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华简”阶段性成果发布如约而至!
12月10日上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举行。来自全国科研院校以及校内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现场发布会。此外,本次发布会还与学堂在线合作,以线上方式直播。
发布会现场
据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共刊布《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等五篇竹书,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音乐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
首次在战国竹书中发现散失的先秦礼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收录的内容中,《大夫食礼》与《大夫食礼记》两篇礼书,引起不少古文字学者的关注。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马楠副教授介绍,这两篇竹书编连为一卷,分别有竹简51支与14支,前者记载大夫食礼中宾主、傧相的行礼仪节,后者记述行食礼过程中执事者行事的具体礼节,两篇相附而行。简文词句与《仪礼》相类,行礼的节次与《公食大夫礼》最为接近。这是散失的先秦礼书在战国竹书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再现了战国时期礼书的原始面貌,而且体现了楚地大夫食礼的一些特点,对先秦礼制以及《仪礼》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星”辨音识乐
“畏天知天”再现“战国精神”
35支竹简有序排列,中间部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符号,整个画面以五角星为核心,每一角的延伸线上排列书写有各种文字与符号。这一内容与排列分布独特的就是此次收录的一篇音乐类文献《五音图》。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贾连翔副教授介绍,《五音图》中央的五角星,其上角对应宫组音名,其他四角对应商、角、征、羽各组,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分布。五角星图形由“宫—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宫”五条连线构成,展示了五音生成的规律,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是“三分损益法”,与《管子》《淮南子》等书记载的五音生成顺序相合。
被问及《五音图》的用途为何时?贾连翔也给出了猜想,推拟的标音体系包含基本音阶名45个,而《五音图》中仅有24(或25)个。可见《五音图》并非是一个以完整阐释音乐理论体系为目的图谱,更可能用用于某种具体的音乐实践。这不禁让人想到东周时期常见的丝弦乐器‘瑟’,‘瑟’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区域格外流行,从考古发现来看,目前出土的数十件瑟中,以25弦占大多数,23、24弦次之。
“《乐风》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记载音律名称,后一部分性质尚难明确。《五音图》和《乐风》的形制、字迹不同,内容恐无直接关联,然而他们对中国早期乐理体系以及先秦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新材料可谓继曾侯乙墓钟磬之后,先秦音乐史上的又一重要发现。”贾连翔表示。
《五音图》
《畏天用身》是一篇思想类文献,共17支简,内容完整,无缺简。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石小力副教授介绍,简文在阐述了天与人的密切关系之后,从如何认识天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方面做了详实的阐述,在认识自然方面,虽然开头提出要“畏天”,但在正文论述中,作者更强调的是“知天”,即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献。
石小力表示,有关命运观的文章,此前清华简第五辑公布的《命训》中也有所讨论,强调在顺应天命的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个人命运。《清华简》第八辑公布的《心是渭中》也围绕心论和命论,指出心灵操控掌握着命运,人应该通过强大的心志来改变个人命运。本辑中的《畏天用身》围绕天人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开论述。这也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积极有为的“”战国精神”。
发布会现场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西书局社长秦志华在谈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的编辑、出版工作时表示:“清华简第十三辑于今年6月经过集体整理与研讨,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黄德宽教授定稿后,交付中西书局,随即启动编辑出版流程。9月初完成释文注释的三审和一校样排版,10月中旬全部书稿二校样改定。整理团队、编辑团队秉持一贯的默契,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相关意见,最终经反复沟通,高效高质量地完了出版工作。”
发布会由中心副主任刘国忠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杨永恒处长对清华简整理工作予以高度肯定。
“清华简”于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在李学勤先生、黄德宽先生的相继带领下,自2011年初发布第一辑研究成果以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每年一册的速度推出清华简的整理报告,整理报告目前已顺利出版13辑。整理团队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得到学界广泛赞誉,也受到海外汉学界高度重视。目前,清华简整理已进入攻坚阶段,整理团队将克服困难,继续保证每年一册的出版进度,早日将这批重要材料向社会与学界公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