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湖泊,花草树木,神灵藏其中,烟雨为裳,风雨为歌……”
每次去远离城市,漫步在森林的小道中,总会忍不住想着这一草一木之中,是否孕育着一股灵气,在经过千万岁月的涤炼后,它们就会乘着仙气,逍遥自在地在天地间漫游,犹如庄子描绘地那种无所束缚的闲暇之态。
这大概也是作为潮汕人,在从小到大受到各类神仙祭祀烟火熏陶后,留下对自然浪漫的想象和敬畏吧。
这种想象和敬畏,更多是依托于对于大自然自由的期望,与早期神灵文化诞生的背景相似。
然而经过这几千年的演变,神仙的文化体系则被赋予了更多人性的企盼。到了现代世界破除了迷信的成分后,神灵似乎又未曾消失,而是回归自然与天地一体。
这个从头尾又重新衔接的奇幻世界,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呢?
带这个疑问,在看到中华遗产推出了一本最新增刊《神仙传》,便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希望能探视祖先们的精神世界到底是如何编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传说。
这本书层层剖析了神灵从自然走向人类生活的每一条路径,或是肉体凡胎被赋予神格后的守护象征,可以说是把中国最关键的几路神仙的“成长史”都彻底展现出来。
例如西王母,从《山海经》的豹尾虎牙,蓬松头发戴着玉胜的野性,变成了天庭位高权重,端庄严肃的王母娘娘。这就是人们不断将自己生活世界的场景规则、官僚制度投射到神灵身上的表现。
然而,读完这本书,却在不经意中,增添了一丝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不是因为内容质量不高,而正因为这种严谨的文化考据,可以发现随着中国文明和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远古的神从高山荒野上升到高墙红瓦的天庭时,反而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给束缚住,失去了自由。
而这种束缚,就是人们对于神明的敬畏逐渐变成了祈求、交易;他们本可以逍遥自在的游行,却被人为地赋予官职制度要求管理和执法,甚至被分了三六九等,就如《抱朴子》里也规劝大家要修仙得趁早,否则去晚了就会受到高级仙官的管辖,低人一等。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山海经》时期的神明文化。那是一种粗朴的自然观,但却能让人感受到自然万灵的生生不息。而越到后面被具象化的神明,参与这人间大大小小的事务,用七情六欲执掌着人们的生死,却也感受不到那种神格的纯粹,更趋于一种交易化和政治化的迷信色彩。
所幸的是,随着这种迷信被时间抛离后,神明似乎未被完全遗弃,而是有了新的生命意义。
我很喜欢的画家鹿菏、他笔下的神或仙总是充满灵气——褪去繁复的官服与冗杂的礼节,又以原始之姿重返山川田野。
亦或像夏达《子不语》的作品里,神明仍然掌管世界的四季变化规则,却披着一身简朴的羽衣,不愿干涉一点人类社会的法则。
这种没有掺和索求和回报,而是思考如何与万物生灵共处的精神世界,或者才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继续传承的信仰吧。
这种纯粹,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
在清晨6点太阳蒙蒙亮时,总有一股清灵地的淡香缠绕而来,久久不散,让我仿佛似醒似睡之中。
闭着眼睛迷迷糊糊,但心里却弥漫出透彻的心安——
那是一日初始,神灵巡游天地时,随意经过,留下的祝福。
后记
本文是读《神仙传》的神明部分内容有感。此外,还有其它修仙文化的科普,推荐给大家不妨一看~(目录请见下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