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记事上起尧舜、下迄秦穆公。尚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初年,伏生传出《尚书》二十八篇,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许多竹简,经过孔安国整理,是为《古文尚书》。至西晋时,今古文《尚书》均已佚散失传。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出《古文尚书》一部,较伏生所传多出二十五篇,后经考证为伪书。《尚书》史料价值极高。从史书编写体例看,《尚书》不但是古代史籍的雏形,也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编年史的开端。而《禹贡》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
2.《春秋》
春秋时期由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编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春秋》记事内容以鲁国为主,涉及其他一百多个国家的事迹。其记载最多的是政治活动,其中以记各国之间的征战、会盟、朝聘等为主;此外,记各国婚丧、祭祀以及日月食、星变、虫灾、地震、山崩、雨、霜、冰雹、水旱等自然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对后世影响很大。不过也存在记事太简单,侧重书法,不能坚持直书,曲笔回护之处甚多等问题。
3.《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范晔撰写的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现在所见《后汉书》的志是后人把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补入的。《后汉书》的首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后汉一代的史料。《后汉书》收录了不少有关治道的论文和重要的辞赋,保存了史料。在编撰方法上,《后汉书》专传较少,合传最多,类传次之。在思想性方面,重视气节,反对佛教、图谶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很值得肯定。
4.《史记》
《史记》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作者传统说法为左丘明。《左传》以鲁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条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左传》叙事,不只详细说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史料。《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左传》把周王室与一般诸侯国同等对待,与《春秋》尊周思想不同。《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描写战争,把战争看作政治问题。《左传》比较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6.《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做。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年),前后约五百多年的史事。全书共二十一卷。《国语》是资料汇编性质的书,不是成熟的史学历史著作。《左传》记事以事件过程为主,《国语》则以政治言论为主。两书互相表里、相互参证,因而《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7.《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班固所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事上起汉高祖,下终汉平帝,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凡百篇,共八十多万字,在体例上,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以儒家的正统观念来处理历史人物。《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体的编纂体例;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汉书》的十志叙事,贯通古今,为后世典章制度通史的开端;《汉书》为研究民族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史料。其缺陷,首先《汉书》中充满封建神学思想,同时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
8.《三国志》
《三国志》由西晋陈寿撰。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志》由此得名。记事上起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下迄西晋灭吴之年(280年)即武帝太康元年,包括魏、蜀、吴三国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的国别史,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陈寿仕晋,而晋承魏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内容略显单薄,且没有表、志。陈寿曲笔阿时,创立的“回护”笔法,为后世史家所讥弹。陈寿之后,有关三国的史料大量出现。
9.《魏书》
《魏书》由北齐魏收撰写,是“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全书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180多年的历史,共124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篇幅过长,有些篇章又分子卷,实共130卷。因魏收以个人好恶决定人物取舍与褒贬,故《魏书》在当时即有“秽史”之称,后来曾有三次修改。《魏书》的“志”内容丰富,《食货志》备记均田租赋制度变化,而《魏书》无表,表为后人所补。
10.《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书名为西汉末刘向所拟定,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该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全书现存33卷,共计497篇。《战国策》人物刻画生动,善于讽喻,语言风格独特。《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但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11.《隋书》
唐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唐魏征等撰,记载了隋自文帝杨坚于北周静帝三年建立隋朝,到隋恭帝义宁二年灭亡的历史,共85卷。优点:综合五代为志,可见历代典章制度的因革损益,是修史的一种良法,文字精炼,记事虽有曲笔但大体还是如实的;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保留了丰富的资料。缺点:它过分强调“天道”和“帝王之道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由于隋末乱,图书散佚严重,因此在撰写时,也常常有史料不足的缺陷。
12.《晋书》
唐房玄龄等著。体例:纪传体正史。内容:上起四晋武帝泰始元年,下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共156年的历史,共132卷。成就:体例上是一个创造,又是研究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资料;参与修撰《晋书》的人虽多,但能够发挥每人之长;对晋朝统治者的腐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缺点:记述荒诞,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史料取舍不够严谨,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
13.《南史》《北史》
唐李延寿,体例:纪传体通史。内容:《南史》记事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下迄陈后主祯明三年,载宋、齐、梁、陈四朝170年历史,共80卷。《北史》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下迄隋恭帝义宁二年,记载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四朝233年历史,共100卷。《南史》与《北史》内容的编撰,按类别、按朝代先后、按帝王先后为序,对原八正史有,删削,有补充。特点:消除偏见,适应了南北大一统的客观需要;增加了历史的连续性;删削史料基本得当;秉笔直书。
14.《旧唐书》
官修史书,体例: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建立唐朝,下迄唐哀宗李祝天佑四年朱温灭唐,共200卷。成就: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便于读者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多抄自《实录》、《国史》,保存了原始资料的真实性;继承《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传统,在纪、传中多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章。缺点:本纪部分存在很多曲笔;列传部分存在一人两传、一事多传并见的重复现象,也存在曲笔回护之处。
15.《新唐书》
宋朝官修史书,题名为欧阳修、宋祁。体例:是纪传体断代史。内容:记事起止时间大体与《旧唐书》相同,也是记载了有唐一代的历史,共225卷。成就:与《旧唐书》相较,增加了许多新材料;体例也比《旧唐书》完整,增添了四表,新创三志,。缺陷:新书过于追求精简,记载简略,有时不载年月,叙事不清;欧、宋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新书由不同人修撰而成,缺乏有计划的分工造成纪、传之间矛盾、脱节现象频频出现。
16.《通志》
南宋郑樵,纪传体通史。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共200卷。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他认为史家应重视实际和学习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并用实际的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他主张用治军那样严整的“类例”方法来治学,认为史家修史要有独到的见识。优点:继承司马迁会通思想;二十略内容丰富,把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的过程,有助于辨明事务的性质,掌握其基本特征;在纪传部分,克服了断代史前后不相联系,彼此重复的毛病;首次论证了图标与书籍的相互作用,强调金石文物对于核实史实的重要作用。具有独创精神。缺点:对前代史学家的批评多有偏颇失误;存在部分史实的推敲错误。
17.《宋史》
撰修于元朝末年,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也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共496卷。优点: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缺点:比较粗糙,编纂得比较草率。编写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尊奉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
18.《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长篇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全书294卷。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优点:搜集材料丰富比较真实可靠;长于叙事,文字生动;记载史实严肃认真;较完善的编纂方法;司马光坚持从实际出发,弃封建正统论,使其能较为客观地叙述历史,避免了封建正统论任意篡改历史,妄加褒贬的弊病,增强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以年月为经历史事件为纬,使人容易看清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缺点:编年体―年代为中心,但事件前后割裂,破坏史实完整性,翻阅极不方便。
19.《通典》
唐杜佑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共200卷。十通之一,是一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它基本包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优点:条理清楚便于检索;开创典志体通史的体例,为我国史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统的资料紧密联系现实为现实政治服务系统的搜集了许多古代史料收集了比较进步的政治观点和史学关观点。缺点:存在漏抄或误抄。
20.《文献通考》
宋元马端临著。它是一部关于历代典章制度的严格的通史,论述了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优点:材料丰富;编篡方法比较好;虽然因袭《通典》,但实用价值超过了《通典》。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史籍。
21.《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袁枢,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凡42卷。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即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详其始末。内容:从《通鉴》中记载的1362年的史事当中,选取了239件历史上的大事每事一篇,详其始末,按时间顺序排列,另66件事,分别附于各条之后。其中,绝大多数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优点:编篡方法好,创立纪事本末体,眉目清楚,旨趣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缺点:从保存史料的作用上来看,它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做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做全面系统的介绍;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的思想。
22.《史通》
刘知几著。体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史,它总结了唐以前和唐人的史学成就。对后世封建史学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内容:《史通》20卷,分内篇与外篇两部分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例和编撰。外篇13篇,主要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籍源流,兼评古人得失。成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以大量篇幅讨论了史书的体例、内容与编纂方法;还论述了一个优秀史学家必备的条件和应有的写作态度史才三长论、史德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在当时较为先进,他反对"历史的宿命论:以成败论英雄之正统历史观;不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他敢于怀疑,则史料因此纠正,敢于非圣,则成见因此打破,这些都是他的科学精神。缺点:书中观点存在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史通》中有维护封建名教,诬蔑农民起义等论述,这说明刘氏也没有超出封建史家的立场和观点。
23.《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32卷。体例:史论、史考,学术论著。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史治、财赋、典礼、天地、艺文。优点: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的学风;旁征博引,考竟源流,倡导新的治学方法;在历史编纂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缺点:他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
24.《国榷》:
明末清初谈迁著,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缺点: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处外,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
25.《明实录》
明朝官方撰写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熹宗为止,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救、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缺点:部分史实记载颠倒黑白,好恶任情,官修史书的通病歪曲事实。
26.《元史》
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王濂主编。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缺点: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列传照抄碑志家传之类,取舍不当之处甚多。
27.《明史》
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情况的纪传体断代史,共332卷。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评价:《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
28.《读通鉴论》
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对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作了多方面的评论。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29.《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50卷。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内容:"六经皆史"论;认为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斟酌古今之史;治史者应有史德,要端正心术;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志为史体”。缺点:封建地主阶级立场及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30.《读史方舆纪要》
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是一部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130卷。内容: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优点: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