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不认为关于夏侯渊之死是“罗生门”,这个更大可能是为传主讳。
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夏侯渊和张郃传的记述。
《三国志夏侯渊》“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三国志张郃传》“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
首先,张郃传和夏侯渊传都明确说明了夏侯渊守南围,张郃守东围。同时刘备派大军进攻张郃的事情。
张郃传已经提到,刘备万余夜袭张郃所在的东围。张郃作为副统帅已经亲自上阵杀敌。可见局势已经很不利了。那么夏侯渊听闻张郃有难,分一半兵支援也符合夏侯渊传的记载。
有了夏侯渊所部支援,张郃击退刘备,这是事实。张郃传隐去了被夏侯渊所部救援的部分,把击退功劳算在张郃头上。
之后,夏侯渊因为南围鹿角被刘备烧毁,带亲兵去修补。被法正等人看到,因此下令黄忠带兵突袭。夏侯渊遂死于阵中,这个实际上没什么可以质疑的。先主传、法正传、黄忠传也有提及。
《三国志黄忠传》“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三国志法正传》“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三国志先主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
所以在曹操亲自到达汉中后,也将夏侯渊之死归结于他自己亲自带兵修鹿角,作为主帅不居中指挥,反而去做小兵做的事情。在《军策令》中,曹操为此表达非常大的不满。
《三国志夏侯渊传》“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魏武军策令》“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定军山夏侯渊之死并不能算是罗生门。
一定要举一个《三国志》裴松之注的罗生门。可以参考荀彧之死。
关于荀彧之死,《三国志荀彧传》记载是以忧薨。《魏氏春秋》是曹操赐空饭盒,荀彧遂自尽。《献帝春秋》是说到董承叛乱事件之后,伏皇后希望父亲伏完能够参与到推翻曹操计划中。荀彧很早就知道此事,但是没有及时上报曹操。后来荀彧担心事情败露劝曹操废伏皇后,嫁女儿给献帝当皇后。提到了伏皇后的书信,曹操问他既然知道为何一直不提,因此被曹操所记恨。之后曹操让荀彧杀伏皇后,荀彧不从,因此自杀。
《三国志荀彧传》“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献帝春秋》“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献帝春秋》的说法已经被裴松之否定了,认为这是对荀彧的污蔑。
臣松之案献帝春秋云彧欲发伏后事而求使至邺,而方诬太祖云"昔已尝言"。言既无徵,回讬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间,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袁暐虚罔之类,此最为甚也。
那么荀彧之死就应该是在“以忧薨”和“空饭盒”之间选择。荀彧突然就病逝,之前也没有任何记载说荀彧曾患病。所以荀彧自杀的可能性很大,以忧薨不太能说的过去。
至于有没有出现曹操给荀彧送空饭盒,逼死荀彧就无法判断了。荀彧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明白曹操突然罢免他尚书令的职位,让他去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并且无故将他扣留在寿春的意图。他也很清楚,曹操已经因为称公事件,彻底与他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相违背,走上一条通往权臣代汉之路。
所以荀彧选择以死明志。《资治通鉴》也是采取这样的记述。
《资治通鉴》“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应邀再补一个:张绣之死。
《三国志张绣传》和裴松之注引《魏略》就呈现完全不一样的张绣之死。
《三国志张绣传》“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魏略》“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同样是突然暴毙而亡,张绣之死疑点很多。因为在剿灭袁氏集团,张绣是出了很大的力。但是在跟随曹操北上征乌丸却神秘死去。
《魏略》记载说,张绣是因为曹丕数次骂他害死自己的兄长。但是这个记载是有问题的。
曹丕当上五官中郎将是211年,而张绣死于207年。《魏略》是曹国郎中鱼豢所著,那在称呼曹丕的时候,为何不是文帝而是五官中郎将。
明明在207年曹丕还不是五官中郎将,就算是为尊者讳也该是称呼为文帝。而且曹丕骂张绣就能把张绣吓死,这个说法实在是太不可信了。
张绣是曹操时期封邑最大的将领之一。张绣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均。这种情况之下,张绣会因为曹丕的几句骂就自杀?曹丕难倒不是曹昂之死的最大收益者之一?曹丕骂张绣的意义何在。
《三国志张绣传》“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只能说张绣之死疑点很多。有很大可能是惧怕曹操而自尽,曹丕有没有骂过张绣不好说,但是曹操应该是表露了杀机。尤其是袁氏集团的覆灭让张绣甚为恐惧曹操会找后账。
在更一个可能是罗生门的吧。
击杀夏侯渊,到底是谁的功劳。《三国志》在不同人传记中记述的情况是不太一样的。
《三国志法正传》“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三国志黄权传》“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三国志黄忠传》“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三国志先主传》“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
下令黄忠出击的是刘备,完成击杀的黄忠和其所部。但究竟计谋是黄权先出的,还是法正提出的就很有意思了。因为法正传说曹操那边得到的消息是刘备用法正计,派黄忠击杀夏侯渊。但是黄权传又说这是黄权是最早提出计谋的。
从封赏的角度看,似乎法正、黄忠刘备认可的主要功劳。那么黄权在这场战役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就很不好说了。黄权可能同时担当幕僚和高级统帅的职务,就像夷陵之战,黄权负责江北大营的指挥一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