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赵雨
听老人们讲述,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出过不少文人名士,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蒲松龄和毕自严。毕氏一族兴衰变迁、《聊斋志异》创作成书都与一座名园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座园子就是石隐园。
石隐园是鲁中地区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主人原为明朝崇祯元年户部尚书毕自严。西铺毕氏家族,世称“淄西毕氏”,原籍为冀州枣强,第二世毕敬贤因乐其风水,再迁崔家庄为业。明朝中期淄省大道路经该村,多有开店铺者,崔家庄又俗称崔家铺,因有东西二村,天长日久,乡人把“崔”字省略,简称之为东铺、西铺。这就是今天王村镇东铺村、西铺村的来历。
毕自严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经过近30年的拼搏奋斗,官至户部尚书,赐太子太保衔,位极人臣。毕自严在任户部尚书之前的天启年间,由于拒绝阉党魏忠贤的拉拢利用,受魏党排挤,曾一度罢官归里。毕自严深知官场凶险,复官无望之际,只好做了颐养天年、了却残生的打算。于是,他穷其毕生积蓄,在西铺村大兴土木,修建石隐园。
毕自严从江南花重金搜罗、购买了当时著名的十大灵石置于园内,赋予了石头以灵性,如高士一样隐居在这里,故名“石隐园”。他在园中广植花木藤萝,引村北泌水河入园,修建人工湖舣塘,溪水逶迤曲折绕假山,穿竹林,四季潺潺。春天,牡丹芍药争相烂漫;夏天,老藤绕屋龙蛇出没;秋天,桂花飘香硕果累累。
毕自严死于崇祯十年(1637年)。6年之后明朝灭亡。毕尚书以后的毕家逐渐走上下坡之路。但他的二儿子毕际有受其父“恩荫”,入清后,仍然官至南通州知州。但在康熙初年的一件冤案的牵连下,被罢官归里。这时候,石隐园已经衰败荒废,毕际有把园子缩小为10亩,保持原有风格。池塘水榭,亭台楼阁,曲径豆棚,南乔北花一应俱全,山东文人雅士争相到石隐园休闲度假。
蒲松龄入府趣闻
毕自严不唯当官一途,他还是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文学家。他在繁忙从政的40余年间,创作了几百万字的诗词歌赋和文章。他也是位嗜书如命的藏书家。他在石隐园内建起宏大轩敞的藏书楼,名曰“万卷楼”,专门收藏他自己的著作及购得的珍贵藏书,最盛时达十余万册,当年与宁波的“天一阁”齐名。
没有西铺的万卷楼,就没有《聊斋志异》的诞生。年轻时的蒲松龄热衷功名,曾数次赴济南参加乡试,西铺村是他的必经之路。相传蒲松龄在考试的路上,正巧遇到毕家晾晒书籍。家底不宽裕的蒲松龄酷爱读书却无力购买,借阅于他人也难以满足他读书的欲望,见到毕家的大宗图书,他留连忘返,遂心生一计,在一旁袒露胸怀面南而坐,任凭骄阳似火汗如雨浇仍纹丝不动。毕府仆人感到不解,蒲松龄说:“你们晒书,我也晒书,你们的书写在纸上,我的书藏在肚中,也怕发霉呀!”毕际有得知后立即接纳攀谈,慨叹相见恨晚。如今,蒲松龄书馆影壁墙背面的大型陶瓷壁画《晒书图》,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西铺村的蒲松龄书馆正是他执教和写作的地方,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应邀来毕家设馆授徒,历经38年。蒲松龄于康熙朝前期受聘到毕家做塾师。蒲松龄到毕家的确切时间,至今在聊斋研究界意见不一。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康熙十八年,路大荒先生则考证为康熙十一年,其编著的《蒲松龄年谱》也把蒲松龄到毕家定为康熙十一年。因为这一年蒲松龄写有一组诗《和毕盛钜石隐园杂咏》。
蒲松龄在毕家只教过八个学生,这八个学生相差十几岁,几乎同时跟蒲松龄读书。十余年后蒲松龄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他在毕家后期,主要任务已不是教书,除了为毕家做些案牍事务,接待些场面上的人物,主要精力放在读书著述上了。
聊斋成书的黄金时期
其实蒲松龄进入毕府时,他的《聊斋志异》已经写作大半。进入石隐园,蒲松龄不啻于发现一处新大陆,对其创作灵感的启迪和思路的开阔至关重要。他进入石隐园如鱼得水,读着万卷楼上的藏书,逍遥于石隐园花木丛中,创作完成了不朽巨著《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以及其他著作。
来到石隐园,蒲松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毕家按月发给他酬金,衣食无虞,全家生活稳定,解除了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他有条件饱读毕家万卷藏书楼内的藏书,如鱼得水;东家毕际有当时是淄川县闻人名士,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人圈子,蒲松龄很快融入了这个圈子,视野更加远阔。这三条,使得蒲松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一个优质、高产时期。
来到毕家后,他经常利用教学之余,纵游王村周围山川胜景,深入当地民间采访,搜集创作素材,再对《聊斋志异》进行了重新修改与补充。据统计,《聊斋志异》400余篇故事中,有近五分之一为取材于王村本地或毗邻的章丘、长山(周村)、邹平、齐东、历城、淄川西部地区。《绛妃》《大司农》《查岈山洞》《狐梦》《骂鸭》《狐入瓶》等,写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
康熙二十六年,经蒲松龄在石隐园近10年的不断修改补充,《聊斋志异》大体成书,手稿被分拆开在多位友人中同时传阅。王村地区百姓“说聊斋”渐成风气。
蒲松龄一生中创作出了约200余万字的作品,其主要创作成就是蜚声世界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此外,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六卷,1000余首;词一卷,100余阕;戏本三出。考其创作历程,其大部分作品是进入毕府之后完成。成就一代文豪,石隐园功不可没。每年,蒲松龄书馆都会召开蒲学研讨会,陈忠实、路大荒等作家、学者都对此流连忘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