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关于老子的内容: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多,甚至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段文字不难理解,但对老子的记载可以说语焉不详,模棱两可。
首先关于老子姓“李”之说,明白春秋历史的人一致认为无此一说,因为当时还没有这个姓氏。
第二,《史记》都没有明确肯定老子究竟姓甚名谁,生于何时、没于何时。由此,可以说《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只是提到了有关老子的一些线索而已。
春秋以前的周王朝,但凡官员都不是普通百姓能担任的。如果老子确实担任过“守藏史”,他出身应该是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至少应该是世袭的“士”,进而再担任“史”,而且他的这个“士”可能要大于诸侯国的“士”。在《道德经》中,老子极力赞美“古之善为士者”(第十五章),列举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不同态度(第四十一章),还提出“善为士者不武”的观点,都让人感到老子对士的期冀。
周王室的守藏史不可能从诸侯国招募,陈国是异姓的“女儿”国,如果老子出身陈国根本没有机会担任守藏史。“凿户牖以为室”(第十一章)是《道德经》中老子对周王室所在地一些房舍的认识,大胆的猜测,这可能就是老子曾经长期居住的环境。由此可以作出判断,老子不可能出身于其他诸侯国。
司马迁写《史记》形成了习惯,对人物都要交待家族史,在无法获取老子准确信息时,他只好采集一些叫不准的传闻,而忽略了老子出身“士”这个特殊阶层的信息。
我比较倾向于高亨先生的考证,即老子可能就是《左传·昭公十二年》出现的“老阳子”。老子,姓老,字伯阳,所以又被称为老阳子,老子又被称为老聃,这是从《礼记·曾子问》中获得的补充信息。老子可能比孔子大十岁至二十岁之间,出生于鲁襄公年间。由一篇《道德经》,我们可以为老子确定的“职称”是思想家、哲学家。
从《道德经》中渗透出的老子治国理政思想和民本思想深邃睿智,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本来可以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曲解,加大了《道德经》消极的因素。
至少在司马迁之前,关于老子是神仙的说法还未形成体系。
关于老子的身世经历,后世所传全是后人编造的,连舌头与牙的故事之类,也是好事者杜撰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