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三国张绣找工作:杀了曹操儿子,为什么后来还敢投靠曹操?

三国张绣找工作:杀了曹操儿子,为什么后来还敢投靠曹操?

三国张绣找工作:杀了曹操儿子,为什么后来还敢投靠曹操?多年以后,面对劝阻自己驰猎的群臣,魏文帝曹丕总会想起他的父亲曹操带他游走在生死存亡之际的那个下午。当时,宛城大门处处洞开,城上尽起降旗,南阳军阀

多年以后,面对劝阻自己驰猎的群臣,魏文帝曹丕总会想起他的父亲曹操带他游走在生死存亡之际的那个下午。

当时,宛城大门处处洞开,城上尽起降旗,南阳军阀张绣带着他的部曲,一排排地站在道路两旁,等待着曹操的检阅。这时是建安二年(197)正月,出身于凉州的悍将张绣,此刻却低眉顺眼地站在大军前列,向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霸主展示着自己的忠诚。但到了夜里,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魏略原文_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

曹丕。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活捉曹吉利!”一个西凉士兵声嘶力竭地喊道,“别让他骑马跑了!”这是年仅十一岁的曹丕在骑马逃离此地之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当他再次与父亲重逢时,却得知了一个噩耗。被曹操寄予厚望的曹氏继承人——曹昂,为了能让父亲逃出生天,毅然将坐骑让了出去,以致战死当场。与他一同遇害的,还有堂兄曹安民,以及父亲信赖的大将——典韦。

正如曹丕《典论·自序》中所说:“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时隔多年,曹丕仍对张绣当年的复叛之举耿耿于怀:“你害死我的兄长,怎么还有脸面见人呢?”话虽如此,曹丕却没法向张绣寻仇。这是因为,张绣虽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他后来的归义之举,的确给曹操带来了不小的帮助……

与刘表的联合

张绣,凉州武威郡祖厉(今甘肃省靖远县)人,为地方豪族。中平年间,边允(章)、韩约(遂)乱边,凉州大乱,祖厉县长刘隽也被豪强麹胜袭杀。时张绣为县吏,率众反击,杀麹胜,作为故吏对旧君也算尽责。就这样,张绣“招合少年”,成为地方豪杰。董卓入京后,西凉武将得以跻身于汉末政坛,张绣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略原文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

影视剧中的张绣。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董卓麾下部曲,有李傕、郭氾(按吴金华《三国志丛考》:郭汜本作“郭氾”,“氾”同“泛”,与郭氾小名“郭多”相符)、张济等悍将,而张绣正是张济的族子(侄子)。东汉末年,张济跟随董卓入京,张绣也离开家乡,一头扎进深不见底的政治旋涡。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其部将李、郭反攻长安,顺利把持朝政,但又因利益而大打出手。在此期间,张绣还做过“人质”,用来表示张济说和李、郭二人的诚意。献帝东归洛阳后,张济屯兵弘农郡,后因粮食短缺进攻南阳郡的穰城,结果却中流矢而死。

与大多数西凉悍将的结局相同,领头之人一旦身死,其部众缺少凝聚力,便会四散而逃。正当张绣惶惶不可终日之际,荆州之主刘表却适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试图借这支西凉兵的武力来抵御逐渐势大的曹操。张绣无路可去,只好接受刘表的招揽,随即召集叔父张济旧部,自此屯兵在宛,替刘表牢牢守住荆州的北大门。从此刻起,张绣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曹操三征张绣不克

建安初年,张绣与刘表的联合,给曹操带来了极大威慑。南阳郡为光武帝刘秀故乡,城墙高大,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在刘表的授意下,这里源源不断地为张绣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与兵丁补给。张绣麾下有西凉悍卒,战斗力不必多言,只要得到刘表的持续输血,他就能保持较高的战斗力。彼时,曹操初迎献帝于许,立足于颍川、汝南二郡。从地理位置上看,南阳郡距离许都、汝南等地比较近,所以刘备日后寄寓荆州时,会劝说刘表袭许。这样一支有实力的强悍军队驻扎在自己老巢附近,曹操如何不忧心。所以在建安二年(197)到建安三年(198)间,曹操曾三次征讨张绣。

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原文

影视剧中的刘表。来源/电视剧《新三国》截图

曹操第一次征讨张绣是在建安二年(197)正月。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曹操初征张绣时,后者碍于其威势,竟然选择投降;但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又让他再次改变了主意。第一件事,是众所周知的“桃色绯闻”,即曹操看上了张济的遗孀,纳之。话说回来,在乱世,接纳寡妇并非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即便是刘备,在入成都后也迎娶过寡妇吴氏,还将其立为皇后。真正让张绣感到惶恐的,是曹操对他部曲的招揽。

据《三国志·张绣传》裴松之注引《傅子》记载:“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胡车儿是张绣的爱将,“力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在张绣反叛前,胡车儿将曹操的贴身保镖典韦灌醉,并盗走其双戟,致使后者最终在战斗中力竭身亡。而在正史中,胡车儿也是张绣的亲信部曲。既然如此,曹操越过张绣给胡车儿送黄金拉拢他,难免让张绣感到威胁。

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_魏略原文

张绣画像。来源/李伟实,张淑蓉《三国演义人物画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之际,人身依附关系愈发紧密,部曲、扈从、宾客从某种程度而言,已是主公的“私有财产”。故曹魏名将臧霸、李典等人降曹后,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对部属的直接管理权。没有边界感的曹操亲自给胡车儿送黄金,自然触及了张绣的敏感区域。如曹操事后所说,他接受张绣投降,并没有要求他送出人质,缺少这层约束的张绣,背叛起来自然就毫无压力了。

张绣反叛,给曹操带来了极大损失,曹操的长子曹昂、侄曹安民、爱将典韦皆殁于此役,就连年仅11岁的曹丕,也差点未能走脱。但曹操毕竟不是一般人,很快,他就在一个人的帮助下重整旗鼓,反败为胜,击败张绣。

魏略原文_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

曹操领兵讨伐张绣。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曹操第二次征讨张绣,则是替堂弟曹洪收拾烂摊子。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按曹操本传,这年九月,曹操东征袁术,无力应付南方,便遣曹洪对抗张绣、刘表,但短短两个月左右,舞阳、阴、叶等地却相继沦陷。无奈之下,曹操只能在打完袁术后又马不停蹄回击南阳,破刘表大将邓济,又“攻舞阴,下之”。

有意思的是,《三国志·曹洪传》却记载:“(洪)别征刘表,破表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明明是曹洪作战不利,丢了这些地方;待到曹操急匆匆赶回,这才重新夺取,结果却成了曹洪“别征刘表有功”。看来,在当初的荥阳之战中,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是非常明智的决定,以至于曹操生前始终对这个堂弟多有包容,并带他到处“刷战功”。

建安三年(198)正月,曹操还许;是年十一月,曹操三征张绣。按曹操本传,他此次出兵大破张绣,可谓大胜。《三国志·荀攸传》记载,张绣靠刘表输送粮草,才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所以荀攸曾建议曹操“缓军以待之”,若急于攻张绣,刘表也势必相救。曹操不听,结果刘表果然出兵,曹操在吸取教训后,“乃设奇兵复战”,大破张绣。但从后续来看,尽管曹操取得大胜,却仍没有继续扩大战果。其本传解释说,因吕布在徐州大破夏侯惇,曹操只好先放弃南阳,转而前往徐州救火。那么,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魏略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原文

[元]罗本:《三国志》书影(明刻本)。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又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这里明确提到,曹操被张绣打败后,袁绍专门写信来奚落他,曹操因此大怒。荀彧开解他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在他看来,吕布俨然是一方诸侯,所以先解决掉他,曹操才有精力与袁绍大战。对于这个提议,曹操欣然应允:“然。”按照时间顺序,曹操攻吕布前,的确曾与张绣大战,也就是他第三次征讨张绣。曹操却被张绣击败,也正因如此,群臣才会将曹操大怒的原因归咎到这次失利上。可见,曹操第三次征张绣,很可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非如《三国志·武帝纪》所云“已战胜张绣”。否则的话,曹操胜而不取又有什么意义?本传所云,当是陈寿“为传主隐”“为尊者讳”的结果。

官渡前夕雪中送炭

所谓“不打不相识”,尽管张绣曾与曹操多次大打出手,但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官渡之战前夕,即建安四年(199)十一月时,张绣率众降曹,这不得不令袁绍、刘表感到吃惊。事实上,张绣本人也很惊讶,“何至于此”!就连他自己都说:“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当下之局势,袁绍强大而曹操弱小,且张绣又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他如何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投降曹操?对此,力谏张绣降曹的谋士贾诩回答道: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曹操迎奉汉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名义上占据高位,就连袁绍也觊觎不已。张绣此时降曹,就是堂堂正正的归义之举,行为是合法且正当的。其次,张绣降曹乃是雪中送炭,正如关羽辞曹归刘,张绣投奔实力弱小的曹操,也能凸显其个人的重要性;且在此前的一系列交战中,张绣数次击败曹操,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此外,在袁曹两人即将大战的前夕,张绣的归附,还能让曹操一次性解决三个后顾之忧。

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原文_魏略

影视剧中的张绣降曹。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如上所述,曹操第一次征讨张绣期间,曾因后者叛变而损失惨重,后在他人援助下才反败为胜。这个人,正是汝南豪帅李通。据《三国志·李通传》记载:“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李通是汝南地界上赫赫有名的豪帅,颇具实力。建安初年,李通降曹,被拜为振威中郎将,屯汝南之西,即汝南下辖的阳安、郎陵二县。这里的西面与南面,分别是刘表控制下的南阳与江夏二郡。

建安二年(197),曹操第一次征张绣,大败,“乃引兵还舞阴”,李通屯兵的“汝南西界”距离舞阴不足百里,所以他连夜赶到,“将兵诣太祖”,协助曹操击败了再次进犯的张绣。此战过后,曹操对李通大为赞赏,分阳安、郎陵二县给李通,任其为阳安都尉。都尉是郡级别的职位,本为“郡尉”,汉景帝时改称“都尉”,职责是辅佐郡太守掌一郡之军事,两汉时代,有的郡甚至不设太守而只有都尉,可见其权柄之重。

又据《三国志·赵俨传》注引《魏略》记载:“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者。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李通发迹于郎陵县,后以阳安为根据地,因为协助曹操破张绣有功,他受封阳安都尉(《魏略》更是直接称“领阳安太守”),保持了自己在“汝南西界”的半独立地位。当然,为了挟制李通,曹操又委任赵俨为郎陵长,二者共同治理阳安郡这个从汝南分出来的郡级行政区。

魏略原文_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

影视剧中的曹操。来源/电视剧《新三国》截图

这个做法,是曹操在建安初年的一次成功实践。汉末豪帅,在地方上拥有不俗的影响力,如果给予他们官职,承认他们的地位,就很容易将其拉拢;反之,若对其步步紧逼,感到威胁的豪帅就容易生出反叛之心。在此情形下,曹操“分汝南二县”的高明之处就能体现出来了。郎陵、阳安本就在李通控制下,曹操给予其阳安都尉,不过是给予他一个合法的官方身份。李通得了好处,就自然愿意为曹操奔走效力。曹操后来割青、徐二州委之于臧霸,也是这个道理。臧霸以琅琊为根据地,率吴敦、尹礼、孙观、孙康等泰山诸将在青徐地界上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自然也愿意替曹操出力。臧霸不仅数次击退袁绍长子袁谭,也曾“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所以,陈寿才会将李通、李典、臧霸、庞德等豪帅并列在一起作传。

汝南郡本为袁绍老家,又有黄巾作乱,曹操得李通支持,就不用花太多精力来镇压这些潜在的反对力量。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可以看到,袁绍的确多次利用自己在汝南的影响力,试图从后方颠覆曹操在汝南郡的统治,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阳安、郎陵与南阳接壤,在张绣归附前,李通还得分心来应对张绣;可是当张绣归降后,李通就能全心全意地协助曹仁镇守汝南,刘备、刘辟在汝南掀起的军事行动也就没法对曹操造成太大影响。此外,前引《赵俨传》注引《魏略》又载,李通曾有意遣使与袁绍接触,后放弃。他做出这个决定,赵俨的劝说固然是一方面,但张绣的投降也是促成李通决心跟随曹操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绣的归降让曹操一次性免除了张绣、李通与汝南黄巾三个后顾之忧。当然,贾诩的判断十分精准。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麾下人人自危,除李通外,其他文武官员也暗中与袁绍通信。《三国志·武帝纪》所载“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也证实了这一点。而张绣的“逆流而上”,恰恰给了曹操一个展示其宽容、大度的机会。

魏略翻译及原文_魏略_魏略原文

[晚清]《捉放曹》绢本设色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张绣虽与曹操有杀子之仇,可曹操不仅宽恕了他,还跟他结成了儿女亲家。即便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也始终对张绣十分器重,优待胜于常人。据《三国志·张绣传》记载:“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张绣的待遇越是好,就越能表现曹操的大度;曹魏诸臣也会想:害死曹昂的张绣都能飞黄腾达,更别说他们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了。

正因如此,纵使曹丕对张绣害死自己兄长这件事耿耿于怀,但起码在明面上,他都没有任何理由向张绣复仇。但《三国志·张绣传》注引《魏略》却说:“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张绣之死,到底是不是曹丕逼杀?这倒是见仁见智。但巧合的是,张绣之子张泉后来也无端卷入魏讽谋反案中,以致身死。如此种种,实在令人不得不怀疑张绣的死亡真相。毕竟,曹丕“秋后算账”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的。

上一篇: 刘封被刘备赐死,不全是因为没有去救关羽,与孟达的嫌隙才是根源
下一篇: “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开展公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