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依傍史书的三国平话——《三国志演义》

依傍史书的三国平话——《三国志演义》

依傍史书的三国平话——《三国志演义》《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古代小说巨构,叙述了后汉末年至司马氏统一全国近百年间的政治矛盾与军事冲突,展现出魏、蜀、吴三方势力集

这部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流传久远,以至于历代以来,诸多文学和文艺工作者都曾进行过加工与再创作。宋元时期,民间伎艺人对其在书场里声情并茂的讲唱和舞台上精彩绝伦的演绎,使之更加熠熠生辉;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独具匠心,擘划经营,在这些极其繁芜的艺术材料基础上,参订史实、采摭传说而编撰成书,诞生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又在已有文本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批评,形成了通行至今的读本。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小说是由宋元讲史平话发展而来的。所谓“讲史”,即“讲史书”之略称,是当时民间“讲说前代书史文传”的一种专门伎艺,而它的简略纪要或提示性的文字底本,通称为“平话”(或作“评话”)。讲史的故事题材取自史书,临场所说的科目也往往直接冠以历史典籍的原名,但是它的内容却与史实很有出入,宋朝时期,耐得翁《都城纪胜》、宋吴自牧《梦梁录》均对此评价道:“大抵真假相半”。

如今留存的平话刊本,有《五代史平话》《平话三国志》《三国志演义》史话等,至罗贯中则进一步依傍于史书。据明弘治间蒋大器《国志通俗演义序》、明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按“平阳”下落“侯相”二字,“陈寿传”即指陈撰《三国志》),对前代瞽传评话乃改其“言辞鄙谬”,“去瞽传诙谐之气”,而其书首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或“按平阳侯陈寿史传”),小说的书名也因袭前代《三国志平话》的成例,仍以陈寿史籍为其名。今见明代早期刊本所题(除繁复的附加语词外),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三国志传”“通俗三国志”等,甚至还有直接用“三国志”的。罗贯中小说原著最初的题目究竟叫什么,因缺记载而无从准确地获悉,但由早期刊本的题署可知,其所“演义”、所“传”的则是《三国志》。所以罗贯中的书题中“三国”之后必有一个“志”字,是无可或疑的,不少近人将其称作“三国演义”,即“三国”后无“志”字,其实并非罗贯中本来的命意。

《三国志演义》以历史为题材,表现出强烈的历史真实感,但是罗贯中所写的毕竟是通过自己的美学理想构筑出来的艺术作品,并不等同于历史教科书。三国故事在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如同小说史上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一样,尽管其在各阶段所产生的故事与人物形象基本接近,但还是存在着种种差别。如《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性格与《三国志平话》、元明杂剧孔明戏以及《花关索传》中的就有很多不同。这些差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四个因素:一是历史故事初始的真实故事;二是历史上可资汲取的其他有关故事;三是前代传说与创作的艺术沉积;四是创作者(包括口头传说者、民间伎艺人与作家)所处时代的要求,以及其本人的生活经验、思想与文化艺术素养。这四个因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合,最终促使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别的阶段性。

回顾三国故事发生、演变、发展的一千多年历程,从三国史事发端,到历经野史传说,再到讲史、杂剧的再创作,最后由作家加以重新编撰,终于形成具有很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小说巨著。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问世后,又不断地被传抄、编刊、评点、翻译,乃至出现多种续书再创作,被频繁改编为戏曲和说唱文学作品,一直活跃在舞台、书场甚至当代的影视屏幕上。(参考:《史话》,作者:陈翔华,文章有删改)

上一篇: 为何《三国志平话》中的曹操,只有“奸”,没有“雄”?
下一篇: 神仙传 卷五 原文及白话文翻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