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六百年前,英法百年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1420年,英国兵临法国特鲁瓦城下,亨利五世胁迫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签订了《特鲁瓦条约》,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使法国沦为英法联合帝国的一部分。
这一年是中国的永乐十八年,北京的紫禁城刚刚落成,永乐帝朱棣正式下令迁都,使明帝国的政治中心由南方彻底转向了北方。
三百七十六年前,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领的政权宣告终结。
八年前,我在清华园流窜于各个图书馆,为了我的硕士论文—明朝厂卫制度而到处收集材料。那段时间,我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明朝的书籍读了个遍。
园子里老图书馆一楼的人文社科区收藏了国内外能排得上号的明史研究经典著作,当时新落成的人文图书馆里收藏了将近半个楼面的地方志,而我们法学院图书馆里竟然收藏了全套明实录。这些书就静静地待在那,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更遑论去阅读了。在阴暗的角落里,它们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上面积满了灰尘。
不过人们对这些研究著作的冷落并不代表对明朝历史的态度,相反,明朝有着仅次于清朝的热度和影响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深远。几百年前的那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会时不时穿越时空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共鸣,人们对这个最后的汉族王朝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明朝无疑是个迷人的帝国,从朝堂到江湖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了几百年,并将延续无数个百年。
一个朝代能称之为帝国,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疆域辽阔,而是她能够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代表着当时最高水平。在东方大陆,统一而集权的中国必然是代表着东方治理体系,与西方治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分庭抗礼。
汉唐如此,明清亦如此。
明帝国所处时期,正是全球化的开端。值此阶段,东西方文明还在沿着各自的科技树往前发展,虽然方向已经截然不同,但差距还未拉开。在利益的驱使下,民间的国际贸易一直在蓬勃发展、暗流涌动,逐渐形成了非常可观的资本规模。
但东西方中央权力机关的交流基本为零,明帝国的统治者中除了正德帝朱厚照仅仅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而接见了西方使者外,其余的君主大多都是刻板的保守派。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君臣似乎亲手为帝国打造了一副铠甲,适当的时候的确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更多的时候却成为了牢笼。当帝国陷入泥沼之中时,根本无法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而眼睁睁沉入深渊。
当然,我们不能随意苛责前人,任何以时代意见代替历史意见的做法都毫无意义而且极不公平。也就是说,当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时,我们不一定能做得比他们好。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定义那些历史人物。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有着漫长而复杂的人生,也有着无法逾越的时代局限和认知壁垒。我相信,他们的经历绝不是史书中寥寥数语就能概括,更不是靠那些片面的标签就能定义。
人物如此,帝国亦如此。
带着这种悲悯和同理心,我对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真相更加感兴趣。在人们熟知的表象之下,一定还有不为人知的细节。而通过这些细节,一定能拼凑还原出不一样的历史景象。
所以我的硕士论文选择了看起来已经有定论的厂卫特务制度,并且在导师的支持下,顺利将硕士论文写成了博士论文的篇幅。通过对大量原始细节的挖掘,对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的发展沿革,以及它们在帝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更加新颖的解读。
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那就是对明朝进行更为全面的挖掘梳理。研究生快毕业时,我曾一度尝试要转向历史领域去读博深造,但最终为五斗米折腰投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离开清华园后,那颗种子还在慢慢生根发芽,并渐渐长大,而这本书就像是结出的一颗果实。
在书里,我以明朝十六帝为时间轴,选择了每个时期具有争议,或者有研究价值的命题作为小切口,努力去还原当时的大背景,呈现一个不同于常规认知但更接近真实合理的帝国切面。
于是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万贞儿、汪直、刘瑾、严嵩、魏忠贤、成化帝、正德帝等人物,也能从不同视角去重新审视锦衣卫、东厂、建文帝失踪、永乐帝迁都、成化犁庭等事件。
历史总是复杂而多变的,因为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往往会有迥异的结论。但历史也会一直在原地,不会走远,静静地等着我们走过去与她对话。
作者简介
李翔斌,21世纪出版公司签约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清华大学院长荣誉毕业生。沉浸历史研究多年,热爱史书中一页翻过、抖落千年的浩瀚苍茫,也热爱历史事件中草蛇灰线、拨云见日的酣畅淋漓。倾向于跨领域、多维度考证研究问题,用兼具人文关怀和理性思维的眼光探究历史过往,挖掘表面之下最接近真实、最符合逻辑的历史原貌。撰写的《政治经济视角下明代特务体制研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对明代“三厂”设立初衷的再审视》一文收录于《第三届张晋攀法律史征文集》,合作撰写的《王伯琦传记》收录于《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