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一般是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神仙”也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不过,神与仙,其实是有区别的。
神与仙的区别
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按《抱朴予》的说法,是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比如:三清道祖、玉皇大帝、四御天尊、九宸大帝等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间的凡人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
仙是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
中国古籍中的“神”字,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们难于预测、驾驭者谓之神;例如《周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又云:“唯神也,不疾可速,不行而至。”
又有精气等谓之神;例如,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又有“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
还有长生不死者谓之神。例如,《家语》记载:“不食者,不死而神。”可见,“神”既包含先天神灵,也包含有精气之神,和希求不死之愿望。
道教谓老而不死曰仙。汉末的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疚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钟、吕二祖认为,所谓仙与人的分野,在于阴阳状况的不同。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
神仙的形象
关于神仙的传说,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中土广泛流传。
《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燕齐海滨一带,传说有蓬莱、方丈、流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禽兽尽为白色,所居宫阙都用金银做成。
《神仙传》中,也对仙人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
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江隐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神仙的品位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神仙体系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将仙人分为三等:“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天隐于》又将仙人分作五类: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
《太真科》中又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仙、至仙。”
《钟吕传道集》论"仙有五等":“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神仙统辖的洞天福地
据《云笈七签》记载:道教有三十六天之说————圣境四天、四种民天、二十八天;三十六天总由三宝君所统。其欲界为“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欲界以上为色界、无色界,“人寿命长”,但未断生死。四种民天,又叫圣弟子天,“人断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三清境是九圣、九真、九仙所居。
根据道经所载: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岛,皆人迹所稀绝,为仙人游息之处,有不死之仙草。十洲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鳞洲、聚窟洲。三岛即昆仑、方丈、蓬丘。
在地上的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统治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七十二福地,在名山大川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多得道之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