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在夏朝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内史”、“尹”等字。“作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秦汉时期,史官制度开始完善和发展。这时候的史官称为中丞、太史令丞等,主掌历史典籍管理和历史著作的编写。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太史令。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和推广,国家也逐渐提倡史学,史学得以迅速发展。这时期,历史著作不断增加,门类也有了通史、断代史、传记、史志、方志等许多。这时史官已经成为专门官职,叫做“著作郎”。这一时期,正史编修尤为兴盛。
隋唐时期,史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史官根据修史侧重点不同有了多个专门的名称,如起居舍人、著作郎、左史、右史、修撰、直馆等。五代时期,史官制度出现了两个分化:史官与历官相分离、史官里的注记和撰述相分离。
两宋时期,史学非常发达,形成了庞大而繁复的史官制度,更涌现出了像司马光、欧阳修这样的史学大家。同一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仿效中原王朝,设立了史官制度。元朝更是主修了《宋史》、《辽史》、《金史》。
明朝时期,国史由翰林院主修,下设史官的名称有监修、总裁、纂修、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清袭明制,只是对史官名称作了少许改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史官名称,如提调、总纂、协修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