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是最为内在的滋养,以文化之力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新时代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佳路径。
11月19日至22日,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为全球的文化名流搭建舞台。文艺发展联盟、文化旅游采购大会、地方出版交流……长三角各领域的文化服务各放异彩。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影响全世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以其极大的区域示范作用,带动着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的发展。
文化发展共同体雏形显现
“长江三角洲不仅是区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文化协调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认同基础、精神动力和竞争优势,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前提和核心要义。”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11月20日,2020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长三角部分城市代表、文化单位负责人、文旅企业负责人、相关专家学者等人参会,共同探讨“建设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同体”。
上海戏剧学院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了第一财经城市大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对长三角16个代表性城市调研分析得出,虽然长三角城市体既有一线城市,也有二三线城市,但不同层级城市的文化环境指标的人均值差异不大,呈现相对均衡发展态势。不同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规模与占比,以及文化事业费的支出水平,和不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以及营商环境呈正相关。
从文化资源指标来看,长三角在图书馆、书店等文化资源的建设方面处于发展前列,整体呈现较为均衡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的人均公共图书馆数量差异不大;另一方面,长三角各代表性城市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均数量上也相对均衡伴随数字化阅读的普及,长三角涌现出众多知名的书咖、书吧,比如上海的钟书阁、大隐书局,南京的先锋书店,苏州的诚品书店,杭州的言几又等,成为迎合文化发展潮流的新文化空间,带动了长三角阅读文化氛围的提升。
文旅融合方面,长三角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相应地带来了文化发展定位与文化特色的不同。拥有优质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文旅产业优势明显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近年周边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繁荣的民宿市场。尤其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周边的中等规模城市,结合当地文旅资源,民宿市场体量庞大、地域特色明显。城市间的文旅产业联动性强,且互为依托与补充。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结更为紧密,面向短途游客的文旅资源得到充分开掘,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城市在旅游旺季能明显地吸引周边城市游客。考虑短途游、周边游等长三角区域内典型旅游模式的频次高、深度深、需求多元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从人口流动数据中获知长三角城市间的文旅产业联动性强,且已形成互为依托与补充的结论。
文化生活品味提高与文化参与度的提升,成为了长三角文化共同体发展的共性。黄昌勇介绍,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发达的文化产业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化交流和文化联动的加快,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有力提升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品位和文化参与度的提升。演艺行业在长三角城市的巡演已经成为常态,有不少剧目/音乐会等巡演城市超过10个,很多巡演到县级城市,当地新建的演出场馆也为此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此外,长三角发达的交通条件也为高频次的巡演提供了条件。
黄昌勇说道:“长三角汇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文化资源丰饶,文化形态各具特色。如何在文化一体化建设中保留并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如何在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文化资源互补融通共享发展,是建构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同体面对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
论坛上,上海戏剧学院世界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包立峰发布了成立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联盟的倡议书。“目前尚缺跨区域的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平台,成员单位互利互惠合作平台,学术交流培训对接平台,文化产业政策互鉴互通咨询平台。所以我们倡议筹建成立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联盟,旨在有效促进文教、文旅单位交流合作融通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贡献。”
论坛上,上海戏剧学院世界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包立峰发布了成立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联盟的倡议书。
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打造文化“大码头”
2020年7月,浙江省文化会堂人头攒动,长三角视觉艺术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在这里举行。这是“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艺·江南”系列主题活动今年的“重头戏”,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4个艺术门类320件作品在这里展出,这些作品各具特色,是对长三角区域文化的生动表达,彰显出“海派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独特韵味。
从上海到江苏再到浙江,成立并运作3年多的“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 已由“一粒种子”成长为生机勃发的“艺术之树”,搭建起互融共进的良好平台。
沪苏浙皖四地文脉相承、血脉相亲,相互间艺术交流密切,却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和特长。回望3年前,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文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2018年6月20日,上海市文联联合江苏省文联、浙江省文联、安徽省文联,共同组建成立了“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
成立3年多以来,“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硕果累累。在“联盟”号召和推动下,四地戏剧、舞蹈、曲艺、音乐、摄影、文艺评论、电影等7个艺术门类相继签订协议,成立联盟。其中,戏剧发展联盟、戏曲合作联盟已经先后创建浦东新区川沙镇“长三角戏剧联盟项目基地”和江苏太仓华丽菲尼克斯创作基地。
围绕打造长三角文艺大码头、大源头的目标,“联盟”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文艺展示、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三大平台的建设。
依托“上海之春”“白玉兰”等重大品牌,“联盟”打造、优化了区域一体化展示平台。戏剧发展联盟组织举办“东方之韵•剧荟江南”长三角地区梅花奖、白玉兰奖演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沪苏浙皖农村、工厂、部队、学校和社区演出;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专门增设“长三角合作板块”,音乐发展联盟和舞蹈发展联盟分别组织四地艺术家创作、演出了《“锦绣中华•最忆是江南”音乐会》《大江入海流——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长三角地区手风琴巡演》《长三角地区专业舞蹈展演》等。2019年5月,应奥地利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联盟”组织沪苏浙皖艺术家参加了“锦绣江南——2019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向驻联合国的外交使节、国际机构高管宣传介绍江南风光和地域文化。
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联盟”均积极关注,打造区域一体化创作平台。“联盟”围绕这些重大主题,结合“江南文化”,组织各艺术门类创作骨干分赴苏州、绍兴采风,召开创作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增进了四地艺术家之间的专业交流,积累了创作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摄影发展联盟组织开展联合采风、创作系列活动;曲艺发展联盟先后组织两场长三角地区曲艺展演活动;戏剧发展联盟组织推进小戏小品创作征集与朗读活动。
为梳理江南文化资源、明晰创作思路,打造区域一体化理论平台,“长三角戏剧联合发展论坛”“长三角舞蹈发展论坛”“长三角曲艺合作联盟研讨会”“江南文化研究沙龙”“江南文化主题创作座谈会”“艺•江南文化”论坛等理论研讨活动先后举办。
长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文艺资源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这是长三角文艺事业共谋发展的先天优势。“联盟”在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推进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为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文艺品牌、推动长三角地区文艺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三角“文采会”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2019年,上海一年一度的“文采会”首次跨出本地,实现跨区域举办,成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与长三角联动,首次实现文旅联合参展。
长三角地区各地都有众多地方特色明显的非遗戏剧、手工艺等表演形式,跨区举办的文采会提供了交流机会,让传统剧目和手艺能走出地方局限。
在2019年“文采会”上,上海的沪剧有了进一步“走出去”的机会。长宁沪剧团是上海市一家优秀的民营沪剧团,团长陈甦萍所创造的沪剧陈派艺术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立了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这次参加文采会,就是希望宣传沪剧,宣传剧团,宣传演员,也希望更多单位青睐我们的产品,将其带到全国,更好地传承创新沪剧文化。”陈甦萍说。
对于江浙皖等长三角其他省份,“文采会”则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本地特色文化有机会走进上海。
皖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乐平顺的愿望是“把皖南皮影推广到大都市来”。他的展位上挂满精致的皮影,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皖南皮影戏起源于安徽省宣城市,被称为“太平戏”,在清朝中期由北方流传到安徽。乐平顺手里至今还留着祖师爷传下来的6本清末手抄剧本,随之保留下来的是已传承了几代的老戏和表演方式。他创办的双乐皮影戏剧团现在每年要演出200多场,包括《封神演义》《秦始皇兵争六国》《隋唐演义》《杨家将》《西游记》等传统剧目和一些新编剧目,但多数是在省内,这次文采会给了他把皮影戏带到长三角其它城市的契机。
今年,在联动长三角的同时,“文采会”更进一步,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和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同时,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与安徽省演艺集团也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签署后,一直为公共文化采购服务的“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与国内首个以演艺为内容的采购平台“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后台打通,实现了资源共享。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配送中心主任朱静波表示,“文采会”进行到第5年,公共文化配送菜单越做越大,参与的社会主体越来越多,政府采购资金却是有限的。
“除了为上海的社区服务,我们还要为更广阔的文化阵地提供服务。”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推动了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和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及安徽省演艺集团的合作。
“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上,除上海国有和民营院团外,还有云南演艺集团、江苏省杂技团等近百家国内外知名演出院团、一千多个演艺节目、项目和演艺空间入驻。两个平台打通后,大世界平台的许多市场化企业首度进入公共文化配送领域。公共文化配送平台上,可选择的内容范围也进一步加大。
“我们两个平台合作,一下增加到超过千家主体单位。”朱静波将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平台和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的合作形容为“1+1>2”。
文博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展台
长三角出版:既有规模化优势,又新锐辈出
在今年长三角文博会,长三角各大出版集团都带来了文化精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带来了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第七版),这版彩图本新增条目11000余条,超75%的原有词条进行了修订、更新,装帧精美,图文并茂。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带来了映照中国普通乡村百年的《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超大型江苏地方文献丛刊《江苏文库》、共9卷1400万字的《中国运河志》、独具地方特色的《符号江苏·口袋本》以及“抗疫”图书10余种。
《江苏文库》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带来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主题出版精品力作,有《“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读懂“八八战略”》、《“最多跑一次”改革》、《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等。
安徽出版集团暨时代出版则在数字出版方面发力,其中“时代听书”板块为读者推出“乐龄听书”和“文艺有声经典”两大听书类产品,分别定位于老年健康和优质经典文学;“徽风皖韵富媒体电子书项目”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大别山上》、《黄梅小镇》、古籍数据库等精品徽文化内容,比如《黄梅小镇》通过动画、视频、音频、微课、游戏等多种表现手法建立交互式教学体验,展现黄梅戏艺术魅力。
各大出版集团的展品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出版物,还有琳琅满目的出版文创产品,展现了长三角文化产业在“出版+文创”“文化+文创”“生活+文创”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
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带来130余种原创系列文创产品,包括以主题出版特色为基石诞生的“红色文创”系列、以上海历史及海派文化为基石创生的“魔都”系列、以上美版中国戏曲连环画为内容开发的“国粹”系列等等。
上海石库门书签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凤凰文创”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开展合作,带来了镜片画、框画、卷轴等艺术复制产品,以及车线本、裸脊笔记本、精装笔记本、笔记本礼盒、书签、台历、月历等文创;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下文创品牌“艺文类聚”有新品《陆俨少日历》,以《陆俨少全集》书法卷为基础,用日历形式展现陆俨少先生不同阶段和形式的书法作品。另一文创品牌“独喜”则带来新产品《檩风》《椿曦 》,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特色的笔记本。此外还有《白蛇传 》西湖民间故事传说杭州景点旅游纪念明信片,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笔记本宋徽宗《舞蝶迷香》、董其昌《仙中人》、王羲之《流觞曲水》等;
安徽出版集团暨时代出版也带来餐具、水杯、玩具、纺织品等几百种出版衍生品,有趣的是旗下“时光流影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自动排版,一键成书”核心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文创产品定制服务,满足用户记录、整理、分享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今年文博会的文化科技、数字创意板块,还汇聚了一批重点企业,包括灵石电竞中心、巨人、米哈游、盛趣、小沃科技、咪咕视讯、喜马拉雅、蜻蜓FM、樊登读书、风语筑、号百信息等。可以看到,长三角出版类文化产业既有规模化优势,又新锐辈出。
如樊登读书此次以“新阅读开创者”的身份亮相长三角文博会的文化科技板块,展区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播放樊登讲书视频,数据看板实时更新“樊登读书影响中国指数”。而展区内的“非凡精读馆”“新父母大学”以及用声音演绎经典文学的声音剧等也吸引了不少阅读爱好者驻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