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空军航空开放活动的第二天,歼-20等现役主力战机亮相,展现空军十年转型成就。歼-20于2011年1月11日首次试飞,于2017年3月9日正式服役,是中国空军的重要力量。功勋试飞员徐勇凌曾在《鹤舞凌霄:中国试飞员笔记》一书中,写下关于歼-20首飞的感悟与思考,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四代机飞了,盖茨来了。后者曾宣称中国四代机的首飞最早也得2020年以后。2011年1月11日,在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访问北京期间,中国的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成功首飞,这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充满巧合的舞台剧脚本,说不是特意编排的谁信呢?
然而空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毕竟不是舞台剧,为这场巧合所做的一切解释在我看来起不到什么效果,信者自信之,解释也无用。但真正懂得航空工程与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重要的不是偶然事件本身,而是如何透过中国新一代战机的高调亮相,解读背后的战略话语。
谁发明了飞机(谁发明了飞机故事视频)
2010年11月16日,国内军事网站第一时间报道了美国F-22坠毁的消息,我看见在这则消息后面跟帖达到了20000多条,这与军事消息通常的几百条跟帖大相径庭,表达的是某种情绪,我称之为中国军迷的“旭日狂欢”。2011年的新年伊始,我们看到了另一场狂欢,当国产四代机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民众很快从开始的将信将疑,转化为一场更加热烈的“旭日狂欢”,而1月11日的歼-20首飞,更是把这场狂欢的热度点燃到了极限。在国人狂欢的同时美国人及时地表达了他们的关切,盖茨的疑问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明确答复。
与此同时,一种声音也开始蔓延:这场狂欢值得吗?会不会因此引起战略对手的反弹。这种忧虑似乎不无道理,问题是你的行动已经做出,对手是否反弹并不会顾及你的情绪,借用时下热门的一句话“让子弹飞吧!”我们只需做我们应该做的。如果我们的国民连表达情绪的自由都没有了,我们在世界大平台上的国家话语还有谁来倾听!在我看来,歼-20的首飞所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国家话语,它彰显的是大国战略的“行动自由”。
“行动自由”是西方战略理论中秘而不宣的高级理念,我们从他们的文本中读到的是所谓的“威慑”“灵活反应”“全球打击”,然而,只要我们解读西方人的战争文本,“行动自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幽灵。
我发现在“冷战”后的西方战略家的观念中,有两场截然不同的战争,一场是有形战场的战争,另一场是无形战场的战争。西方近代战略家法国人安德烈·博福尔,在他的《战略入门》中把利德尔·哈特的“间接战略”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两次世界大战在世界战略家的头脑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为了避免大规模的“互相毁灭”的“末日噩梦”,“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都是在小国之间打响的,但从那些热点地区的博弈中我们总能看到大国的身影,“间接战略”的战火在这些地区燃烧。
让我们看看西方大国是如何挤压他们所遏制对手的“行动自由”吧:在科索沃战争打响之前,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掀起了一场对所谓南联盟人道主义灾难的集体谴责;在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人制造了所谓伊拉克人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真实谎言”;在东亚美国人用“舆论轰炸”将朝鲜描写成邪恶国家。“限制行动自由”战略其实就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版,美国人娴熟地运用这种战略技巧,达到了绝妙的效果,而且百试不爽。俄罗斯人尽管国力逐渐衰退,但始终不忘显示他们的行动自由,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俄罗斯人出其不意地赶在西方人之前空降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纳机场。
以上案例是战场层面对“行动自由”的遏制,在安德烈·福博尔的《战略入门》中,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战略竞争,那就是装备资源领域“行动自由”的博弈。其实这种“行动自由”的博弈不是“冷战”的新鲜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1年,西方大国经过一番激烈的口水战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条约》,企图用限制装备“行动自由”的方法,来维持来之不易的和平。
但是美国和日本恰恰是利用了条约的漏洞,分别发展了庞大的航母力量,由此演绎了太平洋战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航母战争。解读“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变化,似曾相识地对装备领域“行动自由”的限制层出不穷,当然限制的对象不是美国和西方人自己,而是他们觊觎已久的对手。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核查,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压制,对印度和巴基斯坦核竞争的恫吓,以及针对朝核问题的多国博弈。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行动自由”的限制永远是单向的,而所有那些为了平息大国怒火而屈服的国家,其结果就是自掘坟墓。反倒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坚守,令西方大国悄悄闭上了嘴巴。
害怕别国的反弹和大国的恫吓,是有些国家发展装备时的一种唱衰思维,但所有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明显的道理,这种思维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当然装备领域竞争的“行动自由”,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中要依据国力量力而行,当年,苏联正是在美国星球大战的喧嚣中迷失了自我,被美国虚张声势的太空讹诈所牵引,与美国进行装备技术的直接对抗,最终拖垮了自己。
其实,关乎国家战略装备的发展,其“行动自由”不仅来自国家意志,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工业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撑。当局外人为中国四代机的研发速度所震惊的时候,他们似乎忽视了中国人近30年的空军装备技术追求。四代机相对于三代机而言,的确具有跨代的飞跃,但中国如果没有在三代机研发中的奋起直追,今天四代机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当有些人还在为中国三代机的战略决策反思的时候,我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歼-10的猛龙飞天对于中国大国梦的战略和技术贡献。
中国的空军装备发展需要稳定而持久的战略,如果说不称霸、不制造冲突,是中国国防战略的价值制高点,那么,对于技术的不懈追求,就是维持大国战略“行动自由”的技术支撑!
一个失去了“行动自由”的国家是永远不可能崛起的,因为“行动自由”就意味着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歼-20战机的腾飞,是中国向全球宣示国家战略的“行动自由”,而绝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国家的。这也是我在这个“旭日狂欢”的节日里,最想阐述的战略思考。
本文摘编自《鹤舞凌霄:中国试飞员笔记》(徐勇凌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语音播报为智能生成,如有疑问请以文本为准。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
今日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有人说试飞员是“刀尖上的舞者”,也有人说试飞员是“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人”。毫无疑问,试飞员是勇敢者的职业。然而更重要的是,70多年来中国空军试飞部队累计完成了数万架国产飞机和数万台发动机的试飞任务,一代代试飞员接力拼搏,用青春和热血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航空事业书写了壮丽篇章。
徐勇凌正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从著名的功勋试飞员到资深的军事理论家,他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本书以散文体记录了他精彩的试飞生涯和人生思考。全书以亲历者的口吻揭秘了中国几代新型战斗机试飞的内幕,无论是壮志凌云的训练试飞,还是惊心动魄的意外事件,无不反映了试飞员这一铁血精英群体的独特风采,足以让每个读者真实感受“忠诚、无畏、精飞”的试飞精神,理解强国强军梦的深厚内涵。
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更是值得广大军迷和散文爱好者品读收藏的佳作。
发表评论