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是我国科学文化古籍的一部分,由于它有防病治病、却病延年、人类保健的伟大作用,所以历代传写抄录、辗转刊刻,广为流传。历代曾有收书、献书之举,连秦始皇焚书也不毁医药之书,宋代以后藏书大家又代不乏人,加之各地民间敝在之收藏,尽管亡佚很多,其现存数目依然可观,竟占全部尚存古籍的八分之一左右。据1961年所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的书目达7661种,不下数万卷。该目录所收集的仅为截止于1959年者,国内公私藏书并未全部收入,再加上此后的陆续发现,估计至今已逾万种。
然而,中医古籍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损坏、散佚或亡于兵燹者颇多,仅以隋齐和宋代的官修目录中所记载的中医书名来看,如《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中所著录的中医古籍就有879部,合11883卷,而今尚存者不及十分之一。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书260余部,距今不过200余年,失传者已近半数。幸存的古籍,有真假相杂、以假乱真者;有刊刻不精、以讹传讹者;也有辗转传抄,篡改阑误者。古人云:字三写,帝成虎,鱼成鲁。中医古籍普遍存在不间程度的夺衍错简、舛乱伪讹之处。正如清•孙治让在其三十年校勘札记中所说,“秦汉文籍,谊旨奥特,字例文例,多与后世殊异……复以竹帛梨枣,抄刻屡易,则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汉篆隶之变迁,有魏晋正草之混淆,有六朝唐人俗书之流失,有宋元明校椠之羼改,逵径百出,多歧亡羊。非覃思精勘,深究本擷,未易得正也。"这就极大地影响和降低了中医古籍的文献价值。中医古籍是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依据。研究学习中医古籍关系着发扬中医学术思想和防病治病的经验,关系着人民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中医古籍的进一步整理出版,从校勘、训话、注解、辑佚等方面提髙原书的质量,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项历史任务。现在全国幸存的中医古籍藏书,有不少已成海内孤本了,今天再不及时整理出版,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历代政府都做过不少工作,以宋代的规模最大,成就显著,影响深远。经北宋政府校正医书局先后整理出版的隋唐以前的中医古籍,初步统计校书10部,212卷,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素问》、《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脉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汇编11部,1531卷,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圣济经》、《和剂局方》、《药指南论》、《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图经本草》、《神医普救》(佚)等。明代《普济方》,淸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对于医学文献也都起了保存和流传的作用。全国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髙瞻远瞩,从发展民族科学文化的战略髙度出发,在1958年就提出古籍整理的要求,1981年9月又下达了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卫生部也将古籍整理纳入工作日程,制订了九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就其整理书目之多、规模之大、要求之严来讲,是远非过去任何朝代可以相比的。
中医古籍整理的目的是什么?这在中医界也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也不是看法一致的。已经听到有人说,校勘整理不过是“标标点点改几个错字”而已,甚至还有人谈,口传心授照样可以去当中医。他们不了解,历代名医成才之路除了口传心授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两条,一条叫刻苦钻研大量中医文献,一条叫长期在医疗实践中去体验。宋•史崧有句话:“夫为医者在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灵枢经》序)我们提倡读书,就必须为读者创造条件,多出书,出好书。现在大规模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出版,就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措施之一。
进行中医古籍的整理,是中医传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总的要求是比较髙的。以校勘工作为例,必须把精选底本放在首要地位,而对主校本、旁校本也不宜顺手拈来,必须下一番功夫。有的人以为仅靠一本《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就完全解决问题了,其实不然。我国地域大、藏书多,常常造成书目的遗漏。如明•刘纯撰《伤寒治例》、《杂病治例》二书,前者书目中列一孤本,后者则书目中不见,但国内有此藏书。有的单纯从早期刻本这一点上定底本,忽视版本质量也是不全面的。如某些书明版本固然可贵,但有些经过校勘名家整理过的清乾隆本却有更胜一筹之处。有的版本简单些,有的版本杂乱,如《竹林寺女科》—书,流传的不同刊本有《宁坤秘要》、《妇科秘方》、《竹林寺女科》、《肖山竹林寺妇科》、《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等三十多种,这就要辨伪存真,详如考证了。还有坊贾书商,出于经营手段,假借名著,滥于刊行。如陈修园.医书,有九种、十四种、十八种、二十一种、二十三种、二十八种、三十种、三十二种、三十六种、四十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五十二种、六十种、七十种、七十二种等。实际上只有《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为陈氏手著,余则夹杂他人著述,均为名实不符的刊本。
总之,丰富多采的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和历史见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论和实践经验。整理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份科学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发掘这个宝库,使之为人民健康。例如,痔瘘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独创的枯痔疗法、挂线疗法,痛苦少疗效好。枯痔疗法早在《太平圣惠方》就有记载,其具体施术方法在《魏氏家藏方》中有详细说明。元•李仲南《永类钤方》又记载了挂线疗法。这些疗法经过历代继承发展,使我国治疗痔瘘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这证明,中医古籍整理工作本身,也就是挖掘医药学宝蔵的过程,它将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宝贵资料,为人类的保健事业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