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比如苏东坡乐观旷达的词作,比如《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比如《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李白杜甫笔力千钧的诗作,这些都让我们沉迷不已。这其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蒲松龄用自己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人妖世界,他也在书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这本书赋予了现实意义。如果全盘分析的话,可能三天三夜也写不完,今天咱们就截取一部分来进行解读。
蒲松龄
一、《聊斋志异》诞生的历史背景
《聊斋志异》诞生于清朝初年。明朝末年,中国社会极度混乱。朝政腐败至极,有钱有势的士官豪绅动摇了统治根基。崇祯皇帝性格不适合做帝王,错误出台了一系列政治措施,非但没有缓解当时对立的阶级矛盾,反而将明朝统治推向深渊。南明朝廷、农民起义军、清军这三股势力联合夹击下,最终以清朝统一全国而告终。
虽然清朝实现了统一,但是社会矛盾依旧非常突出。满族与汉族矛盾突出,满族人以少数统治多数,加重了满族人心中的不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爆发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在政治上给予满族诸多特权,汉人地位更加低人一等。清朝初年的吏治环境也非常恶劣,官场贪腐成风,平民百姓成了最底层。可以说,《聊斋志异》就是清朝初年官场的体现。
清朝初年,神鬼思想已经相当丰富。汉代时期,儒家思想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佛教与道教的广泛传播。之后虽然朝代更迭,但是佛教道教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也吸引了更多受众。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文化,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发展到了清朝初年,怪力神思想已经非常普及。当然也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息息相关,政治环境令人们绝望,广大百姓深感绝望,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鬼神,希望获得公平正义。
最后就是蒲松龄本人对于神鬼之说的热爱,他生活在明末清初,一生仕途不得志,屡次考取功名失败。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他将精神寄托在书本的怪力乱神当中,以排解忧郁。他的成长环境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神鬼之说,畅读四书五经令他文字功底深厚,内因外因的结合最终促成了《聊斋志异》这部小说的诞生。
清代科举考试
二、蒲松龄的法理思想
1、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多次提到了佛家的因果报应理论。简单的解释,就是一个人做了坏事会遭到上天的惩罚,这是当时很多底层百姓的呼声。比如在《果报》这篇小说中,男主人公一心想要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他成为别人的子嗣,继承人家的财产后,却背信弃义,最终男主人公遭到上天的惩罚,下场凄惨,自己肠断肉烂,儿子也凄惨死去。
《考弊司》是鬼王公作恶受到惩罚的故事。鬼王公向自己所管辖的鬼民索取贿赂,他的恶行被书生告发,最终被剥去善筋,生生世世都要遭受痛苦。这些故事都是劝人及时行善,知恩图报,人们绝不仅仅是读了个恐怖故事那么简单。
2、礼法并行的思想。在《席方平》这篇文章当中,主人公席方平为父亲伸冤,结果遭到阎王小鬼的刁难,直到二郎神出现,为席方平伸张正义。在这个过程中,二郎神用孝、廉、忠、善作为案件判决的依据,而不是采用法律条文作为依据,这体现了蒲松龄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看来,刑法只是手段,在判决中引导人向善,使人教化才是目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法律体制有局限的情况下,官员判案很大程度上要依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非仅仅只是按照法律条纹决定。
蒲松龄故居
严格执行法律。在蒲松龄眼中,官员要明察秋毫,将案件查个水落石出,进行最终的判决。但是官员徇私枉法,广大平民也没有任何办法。于是蒲松龄把它的理想寄托在鬼神当中,如《李伯言》一文,每当李伯言试图偏袒一方时,殿上就会突然燃起火焰,直到他放弃偏袒的想法时这个火焰才慢慢熄灭。厌讼思想。所谓厌讼思想,就是尽量避免诉讼,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想。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但诉讼这件事占用经历和时间,古人无暇顾及诉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厌讼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是儒家宣扬的思想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古代经济环境所造成的。
三、蒲松龄的女性观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尽管这些女性有很多共性,但她们或婉约,或妖媚,或贤惠,或开朗,在读者的心目中并没有脸谱化,反而入木三分,印象深刻,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极低的背景下,蒲松龄是怎样看待女性的呢?他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刻画女性呢?
1、蒲松龄笔下的女性,不仅外表美艳,更有内在美。作者发挥神话形态的审美功能,让他笔下的女性有一种空灵的美,扑朔迷离,亦人亦仙,她们既可以施展法术,还能预知人生。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极低,蒲松龄把美好理想寄托在异类女性身上。她们可以无视封建礼法,可以大胆追求爱情,营造了一个浪漫的世界。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性格复杂。例如《倩女幽魂》中,聂小倩起初是残害男人的女鬼,但她本性善良,遇到正直单纯的宁采臣,反而帮助其躲过恶鬼的攻击,自己也获得解脱。《画皮》中的“二八姝丽”年轻貌美,但她却是青面獠牙的恶鬼,披上人皮后才有美丽的外表。
王祖贤和张国荣版本的《倩女幽魂》已成为经典
3、蒲松龄笔下很多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比如《庚娘》中的庚娘就能够勇于追寻自己的幸福,抛弃自己的丈夫;《侠女》中的女主角为了报答男主人公,主动为其生下孩子,在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又浪迹天涯寻找仇人。
小时候,听见“聊斋”两个字就觉得要有恐怖的事情发生,随着年龄增长,方才认识到自己当年想法的局限。这篇文章对《聊斋志异》的解读只是小小一部分,如果你阅读这本书,还可以收获更多,感受文字的魅力,可谓清朝初年的百科全书,有兴趣就自己去阅读吧。
参考资料
《聊斋志异》与蒲松龄的农民文化心理 出处:《文史哲》 1999年 第5期 作者:杨棣论蒲松龄的儒学思想和鬼神观念 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1期 作者:郭迎晖《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狐女情结原因分析 出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 作者:王志勇痴狂与反叛的两极人生——浅析蒲松龄科举心态变迁 出处:《蒲松龄研究》 2010年 第4期 作者:王福臣蒲松龄《聊斋志异》主导创作心态研究 出处:《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 第2期 作者:孟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