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史话本方面,以《三国志平话》为最完整。但来自于民间的创作者,受限于知识文化水平,或是考虑到此书的读者多是平民百姓,因此,通俗化、平民化便成了《三国志平话》的特点。
再加上当时的出版人审核把关不够严谨,故《三国志平话》的文字比较粗糙。又因缺乏实际考证,人名、地名、官职,与正史记载相比,错误比比皆是。
书中的内容情节,多是描述荒诞不经的事件,笔触词不达意、语句不通,人物情节张冠李戴,甚至有些情节不相连贯,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但也证实它是未经文人润饰的,显现出民间文学的本色。
罗贯中曾借鉴《三国志平话》之中的世界观而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平话》结构完整,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生动,内容趣味横生,为罗贯中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架构。
因此,《三国志平话》成为《三国演义》的蓝本之一,它起了滥觞的作用,故我们不能忽视它在中国小说史和三国故事题材方面的关键作用。
《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
《三国志平话》前半部分主要以张飞斗勇事迹为主;后半部分则进入斗智的阶段,以孔明下山为分水岭,这是全书的高潮。
诸葛亮初登场就让四处鼠窜的“常败将军”刘备反败为胜。他们先是火速得到荆州,接着顺势夺取蜀国立国的根基之地——益州。这是刘备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亦是蜀国国力最巅峰的时期。所以说,“诸葛亮登场”是《三国志平话》中最重要的转折。
诸葛亮出场时,有一段介绍:“诸葛本是一神仙……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
由此可见,《三国志平话》给诸葛亮的定位就是神仙下凡的道士,是具有神奇本领的军师。准确地说,本书中的诸葛亮是人、神仙、道士“三位一体”。
这样的人物,当然有着异于常人的通天本领。《三国志平话》作者想象驰骋,夸大了诸葛亮的智谋才能,而诸葛亮变成神仙、道士,也与皇帝崇尚道教,社会上弥漫道风仙气有关。
元朝统治者为了拉拢人心,十分尊重道教。在这种背景下,修道成仙对于普罗大众是很有号召力的。
“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是民间道教神仙施展法术的习惯用词,此时被用在诸葛亮的身上。不仅如此,《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还会调节江水的温度:“江泛溪热,不能进。武侯抚琴,其江水自冷”,多么神奇!
诸葛亮还会祭风。当蛮王欲战诸葛军时:“蛮将附高处,令人撒下毒药。武侯急下马,披头跣足,持剑祭风……蛮军仰扑者勿知其数”,诸葛亮的道士形象栩栩如生,其神力能操控自如,将战场劣势立马就转化为优势。
“抚琴降温”、“祭风”代表诸葛亮对自然召唤与驾驭,这种超能力,只有神人才能做到。
《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成了一个极端神化的人物
《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不但生前神奇,临死前还可施展巫术:“点一盏灯,用水一盆,黑鸡子一个,下在盆中,压住将星”,此举是为了防止司马懿的攻击,并且压住自己的本命星。
诸葛亮死后,还派神人送信给司马懿:“(司马懿)见一神人言:军师令我来送书……司马看罢,有不从之意。神人大喝。司马诺诺言曰:愿从军师之令”。司马懿顺从诸葛亮的意志,听命其死后安排,成了诸葛亮的传人。
诸葛亮在作者的夸张和想象下,已经超越史实,成为一个极端神化的人物。笔者猜想,这有可能是由历代诸葛形象渲染而来的,可谓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从好的方面看,《三国志平话》为后来戏曲、小说提供了“奇特”的文学参考价值。
《三国志平话》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喜好,他们对历史知识浅尝辄止,对高深的治国之术理解有限,所以也就缺乏兴致。他们感兴趣的,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神仙军师,而不是政治方面的军师。
正如《文心雕龙》中说的:“俗皆爱奇,莫顾实理”,“爱奇”是传统的欣赏心理和审美趣味,如果按照史实来写,便失去了趣味性。所以《三国志平话》的作者加上了自己的愿望、理想、喜好,创造出了一位“神奇”的诸葛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