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传统戏曲中西施形象之演变

中国传统戏曲中西施形象之演变

中国传统戏曲中西施形象之演变摘 要: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历代正史和文学作品中传唱千古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戏曲中关于曹操事迹的剧目

摘 要: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历代正史和文学作品中传唱千古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戏曲中关于曹操事迹的剧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元话本《三国志平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元代三国戏以及民间传说等文献加以改编,大致勾勒出曹操风云际会的一生。由于受元明时期文学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影响,明代戏曲中的曹操形象大多是作为西蜀政权和东吴政权的对立面出现的。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许田射鹿、云长辞曹、义讨董卓、黄鹤楼论英雄、祢衡骂曹、文姬归汉等情节的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广泛传播、不同接受和重新解构。

关键词:明代三国戏;曹操形象;民间传播

三国历史事件与人物群像向来就是文人诗词咏唱的对象,有关的故事情节也早已在民间流传。三国故事究竟在何时何地被搬上表演舞台,已无从稽考,但从唐代大诗人杜甫、李商隐的诗歌作品和北宋学者苏轼的《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条记载来看,至少在唐宋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很受民众欢迎。现存元刊本《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元杂剧中的三国戏等,都是对三国讲史话本的创新发展。现当代中国戏曲界“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国”的说法,更体现出三国历史故事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现存三国题材的明代戏曲中,明杂剧《义勇辞金》《文姬入塞》《渔阳三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明传奇《连环记》《古城记》《草庐记》《青虹啸》《三国志大全》等剧目,是关于曹操事迹着墨较多的戏曲作品,表现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智慧、统一北方的雄才大略、志在天下的非凡气度、奠定曹魏政权的丰功伟绩等,从侧面反映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传播和解读。下面分别以《义勇辞金》《文姬入塞》《青虹啸》等剧作为例,对明代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简要加以论述。

一、《义勇辞金》中的曹操形象

明代三国戏上承宋金元诗文小说剧本,下启清代三国花部和传奇,在内容主题和曲调体制上为同类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借鉴。其中明杂剧《义勇辞金》《文姬入塞》《渔阳三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和明传奇《连环记》《古城记》《草庐记》《青虹啸》《三国志大全》等,虽不是以曹操为主角的剧作,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时民间对曹操形象的传播、接受和解构。

关云长义勇辞金是三国故事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桥段,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明杂剧《关云长义勇辞金》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关云长义勇辞金》简称《义勇辞金》,题为“正名:曹孟德奸雄待士;题目:关云长义勇辞金”,撰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事本《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今乐考证》有著录。全剧四折一楔子,述刘备与曹操交战兵败逃走,关云长为曹操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得知刘备的下落后,毅然挂印封金,辞曹奔刘,刻画出关羽刚直不阿、忠义节烈的英雄形象。

与关云长的“忠义”形象相对应,曹操善于笼络英雄的“奸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明人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将《关云长义勇辞金》列为“雅品”,并评论说:“不但关公之义勇,千古如见,即阿瞒(曹操)笼络英雄之伎俩,亦现之当场矣。每恨关公未有佳传,得此大畅。”短短四十多字,剧中曹操善于“笼络英雄”的智慧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只想先睹为快。此剧第四折集中反映出关羽、甘夫人、曹操等人之间的复杂心态,颇具典型意义。

这一折戏主要讲关羽为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且归顺曹操控制下的汉献帝政权,半年之后听说了刘备在袁绍军中的消息,打算离开许昌去寻找刘备。甘夫人知道后,非常担忧:“叔叔今要出许昌寻你哥哥,只恐曹公知得,差人追赶,俺母子性命兀自难保!”而关羽的回答正表现出他心目中的曹操形象。关羽认为,“曹公虽则谲诈,必不残害忠良”,而是“凭智力将俊材收,假仁义把民心结”,并拿出纸笔给曹操写了封“一星星把志诚实说”的书信,自称“汉偏将军关羽拜上”,尊称曹操“汉兖州牧丞相曹公府下”,将自己面对“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对曹操的深情厚恩也表达出足够的尊重与感谢,所谓“伏望台慈,俯垂照鉴!羽顿首再拜”,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听说关羽三次请辞,打算带两位嫂嫂去找刘备,曹操不同常人的表现也印证了关羽对他的评价。曹操对关羽的忠义之心非常了解,故而对关羽早晚必将离开许昌的行为,早有思想准备:“为因关云长,建立了功名,此人必不肯在此久留。我今做好了绛红袍,白玉带,远游冠,干皂靴。等他临行赠与他去也!”当手下部将张辽和夏侯告诉曹操“关羽引着刘备妻子出城去了,留下一封书在此;赏赐金银,都封在府库,不曾将一些去”,并主动提出“俺门领了军马赶他回来,不可放了他去”时,曹操却对关羽赞赏不已,连呼“好将军!好将军!”并质疑张辽和夏侯说:“若是你每被刘备得了,受了他如此厚恩,也还有念孤之心么?”并嘱咐二人:“既然如此,人各为其主,你每又要赶他怎地?你每二人,就将送别筵席与那做的一套衣服,赶上送与他,以为饯行之礼。不可有违!”剧末“题目”题作“关云长义勇辞金”,“正名”题作“曹孟德奸雄待士”,显然是受“尊刘抑曹”倾向的影响,但也客观地反映出曹操笼络英雄豪杰的远见卓识。

二、《文姬入塞》等剧作中的曹操形象

如果说《关云长义勇辞金》表现出曹操对英雄豪杰的重视,那么《文姬入塞》《渔阳三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等剧目则表现出曹操对以蔡邕、蔡文姬父女为代表的文学人才的看重,以及与以刘关张为代表的蜀汉政权之间的纠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以“文姬归汉”为题材的作品,要数明人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和清人南山逸史的杂剧《中郎女》最为有名。明代剧作家陈与郊(1544―1611),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亦署高漫卿、任诞轩,海宁盐官(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他工于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4种,即《宝灵刀》《麒麟Y》《鹦鹉洲》《樱桃梦》,合称《f痴符》;撰有杂剧5种,今存《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3种,收入沈泰《盛明杂剧》初集;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10余种,对整理、发展中国古典戏曲贡献颇大。杂剧《文姬入塞》一折,收入《盛明杂剧》初集卷十,正文则题作“海昌玉阳陈与郊编,钱江无强张亦临评,西湖长吉黄嘉惠、林宗沈泰阅”,从侧面反映出明人对曹操形象的重新认识。 《文姬入塞》的情节取自范晔《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之《董祀妻》。剧作开门见山,以曹操门下一个小黄门的口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曹操因读了文姬从汉入胡时题写在驿壁上的半段小词而感慨不已,写下“敲干鸾凤和胶髓,扑碎骊龙照乘珠”的诗句,认为“中郎有女,蔡琰无辜。待移粪上之英,仍坐匣中之玉。续成青史,完一代文章;免限黄沙,恨千秋罗绮”,于是派人去胡地赎文姬归汉。原剧一折,专述蔡文姬离胡归汉之际与儿子分别的悲惨场景,刻画了主人公面临祖国之爱与母子之情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心境。这部杂剧既洋溢着思恋祖国故土、渴望游子归根的爱国情怀,又包含着对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境况的千般无奈,同时也表露出蔡文姬对“腹生手养”的胡儿的深深眷恋与浓浓母爱。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将其列入“雅品”,评曰:“略具小境。以此入塞,配昭君出塞耳。《胡笳十八拍》,何不一并演之?”①曹操在此剧中并未出场,但全剧发生的背景却与其息息相关,蔡文姬的命运也因为曹操而发生了传奇般的转折,最终得以回归故国,使父亲蔡邕的作品流传于世。短短一折小戏,将一个重情重义、重视文化、重用人才的曹操形象刻画出来。

杂剧《渔阳三弄》和《庆冬至共享太平宴》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明人眼中的曹操形象。大戏剧家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简称《渔阳三弄》)以《后汉书》卷八十下《祢衡传》为故事蓝本,讲述祢衡升天之前在地府击鼓痛骂曹操之情节,如“(祢唱)哄他人口似蜜,害贤良只当耍。把一个杨德祖立断在辕门下,可可血唬零剌。孔先生是丹鼎灵砂,月邸金蟆,仙观琼花。《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他两人嫌隙,于你只有针尖大,不过是口唠噪有甚争差。一个为忒聪明参透了‘鸡肋’话,一个则是一言不洽,都双双命掩黄沙”(【六么序】),将祢衡的凛然正气与曹操嫉贤妒能、阴险奸诈形成鲜明的对照,影射出明代中后期奸相严嵩把持朝政的社会环境,开创了以南曲作杂剧的新写法,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明末戏曲理论家祁彪佳《剧品》将《渔阳三弄》列入“妙品”,称“此千古快谈,吾不知其何以入妙,第觉纸上渊渊有金石声”,对徐渭的推崇和赞赏跃然纸上。而题作“本朝教坊编演”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主要讲述刘备在诸葛亮等人辅佐下独霸西川后,国泰民安,时逢冬至令节,于是大宴功臣,其间遣张飞、马超去荆州请关羽赴宴,途中大败周瑜人马而归,共贺佳节,激励将士为蜀汉建功立业之事。剧作通过刘备、关羽、张飞、马超等人的叙述,刻画出曹操的立体形象。

无论是刘备口中的“有奸雄曹操,又识某机。他举荐我入朝,见了圣人,叙其宗派。曹操不忿某,他心怀谋害。俺弟兄三人,定栽花柳之计,私出许都,霸业西川”(第二折),还是关羽口中的“某姓关名羽字云长,幼习《春秋》《左传》,精通武略,性秉刚柔,忠心正大,与先主、张飞结义于桃园,赤心保助。后因曹操举俺弟兄入朝,有心要图于麾下,与张飞威镇天下诸侯。不想俺主公乃汉室之宗,刘氏苗裔。此奸雄不忿,返意为仇,在于清风岭失散,将某说入许都,要某辅佐。某已弃印封金,辞曹归汉。多亏军师用计,俺众将之劳,今主公霸业于西川之地,命某镇守于荆州”(第二折),张飞口中的“曹操孟德占天时,中原独霸;俺主公受人和,平定了西蜀;孙仲谋兴地利,威镇东吴”、“想孙权曹操,用尽机谋,窥图汉室江山刘帝都。三分了犹然思慕,恨不的一统乾坤,四海归伏”(第三折),马超口中的“虽然三分天下,俺主公曾言,曹操、孙权,实为汉之奸贼也。俺主公刘氏苗裔,汉室宗支,君临天下,理之当然也”,都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明人眼中的曹操为世所公认的“奸雄”,曾经在刘备最落魄潦倒、无所依傍的时候举荐刘备入朝,并“见了圣人,叙其宗派”,获得“汉室之宗,刘之苗裔”的身份,此后才被尊为刘皇叔,为蜀汉政权的政治血脉奠定基础。

清风岭一战后,刘备和张飞战败逃亡,关羽被曹操部将游说暂入许都,虽然口称“归汉不降曹”,后来也坚决地“弃印封金,辞曹归汉”,却掩盖不了其归降曹操势力的事实;就连勇猛莽撞的张飞也不得不承认“曹操孟德占天时,中原独霸”;马超虽口称“曹操、孙权,实为汉之奸贼也”,也不能改变“三分天下”的事实,反衬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一个有智谋、有远见、有志向的英雄形象。

三、《青虹啸》等剧作中的曹操形象

周国雄先生认为:“(明代)传奇剧的出现和发展,不但开创了中国戏曲的新局面,且逐渐成为遍布南北的主要戏曲样式。”②在众多题材丰富的明代传奇作品中,《连环记》《古城记》《草庐记》《青虹啸》《三国志大全》等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剧作,是关于曹操事迹着墨较多的戏曲作品。其中《青虹啸》中塑造的曹操形象,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反映出明代人民大众的质朴愿望,很具代表性。

明代长洲人邹玉卿的传奇《青虹啸》,又名《青虹啸传奇》,一名《檐头水》,《曲录》有著录。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考证,《曲考》《曲海目》《今乐考证》将其列为无名氏。剧凡三十出,主要演绎东汉末年曹操诛戮董承,杀害董、伏二后;董承之子董圆投奔司马懿,后改名司马师;高公公救出太子,与董圆妻抚养太子长大成人,并辅助化名高贵卿的太子登基,诛杀曹芳逆党的故事。全剧半出臆造,半据演义,旨在反映社会现实中的激烈斗争,宣扬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念,与清人石子斐的传奇《龙凤衫》、京剧《逍遥津》相类似。现存古本戏曲丛刊本。

《青虹啸》开宗明义,以《述略》形式概括了全剧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并将曹操定位成一个“篡逆凌夷”、把持朝政的奸佞形象。文曰:

【沁园春】(末上)汉祚衰微,曹瞒秉政,篡逆凌夷。羡董承泣诏,伏完歃血,吉平啮指,议鸩奸回。悍庆淫英,成奸虑罪,暗首权奸起祸魁。忠王事,极刑拔舌剜目不心灰。堪悲。宫禁多危,伏后尸夷,绞贵妃痛君绝乳。高公存汉,送姑抚养,得认皇姨。忠矣董圆,更名司马,整旅中兴复帝畿。将冤雪,檐头滴水,毫发不差移。

在第二折《谒陵》中,主人公董承的出场自白,大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迩来国事日艰,虎狼当道,始遭十常侍之乱,继受董卓之倾。二贼虽除,曹瞒复出,恣肆奸雄,威压天子。我恐炎汉不久被贼所篡,日夕忧烦”,“可恨贼臣,掌握朝权,谋臣如市,战将如云,上殿不名,入宫剑履,欺君罔上,至此极矣”,“近来曹操秉政弄权,早晚恐生祸乱”,为后文情节做好铺垫。

在第三折《议疏》中,曹操出场后的一番自述,真实地表达了其内心世界:“笑握山河盈寸,雄威远振凌云。伯业图王施暴政,喜负雄名压众臣,手持乾与坤。”“下官曹操,字孟德,谯郡人也。位列三台,官居一品。挟天子之威名,令诸侯之臣服。出将入相,为诡诈之班头;罔上欺君,作奸雄之领袖。门下谋士华歆、张缉等,皆堪辅弼之臣;帐前虎贲许褚、乐进辈,尽称敢死之士。长子曹丕,可受禅位;孙子曹芳,定继大业。可恨孙权、刘备,各霸一方,鼎分三足,令我早晚忧心。我如今先图汉室,后灭二雄,有何不可?前日已命张缉同曹芳边上犒军,施惠士卒,以窥将校动静,今日料必归矣。待他来时,再做商议。”“方今孙刘各立,天下鼎分,软弱汉君,何能为主?况我身经百战,德望俱隆,目下虽为首宰,终为天下之主。你两个听我道来。”曹操虽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位列三台,官居一品”,“出将入相”,“德望俱隆”,但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却是“诡诈之班头”“奸雄之领袖”,“他把一门子侄咸封爵,只恐四海山河半属曹”,仍然招来一些大臣的嫉恨。“许田射鹿”一事,堪称《青虹啸》一剧的主线,亦为曹操行为引起非议的导火索,并为曹魏政权的最后倾覆埋下伏笔。

“许田射鹿”一事,晋陈寿《三国志》中未见记载,始见于南朝宋裴松之对《三国志・蜀书六》所作的一条注解:“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u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③罗贯中撰写小说《三国演义》时,用如椽妙笔,将关羽吉光片羽的一句话,演绎成小说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一节,反映出元代尊关公忠勇、贬曹操奸诈的民风。《三国演义》中“许田射鹿”的剧情概要是:东汉建安三年(198),曹操邀刘备一同随护汉献帝到许田射猎,以观察刘备等人的动静。后献帝三箭射鹿不中,曹操却趁机用献帝的金令箭射中一鹿,并在众人齐呼万岁时,放马遮在献帝面前迎受欢呼,将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态暴露无遗。关羽动怒,提刀拍马欲杀曹操,却被刘备急忙制止。

《青虹啸》第五折《畋猎》主要讲述华歆上疏请往狩猎。汉献帝因“国运支离,元奸叠出,十常侍几覆朝纲,董卓继而乱政,使寡人每怀宗社之忧,时切危亡之虑”,向群臣问策是否前去;董承认为“陛下乃万乘之尊,四海之主”,劝其“即刻返驾”;曹操则称“臣闻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A冬狩,四时出郊,示武天下。方今干戈扰攘之秋,畋猎甚有利益”,力劝其前往。狩猎过程中,董承之子董圆前来保驾,正好亲眼目睹曹操的僭越之举,将现场众人的不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与《三国演义》中“许田射鹿”的相关情节稍有不同,《青虹啸》中将欲杀曹操之人改成了董圆,制止董圆之人则为其父董承。兹将第五折《畋猎》中“许田射鹿”的相关情节摘录如下:

(众)前面山凹里,赶出一鹿,恐惊圣驾,先此奏明。(末)待朕亲自射之。(内扮鹿跳上)(末射不中介)(簦┏加借陛下雕弓,试臣一射何如?(末)卿可取去,用心技射。(羯渎沟菇椋(众)万岁万万岁。(粝蚯笆芙椋┬┬胄〖迹不劳众将称贺。(小生拔剑欲杀簦(生袖遮介)(末)天色已晚,就此返驾。(众)领旨。(合)返皇都凯歌沸涌,马车声如雷动,马车声如雷动。(下)(小生)咳,可恨可恨。方才天子射鹿不中,那操贼夺圣上雕弓射之,各营将士见金t玉箭,只道圣上所射,嵩呼万岁,叵耐遮呼受礼,复言“些须小技,不劳称贺”,竟把圣上金t玉箭,悬挂腰间。我一时忿气不过,意欲拔剑杀此逆贼。父亲见贼牙爪甚多,恐我遭祸,拂袖拦挡。咳,今若不杀国贼,恐早晚生祸也。

“许田射鹿”事件之后,曹操“只为汉室衰微,皇上懦弱,意欲图位,故此诱帝出猎,以窥臣下之意。不料董承密受血诏,造意兴谋,毒药鸩我。深感上苍默佑,庆童首报,被我将七家尽行抄斩。可恨董圆夫妇在逃,已着各处关津,用心盘诘,再无下落。但恨伏后乃伏完之女,董妃乃董承之妹,今若不诛,必贻后患。因此前日入宫擒出。今坐他诬蔑大臣之罪,以杜日后报复之祸。”除了命令将“伏、董二家,全家抄斩,并要细搜血诏,不得有误”外,还将伏、董二后悉数杀害,“从教斩草根须究,天意兴曹暗锡庥,待北面称王愿始酬”(第二十四折)。清理完异己之后,曹操“一败潼关险丧了,抱深屙日来难疗。平生宁负他人,罔顾千年遗诮”,风光无限之余,却逃不过岁月的惩罚。被封为魏王的曹操,病魔缠身,甚至出现神念恍惚的状况:“寡人魏王曹操,挟炎汉之褒封,僭魏王之称号,百政聿新,中原威震。不想前日因追董圆,被马超那厮,半路突出,杀得我垂首丧气,割髯弃袍而走,因此气成一病,十分昏乱,沉沉一息,只恐不久了。况又头风复发,疼痛难支。只因抱此病症,想起昔年,几被董承、吉平所鸩。咳,国舅国舅,我的雄心还在,你的忠良何往。”最终,曹操在噩梦和病患的双重交织下,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冤魂手执长绦,长绦,鬼卒怒目凶枭,凶枭。可怜一命定难逃。头目晕,足蹊跷”(第二十五折),最终跌落床榻而亡。数年后,曹魏政权也为董圆扶持的幼主所取代,落了个冤冤相报、为人嘲笑的下场。《青虹啸》对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处理,也为京剧《许田射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此外,《连环记》中的曹操形象,主要出现在司徒王允的叙述中:“以纯钩宝剑,着曹操去刺董卓,被吕布冲破。曹操潜归故里,檄会诸侯,率同刘关张合兵,将谓明正其罪。又奈吕布当关三战,弃冠佯输,将士恐堕其计,渐渐解体。刺又不成,战又不克,如何是好?”《古城记》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的领袖人物,他对年少时许绍对自己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基本赞同,自称“中原宰相,中原宰相,凛凛威风震四方。挟令天子把名扬,八路诸侯皆丧胆,妙策神机有谁比方?”(第十五出《赐马》,【出对子】)。在刘关张眼中,曹操形象又各有侧重:面对曹操所下的战书,刘备无力阻挡,声称“恨只恨曹操强梁,顿教人心下惊慌。猛然兵围徐州地,好教我疑思没主张”,“我本是弄毛锥儒生伎俩,说甚麽笔尖儿横扫了五千行,论武艺全赖伊行,急点精兵,及早提防”,只能把跟曹操对阵的艰巨任务交给关羽和张飞。当周瑜问刘备“要道三国中谁是英雄好汉”时,刘备却毫不犹豫地说“三国中曹操是英雄好汉”,与周瑜对曹操不屑一顾的评价“曹操奸雄势猖狂,挟令天子把名扬。华容道上私奔走,至今不敢出许昌”大相径庭。张飞则自称是“杀人的领袖”,面对曹操的强势进攻不怯不惧,“笑曹瞒些些狗子拳头大,自是骆驼虽小胜豺狼。

谁知我虎瘦雄心壮,踹一脚踹开了千层地府,吹口气吹开了云雾穹苍”,连呼“杀曹瞒何用商量,杀曹瞒何用商量”,自有一番英雄气概;当偷袭曹营失败后,张飞上山当了山大王,却不愿意用自己的真名,担心“若标了我真名在上,日后中原曹操闻知,未免取笑,说我老张去做强盗,不如混标一名在上,日后见了大哥,再作道理”,可见曹操在张飞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而“武略无双”的关羽却深谙兵法之道,认为“将在谋而不在勇”,“曹操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我和你将寡兵微,焉能对敌,必须用计行之”。当张飞的“蜘蛛破网计”失败之后,刘备和张飞望风而逃,关羽还在下邳城中保护两位皇嫂。曹操也深谙兵法之道,认为“归师勿掩,穷寇勿追”,一方面制止手下追赶刘备和张飞,命令“传令拔寨,回兵勿赶”,另一方面积极招降关羽,声称“惟有云长,孤甚爱慕其形貌武艺,若得此人相助,则中原大事济矣。诸将有何高议”,并告诉部将张辽,“若还说得他来归降,即封你为荡寇将军”。所以,当张辽劝说关羽归降曹操时,关羽提出“若要我归降曹相,先要他依我三桩事;若不依我三事,宁可死战,决不肯降”,即“第一来,主亡则辅,主存则归。早上知道仁兄消息,晚上辞别就行,毋得拦阻。此是一也。

二则降汉不降曹,此乃大节也。三者许昌要盖一所新宅,与二位皇嫂一宅分为两院而居;照给大哥俸米供奉,皇嫂不食曹家之食;无问大小将官军卒人等,不得擅入吾门,有犯者杀戮不禀;不与老相建立大功,来不参,去不辞。”深深了解曹操求才心态的张辽,直接大包大揽,给关羽吃了颗定心丸:“有小弟在,莫说是三件,就是三十件,见了明公,一一依从。”正是因为曹操对关羽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非常看重,想法设法搜罗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求贤若渴重奖人才,关羽才带着两位嫂嫂投奔许昌,才有了后来“关云长义勇辞金”的千古佳话。

四、结论

何满子先生说过:“哪怕从唐朝算起,从三国故事流传至罗贯中写定小说为止,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这样悠长的年代中,人们在传述三国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将各种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政治、伦理、历史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观统统附益在历史故事之中。”④这段用来评价《三国演义》主题倾向的话语,同样适用于明代三国戏中关于曹操形象的评价问题。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许田射鹿、云长辞曹、义讨董卓、黄鹤楼论英雄、祢衡骂曹、文姬归汉等情节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广泛传播、不同接受和重新解构,即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重视历史真实并非拘泥于史实不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对历史人物的解读都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都可能会根据历史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特质的艺术加工。明代三国戏在继承前代三国诗文作品和戏曲小说的基础上,以民间“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阐释和解读,演绎出三国鼎峙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塑造出一个不同于正史、野史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大致勾勒出曹操驰骋纵横、风云际会、老谋深算而又极度自负的一生,表现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气、讨伐董卓的勇气、许田射鹿的底气和问鼎天下的胆气等文化品格;同时,也把明代“尊刘抑曹”的道德准则和爱憎感情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在曹操形象演进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注释

①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56页。

②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③〔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940页。

④何满子:《〈三国〉文化形成探源》,《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6期。

上一篇: 毋有江谈司马迁:《春秋》之后惟一人
下一篇: 中国史上死最惨的太监是他: 被凌迟3357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