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东周列国志》等直至今天都脍炙人口的作品。因为冯梦龙的文学成就极为出彩,掩盖了其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循吏光芒。冯梦龙仕途虽然短暂,为官品级也仅仅是训导、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抱着“以勤补拙,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的理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
明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经过了近三个月的辛苦跋涉,到达寿宁县。四年知县任内,他本着“一念为民之心”,“不求名而求实”,“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无事,俱抱苦心”的态度,努力治理寿宁,留下千古佳话。
寿宁县南阳镇的南山顶上,伫立着一尊老者的塑像,老者左手捋须,右手握卷,脸庞清癯,眉头紧蹙,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这就是寿宁百姓心目中的冯梦龙。
《寿宁待志》记录了冯梦龙在寿宁办的不少实事:“城隘”篇中记载他主持修筑遭倭寇毁坏、残破多年的城墙和城门,组织兵勇打击匪霸,护境安民;“学宫”篇记载他捐俸修学堂;“虎暴”篇中记载他捐俸制造捕虎陷阱等,直到今天,冯梦龙与巧手周木匠联袂除虎的故事仍在当地流传。
面对寿宁“民无余欠,库无余财”的窘境,他修复东坝、蓄水耕田,改革仓储之弊,使寿宁百姓温饱得以解决。针对官员辞旧迎新的肩舆费和修衙门用少报多又要百姓承担的情况,冯梦龙提出“画为定规,自行备办”,减轻百姓负担。面对海寇四起,盐商逃逸,私盐泛滥,冯梦龙广泛征求盐商意见,秉言上书,提出治理良策。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65岁的冯梦龙辞别寿宁的父老乡亲,踏上返乡之路。后人称道他四年的宦寿生涯——“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
(摘编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启西/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