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作为失败者不可能掌握话语权,既有记载流传,后世毫无利害关系的史官无中生有给他翻案不合逻辑,儒家掌握话语权跟太史公是同一个时代,恐怕还做不到立即只手遮天,反而是竹书纪年出土的年代十分可疑,有这个动机篡改历史。
竹书纪年有两个大问题: 首先,很多地方它是孤证!没有其他能支撑说法的佐证。 其次,因为与儒家学说的剧烈冲突,在宋代引起极大争议,进而导致整书被毁,现存的基本都是后人重新整理而得,产生错漏几乎是必然的!
考古发现才是盖棺定论。一本书不能说明问题。历史解读,如果对民族发展有利,就是正确的。
所谓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又有多少真多少假呢?发生过的事情 过去就是过去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内幕情况和当事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根本就无法还原。我想这就是研究历史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悲哀吧!
竹书类似于当今的自媒体。几百年后的某个历史爱好者找到了现在某个自媒体对某个大事件截然相反的评述,惊呼:原来这才是历史!真是浅薄荒唐!
历史犹如人的两面性。真相不可能呈现,只有疑问。疑问有个好处,让人去探寻,见解,最终指导人们走向未来。
两本都一样,都有原错,以及后人的误改!所以对两书都不能迷信!而今断代工程,则对此两书都迷信,所以才成豆腐渣工程的。史记说,穆王在位55年,是将寿年当政年,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说穆王在位20年,此也得到,陈梦家先生的确证。竹书说夏471年,是复加了羿及寒浞年。真实是夏为431年。此有帝王世纪,易纬,稽览图为证。至于舜囚尧,舜逼尧,则是失意者,反对派的谣言。自从夏启之后,都是家天下,子袭父位,孙踵祖业,任人唯亲,所以听不得尧舜禅让,谁愿自己的家天下,为别姓所染指?尤其汉室刘姓天下,更难容外族外姓!
基本不能这样比,一部主要写历史,一部主要记录文献来去,而就真实程度而言,竹书纪年要可靠的多,但可惜的是,这部书到今世已经有太多版本,基本在当今校园里流传的都不可采信了。只是在其他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曾转载记录和引用竹书纪年的一些内容,被考证为完全真实的史料,而其本书已完全亡轶,没有真实版本存世。
史记关于战国的记载混乱,其实本来史记就是一部历史小说。至于竹书,现代考证已经被确认为伪书,是汉代人所写,伪称是战国著作。严格的历史考证,还是要以考古实据为基础,不然,圣经山海经都是史书了。
《史记》基本就是历史小说了,里面是大量的作者猜想,大量的人物对话宫廷密谋基本都是编出来的,甚至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甚至作者都没有统一口径,只是把之前的文献做一个摘抄,比如始皇帝的身世,他自己就在不同的本纪里明着写了两个版本。所以《史记》在历史学家眼里是记故事的小说集,鲁迅说“无韵之离骚”基本就是这种态度。
司马迁出身秦朝史官世家。司马迁作史記是由受其父训的,肯定了解一些史料,收集了民间大量史料并进行了考察,司马迁个人传言,十二岁踉其父学史,首先考古江淮地区(河南省舞钢市江山与淮山),因为坚持写真实历史人物被汉武帝囚禁起来。可见治史严谨性,不能乱疑史記的价值。竹书記年也可能有对历史有情绪而作纂改历史也是有的。
孤证不立的道理小孩都知道,那我今天写下一部秘史,千年以后有人发现,我说诸葛亮,关云长,颜真卿,文天祥,岳飞这些历史都是假的,诸葛亮差点篡夺蜀汉大权,关云长意图谋反被魏蜀吴三方绞杀,颜真卿求降不得被活活吓死,文天祥苦苦哀求投降还是被杀,岳飞确实是和金人联合意图谋反,为避免影响士气被以莫须有罪名杀了,很符合人性吧,相信千年以后也有人会有人和楼里的人一样来捍卫我的说法。竹书纪年是先秦史家所记录,原本应该可信度高于史记。第一是成书更早,第二是先秦史家的骨头都很硬。但是此书流传至今和原版的差异有多大,谁都说不清了。不过其内容感觉更接符合逻辑,有点像保密档案,而不像是给世人看到歌功颂德的史料。属于那种大家都心里明白,就是不说出来的内容。
到史记成书的汉武时期,儒家已经具有压倒性的政治地位,成为官方认可的“国教”。所以史记的成书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一是以汉为正宗,二是以儒为正宗。以汉为正宗,汉代秦正义,则秦就不正义,秦成为暴秦。秦不正义,秦所推翻的周礼封建系统就是相对正义正统的。周封建正义正统,商就是暴虐无道。以儒为正统,那诸子百家就是异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就是残暴之君,奉行周礼的周公就是圣人,崇信神鬼的商就是异端。汉初流行黄老之术,那不能否定,首先淡化在写汉初人事物时不大张旗鼓的强调黄老的影响,其次提升黄老不作为异端邪说处理,孔子还曾问礼于老子嘛。史记的地位和权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定要和其他史料参照着看,对比着看。
史记可以确定有这个事。不过只能看看结果,过程说实话掺杂了不少作者的个人看法。比方说白登之围,你要说你能打听出来陈平和刘邦的对话还有点可能。可冒顿和阏氏的对话去哪得到的?那可是敌方核心人员的谈话,怎么可能被一个汉朝官员知道!这是不是能说是作者私人杜撰的! 那一本记载历史的书籍,里边掺杂了杜撰的成份在里边又如何配得上称做史书呢?古往今来,圣人都做不了一个好君王。这就是那句大善多不仁,小善常作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何为圣人?圣人是天下之表,也就是说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分阶级的人都觉得他好,可君王是做不到的,君王要的是平衡,要的的国家这个大的利益,所以在规则之下就会有部分人利益受损,那这些人还会觉得君王好?不可能。
从孔子笔削春秋开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为传播自身文化和思想,几乎历朝历代都要修史。史记也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虽然司马迁个人所为,但还是沿袭了这一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成书时间更早,可到战国时代,相对思想更自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小,更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真相,我更倾向于竹书纪年的记载!
我觉得竹书纪年比较真实,后来为了传播儒教,被孔子更改成符合自己思想的世界,反正以前的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肯定是老子,因为当时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以前只有帝王才有资格独历史学知识的,所以孔子改变需要请教老子,后来有可能在老子西出潼关后,才发表了自己杜撰的东西,要不会被老子打脸的,又或者是跟老子打成了协议,道教崇尚自然,不问世事,所以老子也没管。就神游物外去了,才有了后来的儒学,查查孔子编撰的书籍估计就会有线索。三家注里面对竹书也做引用,但不持观点。窃以为,尊儒并无错误,儒家的某些思想是有天道思维的,值得后人研究学习。但人性之恶也是客观存在,远古民风纯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礼教的发展反而把人变得复杂了!善之为善斯恶矣!这是历史的选择!至于竹书与史记谁的可信度高,其实是个伪命题,历史自古无真无假,全看如何解读罢了!毕竟一切无法重现,历史背后的真实也许比史料本身更精彩呢?
首先,竹书纪年是随葬史料;史记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司马迁所著,应该会在其中加注儒家思想。其次古人和今人一样,今人不会有禅让出现,古代也不会有,权力不关时代,不可能出现无故让权,而且贤能也不是能看出来的,能者自会挣而得权,贤者得权后方知贤否。既然可以以古鉴今,也一样可以以今推古。最后也可以用奥卡姆剃刀类推一下历史,越简单易懂的越真实。
我个人认为尧让位于舜,是真史。首先,所有的史书都记载了尧帝让位时,已是耄耋老人。既然是将要仙去,舜帝大可不必动手。其次,舜帝并没有称帝,这点众多史书都有记载,“舜帝”这称呼是后人加上去的尊称。既然不称帝,那还篡什么位,这是在公天下的时代里,与后来家天下的曹操篡汉,性质完全不一样。
其实孔夫子对周公辅政是崇拜到底的,做梦都要去见周公! 所以,他一改〈竹书〉夺权的古统,来支持他的儒学主张完全是自然之势; 而奴隶私有制,一开始的简单粗暴遂步演化出章礼之制,应该更合符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由“粗取精"的历史发展现象,是我们所知历史的一个普遍规律! 所以,从这个规律出发,应该相伩古〈竹书〉记载,更为真实。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发展过程,更能证明在王权上由〈竹书〉杀夺,发展到 儒家的辅政楷模的真实历史! 供参考吧!
既然和史记的大部分内容相同可以说两者的可信度都很高,之所以记述的内容不同只能说明两者的价值观不同而已。可以推理一下如果后世没有专门的史官编撰史料的话,那么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隋唐之间的历史,我们今天人回事什么印象呢?无非也就是两种,一种就是如史记一般汉皇帝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了就把帝位禅让给魏皇帝,而南北朝时期南朝历史乃至隋唐历史估计都会这样记载,因为没有具体史料后世人不知道当事人具体的斗争经过,只能根据留下来的国家档案也就是禅位诏书来推测当时发生的事。
第二种记述方式也就是魏皇帝把汉皇帝囚禁了自己当皇帝,南北朝南朝和隋唐也会如此记载。至于说两者谁更可信,可以说两者都可信也都不可信,说都可信是因为当时确实发生这件事,说都不可信是因为无论那种说法都是一家之言只代表作者个人的价值观。至于我们后人采用哪种说法那就见仁见智了。这就像后世的天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一样,有人说他们是暴民运动有人说他们代表了进步势力,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相信哪种?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来,这谁都知道,历史问题也是如此。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了。
我个人觉得《史记》和《纪年》说的都对,历史上对于好人和坏人的描述都是绝对的非黑即白,可是事实证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功过是非,只不过功过是非的比例不一样而已,善多者为善,恶多者为恶。 或可以这么说,尧禅让于舜这个事儿是真的,但是禅让后尧还有余权干涉政治,然后舜采用手段把尧隔离了。舜禅让于禹也是真的,舜禅让后干政,禹驱逐舜使权力归一,等等。如此解读即可知《史记》与《纪年》记载都是真实的,只不过作者思想各有偏颇夸大事实之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