母为陵园贵人。之所以没有直接尊为太后,是因为桓灵二帝都是旁支入继,当时尚有正牌皇太后及外戚掌权(桓帝时是梁太后和外戚梁氏;灵帝时是窦太后和外戚窦氏)。直到梁太后去世,桓帝才尊生母匽氏为后,三年后去世;灵帝则是在外戚窦氏失势,窦太后被软禁后,尊生母董氏为后。这两位太后的宫号也一致,都是“永乐”。

因此,灵帝生母董氏被尊为孝仁皇后,实际上是以灵帝生父谥号“孝仁”二字作为董氏的尊号。这绝非《后汉书》作者的错误,而是灵帝仿照桓帝朝先例所为,并依照汉朝“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这项旧制而行的结果。

==========答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向下阅读==========

其实《后汉书·后纪·论》已经完整梳理了汉朝皇后谥号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

论曰:汉世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虽吕氏专政,上官临制,亦无殊号。中兴,明帝始建光烈之称,其后并以德为配,至于贤愚优劣,混同一贯,故马、窦二后俱称德焉。其余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统,以追尊之重,特为其号,如恭怀、孝崇之比是也。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谥,其安思、顺烈以下,皆依而加焉。

本来汉朝皇后没有谥号,都是用皇帝的谥号来称呼的(汉世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最典型的例子,班固《汉书》称吕雉为“高皇后”、“高后”。其中“高”是汉高帝刘邦的谥号,吕雉作为高帝刘邦的妻子,称为“高皇后”,这就是“因帝谥以为称”。她既没有单独的谥号,也没有尊号(因此就有第二句话“虽吕氏专政,上官临制,亦无殊号”)。

但是,东汉建立(中兴)以后,情况有了变化。汉明帝为自己的生母,即光武帝第二任皇后阴丽华上谥号“光烈”(明帝始建光烈之称)。“光烈”二字的“光”指“光武帝”,是“系夫谥”,“烈”是阴丽华自己的谥号。此后的皇后,则谥为“德”(其后并以德为配)。如明帝的马皇后谥号“明德”、章帝窦皇后谥号“章德”等(故马、窦二后俱称“德”焉)。

从东汉皇后的谥号,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1)皇后虽然有了谥号,但第一个字还要用其夫的谥号,也就是系夫谥,这其实是“因帝谥以为称”的延续。

(2)除了阴皇后,其他皇后的谥号是固定的,第一个字系夫谥,第二个字统一用“德”字。这样一来,两汉帝后就有了非常规整的称号:

西汉——除高帝外,诸帝谥号第一字统一用“孝”字,第二字有所区别。皇后没有谥号,直接用帝谥为称,形成对应。

东汉——除光武外,诸帝谥号第一字统一用“孝”字,第二字有所区别。皇后除光武帝阴皇后谥“光烈”外,诸后谥号第二字统一用“德”字,第一字则用夫谥第二字,仍然形成对应。

于是问题就来了,除了阴皇后,其他皇后的谥号都是固定的,没有任何意义。汉献帝初平年间,蔡邕倡言改定后谥:

汉世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上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谥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体,礼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谥宜为和熹。——蔡邕《和熹邓后谥议》

由于谥法是用于对逝者进行评价的,而皇后统一谥为“德”,造成“上下优劣,混而为一”,无法起到评价的作用,因此在蔡邕的建议下,和帝邓皇后改谥为“熹”。此后,安帝阎皇后改谥为“思”,顺帝梁皇后改谥为“烈”……东汉皇后才有了不同的本谥。

东汉皇后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以皇帝正妻立为后,但生前被废。作为废后,自然没有谥号。包括:光武郭皇后、和帝阴皇后、桓帝邓皇后、灵帝宋皇后、献帝伏皇后。

(2)以皇帝正妻立为后,去世时仍是皇后身份。这类皇后有谥号,包括:光烈阴皇后、明德马皇后、章德窦皇后、和熹邓皇后、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懿献梁皇后、桓思窦皇后、灵思何皇后、献穆曹皇后。其中绝大多数谥号,第一字为夫谥,第二字为本谥。特例是懿献梁皇后,她死后葬懿陵。数年后梁氏失势,桓帝降懿陵为贵人冢。大概因此,她的谥号不系夫谥,可能第一字来自陵号。另外,献穆曹皇后虽然在禅让后成为山阳公夫人,但死后仍按汉制下葬,故仍称皇后。

(3)皇帝妾媵,因子孙即位而追尊为后,这类皇后也有谥号,如章帝梁贵人(和帝生母,追谥恭怀皇后)、宋贵人(安帝祖母,追谥敬隐皇后)、安帝宫人李氏(顺帝生母,追谥恭愍皇后)。这里特例,即灵帝王美人,作为献帝生母,追谥灵怀皇后。可见,除王美人外,前几位都不系夫谥,可能是由于她们生前没有立后,故在礼制上有所区别。另外,明帝、冲帝生母没有尊为后。

(4)旁支入继大统皇帝的祖母、生母被尊为后,包括上述五位。她们的丈夫生前没有即位,追尊后只能称“皇”而不称“帝”或“皇帝”,以示区别,而她们也没有自己的谥号,生前死后都以其夫的谥号来称呼。另外,质帝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母,北乡侯父母、祖母(亦为桓帝曾祖母、灵帝高祖母)没有追尊。

上一篇: 为什么李隆基毁了上官婉儿的墓,但留下了墓志铭?
下一篇: 《史记》讲记-第一集-印正老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