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为什么李隆基毁了上官婉儿的墓,但留下了墓志铭?

为什么李隆基毁了上官婉儿的墓,但留下了墓志铭?

为什么李隆基毁了上官婉儿的墓,但留下了墓志铭?诶呀这不是我的专业嘛!最前排提示:非专业人士写作,仅供娱乐。先放一个示意图便于理解(诶真不容易,找不到图还得我自己PS,太难了太难了,请加鸡腿):先列事实,再讲道理:1

诶呀这不是我的专业嘛!

最前排提示:非专业人士写作,仅供娱乐。

先放一个示意图便于理解(诶真不容易,找不到图还得我自己PS,太难了太难了,请加鸡腿):

墓志铭_墓志铭_墓志铭

先列事实,再讲道理:

1. 上官婉儿墓为五天井单室墓,符合其正二品的身份。

天井数量代表墓主人身份高低,五个以上代表三品以上高官。婉儿在中宗时期的职位一直在二品昭容与三品婕妤之间摇摆,具体详见前文对其职位的考辩。对新入坑的同学解释下二品什么概念:宰相——中书令,三品。因而,婉儿拥有这样一个五天井的墓……合理吗?No,No,No~当然不合理,这是一座越制墓。上文说的高官指的是朝官,而不是妃嫔系统的二品。

主持婉儿墓发掘的李明研究员也说了:“需要强调的是,太平公主安葬上官婉儿采用的虽然不是‘神龙模式’,但也是正二品朝官的阔气级别,再来看看同时期陪葬帝陵的昭容、婕妤墓葬的寒酸,就可以知道太平公主是怎样善待上官婉儿的身后事了。”

也侧面说明,婉儿虽然名分是妃嫔,但应该是被看做一个官员吧。

墓志铭_墓志铭_墓志铭

2. 上官婉儿墓有壁画,但制作并不精良。主要体现在底障与白灰墙皮的缺失,只有一层薄薄的白灰水,因而不能很好地保护斜坡墓道两侧的壁画。历经1300余年,已经无法看清其内容,只有少许笔画。

在初唐高规格墓葬中,出现这样的事很蹊跷。李明研究员猜测,这是墓葬建筑较为仓促,没有完全建好就启用的缘故。恰好上方原本是一块水浇地,壁画就这么没了。画师:嘤嘤嘤?我画了快一个月呢!

墓志铭_墓志铭_墓志铭

3. 壁龛的砖封门完好无损,内部的陶俑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寒酸。主要体现在体型小,种类少,等级低,制作不精良。应该是批量生产的商品,而不是专门为墓主人制作。

李明研究员甚至说:“这可以体现墓主人地位底下。”当时人家就很奇怪,既然是五天井高官墓,这是咋回事儿啊?

这里要科普一下,挖掘时一般从封土开始,然后从上往下,先会挖到天井,接着是壁龛、墓室,最后才是最低处甬道的墓志。所以墓主人的身份,一般要到最后阶段才能揭晓。

墓志铭_墓志铭_墓志铭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毁墓,陪葬品丢失或被劫掠呢?个人认为不太可能。毕竟壁龛一般是有砖封门或土封门的。婉儿的墓,砖封门完好无损,即便要毁坏,也不会敲掉门又给封好的吧。所以那就是最初的陪葬品应该没有疑问。

这里还要说一件事,我以前一直有误区,即这些甬道在墓建好之后,并不是中空,而是要回填的。最后中空的只有墓室而已,什么壁龛墓志壁画一律埋了。估计壁画也只是为了下葬的时候好看有气势,是一种礼仪。那么墓修好是啥样呢?具体见下图:

墓志铭_墓志铭_墓志铭

李明在《论唐代的“毁墓”———以唐昭容上官氏墓为例》中写道:

无论有无封土,唐代大型墓葬被毁墓,一般的程序是:自最北端的天井垂直开挖,再水平掘进。进入墓室后取出墓主人的棺柩,进行“斫棺曝尸”甚至焚烧,同时抛弃墓室内的所有的随葬器物。最后铲平棺床(或完全破坏石椁),揭掉铺地砖,将墓室顶和四壁尽可能弄塌。这种毁墓行为造成的结果是,甬道和墓室完全塌陷,墓室内空无一物,墓主人的棺柩不知所踪,但并不扰动墓道和壁龛。当然,如果墓葬存在建筑在地面以上的封土,作为整座墓葬最显著的标志,是必须要将其移除的,即所谓“夷其坟墓”。昭容上官氏墓发掘时均未发现存在封土的迹象,但并不能确认墓葬当时未建造封土。

毁墓路线大致是下图中路线3(封土已铲平咯)。那么问题来了,1路线最短,为啥不采用呢?大家也看到了,有封土的时候,墓室受力很大。为了保持其不塌陷,仿造鸡蛋建造了穹顶。也就是说,直接从上边下去,很可能砸不破顶。2路线是盗墓贼常用路线,因为盗墓不能大张旗鼓,要考虑尽量工程量小,一般的盗洞也只能容一人通过。毁墓的时候动静大,所以采用从天井进去。天井是填土,比较松散,容易开挖。但是挖到多深,就看你兴趣了。毁不毁掉墓志,很可能是比较随缘的一件事。掘进过程中碰到就毁了,没碰到就算了。这也许是婉儿墓志没有被毁的原因之一。壁龛则根本不会受影响。

毁坏完以后,穹顶结构被损毁。日久天长,墓室塌陷自然会发生。

墓志铭_墓志铭_墓志铭

4. 四、五天井完全塌陷成扰坑,较为严重的盗墓才能形成。墓室顶部完全坍塌,四壁拆除,铺地砖完全揭去,没有棺床痕迹,更无棺椁和遗骨。

上文提到了毁墓时进入的方法,这也就很好解释了。我不支持晚唐叛军毁墓的说法,毕竟他们没有动机,干嘛要搞一个已被李三污名化的女人的墓。盗墓的想法更是不对,盗墓完全不用毁坏棺床拿出尸首。我支持李三毁墓的说法,毕竟李三毁武攸暨墓是有记载的,而武攸暨墓仅仅距离此处8公里。距此7.3公里的薛绍墓也遭到毁墓,不过薛绍墓的情况略有不同,也许毁墓是通过我们所说的“盗洞”路线完成的(发掘的时候有盗洞)。为什么呢?因为薛绍墓是双墓室,见下图(天井数量不对别介意):

墓志铭_墓志铭_墓志铭

要是从天井进去,还得过关斩将啊。薛绍墓中,神道碑的石像被丢在两墓室之间的甬道里,那里的墓志没有被完全损毁,但是被掀翻丢弃在角落,保存情况也不如婉儿墓志。那道石门损毁很严重,很可能是通过盗洞进入以后,打碎石门,看见了甬道里的墓志……都是猜测,不详细说了。主要想说的是,考古学家证实,此盗洞是下葬后不久挖的,并不是晚唐时期的事。如果李三顺手毁了薛绍墓,估计婉儿墓很可能——

5. 墓志十分精美,长七十三厘米,宽七十五厘米,是初唐三品官员墓志常见的规格,其最初可能还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来安排葬事的(仇鹿鸣《上官婉儿墓志透露出的史实》)。

唐昭容上官氏墓志一合,青石质,正方形。顶面四周和四侧减地线刻牡丹纹带,四刹在整体联珠纹框内各减地线刻瑞兽一对,以牡丹花结为中心相对腾跃,形象特征统一为体表有斑纹、扫帚尾。上刹面瑞兽形似虎,脑后至项上长鬣飘拂;下刹面瑞兽与上刹面瑞兽基本相同,唯头顶生一对细长的角;左刹面瑞兽形似马,头顶生角,脑后至项上长鬣飘拂,肩部附有绶带形小翼……志盖四刹和志石四侧的线刻图案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就看最后一句话也知道,这东西不便宜啊……墓志青石质,群友说:“俺是陕西人,青石在我们那可是很金贵的玩意,就连清大官宦家族李家也只能买到一米多一点,现在已经被采集完了。”这我不太了解,我只知道唐人很重视这玩意儿,选石尤其讲究,因为这是要传承万年不朽的。宋以后,印刷术普及,流传作品的方式多元,墓志反而不那么被重视了,后来少有完整价值很高的墓志。

6. 墓志铭和墓志盖称呼混乱,且不少人认为墓志内容粗鄙,书法也不行(于赓哲老师说字数多、字体精致)。墓志中极少提到武周时期的事,其后没有撰文者和检校人的署名。

前一篇做过追复昭容时间的辨析,此处不赘述。墓志盖称昭容,墓志内容前半部分称婕妤,后半部分称昭容,连专业人员都说罕见。称呼的混乱如何解释?景云元年七月赠官昭容,为什么没有整个做修改,是因为前半部分已经刻好了吗?

扯淡。

我查阅了论文《写本刻本拓本——唐代墓志的生发、篆刻与流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石刻较诸写本有一特殊的优势:若刻字过程中发现漏刻和误刻现象,可随时将误字铲除或磨平,再将正确的文字刻人,可以使石刻更为简洁和美观。

《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记载“七月己巳,睿宗御承天门,皇太子诣朝堂受册。是日有景云之瑞,改元为景云,大赦天下。”是时,李隆基刚刚册为皇太子,根据墓志称呼其为太子,可推定撰写时间是在景云元年七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四日之间。

唐代墓志制作大约分为三个阶段:选石、书丹、篆刻,完成之后也还有填讳、检校等多个环节。篆刻完成之后,是要专人进行检校的啊,这人的名字还要写到末尾的啊。这篇文献提到:

实际上,检校乃是唐人极为重视的刻石环节唐人对于志石极为重视,有些较为讲究的家庭,在刻石完毕后均会专门请人校字。如作于咸亨四年的《唐故仪同三司董君墓志铭》即有两位“专检校人”,该文文末题署:“东都留守御史兼勑勾大使弘农杨再思撰文。故西台侍郎息前岐州岐阳县令孙儆书。专检校人隋户部尚书孙逸士、京兆杨元珣。”

那么婕妤和昭容称呼混乱就更难以解释,但凡多个一两天就能改过来的东西愣是没改。为啥呢?墓志内容不行,字写的也不行,为啥呢?(这点有争议吧,有人觉得写的挺好)没有撰写者的提名字,为啥呢?

陆杨在《上官婉儿和她的制作者》一文中提到:若熟悉唐代墓志的书写,那么不难发现这篇墓志的文笔,包括谋篇、用典、遣词等等,都相当平庸。有些字句近于粗鄙,比如写上官仪被贬是“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哀叹上官婉儿之死是“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消;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等等。若换成别的书写对象,那么这种平庸在更多程式化的唐代前期墓志里未必值得惊讶。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当日文坛女主和有昭容身份的婉儿墓志里,就令人费解,至少说明撰写者不大可能是文章名手。对于该墓志未署撰者名这一现象,不少学者已经指出不署撰者名是唐代前期墓志的常态。其实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期墓志不署撰者名诚然很普遍,但有几种例外。一是如果书写对象是重要皇族成员,一般会署上撰者名。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撰写者是文学重臣,那么往往也会署上名字。前一种情况的例子,就高宗武后时代以来而言,有太宗之女临川长公主、西平大长公主、永泰公主、太平公主第二女万泉县主薛氏、章怀太子等等。后者的例子更多,有许敬宗、上官仪、崔行功、韦承庆、岑羲、狄仁杰、刘宪、李峤、崔融、郑愔、卢藏用等等。新近发现的武则天堂兄武思元的墓志,就赫然列了撰写者珠英学士韦元旦的名字。以上官昭容之身份和文名,墓志却不署撰者,加上不出色的文笔,使我们可以推断这篇墓志撰写者绝无可能是当时的高层文士。

还有,闭口不提武周时期的事,大概不是CP党说的“太平:婉儿是我的,和我妈没关系”,更可能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给则天陛下下定论,不知道以皇后还是皇帝的身份提,不知道该怎么提。当然,为啥同时期万泉县主墓志提了一句,我——也——不——知——道——

7. 墓室中的黄牛骨头。

这就不多说了,大概是巫术或祭祀仪式。至于是下葬的时候,还是毁墓的时候所做,不得而知。

上一篇: 5本经典历史书籍,堪称历史经典!
下一篇: 《后汉书·皇后纪》中孝仁董皇后 谥号问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