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说:(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
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称为一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类型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所谓“历
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因而,历史演义小说是以基本史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想象、虚构、加工和再创造的,它在叙事中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及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英雄传奇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类型之一,从宋元话本小说中的“说公案”、“朴
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历史上反抗压迫的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范例,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继《水浒传》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为有名。
神怪(魔)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
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
的一类小说。涉及世情的小说的出现可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 的概念来看,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而《金瓶梅》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拟话本: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
一名称﹐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编辑加工,进而模仿话本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话本,常称拟话本。它们在体裁上收到了话本的影响,都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点缀,词句多俚俗,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注意细节刻画。但由于是文人自创,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代表了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剪灯三话:《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三书合称的《剪灯三话》是明代文言
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占代小说史上的店传奇到清代《聊斋志异》间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剪灯三话”都是有意追踵唐人传奇的作品,在题材、情节等诸多方面均有规抚唐人的痕迹;与此同 时,“三话”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宋元话本和宋元传奇的影响。瞿佑等人学习前人不是生吞活剥 而是学古又不忘变古在作品中融进时代文化精神和时代审美趣味,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言二拍: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三言”
是《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临川派: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汤显祖是临川人,戏曲史上往往将
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又以汤显祖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临川派剧作家主才情,注重剧作的“曲意”,不拘音律,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丽语词体现无边文采。临川派以汤显祖的创作成就为最高,此外还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人。
吴江派:明代以沈璟为代表人物的戏曲流派,也成格律派。沈璟的曲学主张:一是格
律至上的“声律论”,以音律为品评戏曲价值的唯一标准;二是“本色论”,推崇“本色”语言,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三是创作思想上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他的主张在当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吴江派,其重要作家还有吴天成、冯梦龙等。“吴江派”戏曲家对于戏曲创作规律的研究与宣传,对于普及与推动戏曲创作,促进戏曲创作与演唱相结合,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格律的过分强调也成为局限其创作实践的弊端。
明代三大传奇:李开先(1502~1568)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写成的《宝剑记》、梁辰
鱼(1519~1591)的《浣纱记》、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这是明代中期传奇创作转变最为显著的表征,表明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对政治、历史和人生进行积极探索,有力地提高了戏曲的思想水准与审美品格,这三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明传奇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预示着传奇创作高潮的即将到来。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紫钗记》是作者对
个人旧作《紫箫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的晚年作品,分别取材于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和
《枕中记》,写人生无常、宦海风波。综观“临川四梦”,我们可以大致作一些比较。
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当时明朝国力渐盛,以馆阁重臣为主的作家受朝廷文化的影响,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很难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作者真实的个性化的思想感情。 14.唐宋派:是出现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归有光。虽然他们对唐宋古文名家的偏好及其文学主张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作家注重文以明道,要求文章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其文感情真挚,通俗畅达。
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三袁”是指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也称为“公安三袁”。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其文学主张的内核,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有力地批判了复古主义的理论而具有反对假道学的意义。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文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的抒发个人真实性情,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竟陵派: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其二人为湖北竟陵人而得名。
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的观点。在复古问题上,他们提倡从古人诗中求性灵,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在创作上,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的风格相对立。他们将创作引向了幽深孤峭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才子佳人小说:是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在清初蔚为大宗。它的情节多
为固定模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总的倾向是存情去欲。这种倾向一方面是对明末主情思潮的修正,另一方面又对《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正反两方的经验。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
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都来自社会的中下层,大多毕生从事戏剧创作,多写关注现实的政治剧和时事剧,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其剧作适合搬上舞台演出,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
一人永占:指清代初期李玉的四部著名杂剧作品,是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
花魁》这四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李玉的爱情和婚姻理想,同时也借助这些作品抨击 明末以来世态炎凉具有明显的现实性。
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
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陈维崧属江
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称为
“浙西六家”,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反对浙
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寄托,同时又竭力在前人作品中 寻求"微言大义",流于穿凿附会。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
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 ● ● ● ● ● (名词 1~24 出自《中国古代教学纲要》思考题)
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代表
人物冯班师从钱谦益,反对七子、竟陵、严羽《沧浪诗话》著。他的诗歌沉丽细密,锤炼藻绘, 根柢徐、庾而出入温、李,抒发亡国悲痛,婉而多讽。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诗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后吴乔和赵执信或继承或私淑冯班诗论,批评王士祯神韵说,可说是虞山诗派的余波涟漪。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
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偏重
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